政府千億財赤節流從何着手政經 / 港澳政經

政府千億財赤節流從何着手

發布日期:2025-03-03 文軒

區政府近年屢遇財政赤字挑戰,過去4個財政年度當中,3個年度都出現逾千億元的赤字,單是2020/21年度,赤字就高達2325億元;2022/23年度和2023/24年度亦分別錄得1223億元赤字和1002億元赤字;只有2021/22年度有294億元盈餘。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底預計本年度財赤將上升至約1000億元,最近再次修訂本年度財赤少於千億元。

政府財政儲備受財赤影響大幅萎縮,由2019/2020年度11603億元,跌至2023/24年度的7346億元,若扣除預期2024/25年度債券負債額2711億元,實質財政儲備將會是4140億元。短短數年,財政儲備縮水近三分之二,且是否存在結構性赤字仍然不確定,引起社會各界憂慮。

面對巨額財赤,陳茂波表示,會以節流為主,開源為次的方式應對。但如何節流,節誰的流,便成為近期社會上熱議的焦點,當中包括要求公務員減薪或凍薪、縮減長者乘車優惠、縮減大型基建開支等等。筆者以為,節流是必要之舉,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氣氛和政治影響,故節流舉措的先後次序亦十分重要。

官員應帶頭減薪

縮減財赤,特區政府毫無疑問要負上主體責任,政府問責官員和全體公務員必須發揮帶頭作用,月薪二十多萬至四十多萬不等的特首和司局長應帶頭減薪,公務員凍薪一年。

有人認為,官員減薪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但實則大謬。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張口就要縮減民生福利開支,問責官員和公務員團隊自己卻置身事外,照樣拿着高薪厚祿,穩步加薪,豈不予人「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之感?如此還何以服眾?問責官員減薪既是發揮榜樣作用,同時也是為了堵住那悠悠之口,減薪數量倒是其次,關鍵是態度,唯有以身作則,接下來的滅赤工作才能順理成章。

至於公務員,過去每年穩步加薪的增速已遠超大部分打工仔,且公務員作為服務市民大眾的「公僕」,並不僅僅是「打好這份工」的打工仔,還須具備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應對社會有所承擔,正如其宣誓誓言中提到的「盡忠職守,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在政府和社會陷入困境之際,身先士卒,理所應當。疫後內地不少地方政府財困,都紛紛削減官員薪津,反觀香港公務員卻連續加了3年人工,凍薪一年無可厚非。

減少冗員 政府須「瘦身」

與此同時,這也是特區政府「瘦身」的良機。政府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近10年持續增加人手,公務員編制由16萬人增至19萬人,根據公務員事務局資料,2022/23年度公務員薪酬開支高達1491億元,超過政府經常性開支逾兩成,同年資助機構的薪酬開支亦達1505億元。冗官冗員問題一直為社會詬病。

事實上,新加坡人口有590萬,比香港少逾兩成,但新加坡公務員則只有8.6萬人,還不足香港的一半。香港真的需要這麼多公務員嗎?目前,首長級公務員分為常額職位和編外職位兩種。編外職位,即「臨時職位」,用於處理有時限的工作,任務完成即取消,但仍屬於編制內職位。這些編外職位的薪酬並不低,月薪常達10多萬至20萬元。本屆立法會財委會共批准設立了49個編外職位,其中19個是延長時限或重設的。這些職位連同相關支援人員,每年開支超過2.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0個職位「臨時」狀態持續了至少10年,這不免讓人質疑當局的辦事效率以及編外職位的合理性。

而且,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十三局增至十五局,增設三位副司長,又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設立「人才服務辦公室」搶人才、「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搶企業,政府架構不斷臃腫,但成效似乎與付出不成正比。其實,現在人工智能發展迅速,若能適當運用,相信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削減多餘職位。例如新加坡政府科技局旗下的「開源技術部」便研發出名為Pair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協助寫作、研究和編撰程式,提高公務員內部生產力,香港為何不能效仿?

避免具爭議的開支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可趁此機會,全面審視各項開支,並制定嚴格的預算控制,尤其是對社會上有較大爭議的項目,應當更加慎重,否則容易積壓民怨。例如前特首林鄭月娥卸任後,當局在金鐘太古廣場租了一個267平方米的辦公室,僅短短兩年就已花了近2300萬元公帑,當中還包括帶不走的1350萬元裝修費。如此奢華的待遇世所罕見。

對於外界的質疑,行政署僅稱,前特首辦性質獨特,「應得到一個恰如其分的地位及尊重」,卻並沒有解釋這花錢如流水的標準。有趣的是,租約至今年5月到期,有傳媒透露,林鄭月娥的辦公室將會搬到灣仔入境事務大樓,她將使用之前入境事務處處長的辦公室。這雖然有亡羊補牢的意味,但同時也證明了之前的豪華辦公室毫無必要。

與之類似的還有西九文化管理局這一無底深潭。該局作為由特區政府成立的法定機構,自2008年至今,已將216億元的撥款消耗殆盡。且不說該局動輒花費以億記的公帑去購買極具爭議性的所謂「藝術品」,單就該局的管理人員的薪酬而言就高得離譜。該局主席唐英年天天叫窮,一邊說財政要「乾塘」,一邊又說要靠賣地增加收入,形勢如此艱難,但該局高層大幅加薪卻絲毫不含糊。2019年,管理局11位高級行政人員(包括行政總裁、首席商務總監、首席機構事務總監、首席財務總監、首席工程總監、表演藝術行政總監、總法律顧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和M+博物館館長)酬金支出合共2828.7萬元。及至去年,這筆開支已瘋漲至3759.7萬元,短短五年間,漲幅竟高達33%。

把公司老本都敗光了,公司高層不僅沒有受到問責,還繼續拿着世界同行頂級的高薪厚祿,特區政府當負監管不力之責。如果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重新納入政府治下,且不說是否還像現在這樣管理得一塌糊塗,起碼這筆每年兩三千萬,甚至未來更高的薪酬還是可以省下來的。

兩元優惠不宜收回

另一熱議的焦點則在於縮減長者乘車優惠。在兩元乘車優惠計劃下,政府有關支出持續增加,21/22年度為16.3億元,22/23年度為42.8億元,估計本財政年度為60億元。支出激增的原因是:人口老化加快;上屆特區政府將享受優惠的資格由65歲放寬至60歲;存在不合資格人士濫用優惠的情況。有人擔心兩元乘車優惠對財政構成的壓力越來越大,故建議收緊有關政策,包括重新考慮受惠資格,或為優惠設定限額等。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年底完成對有關政策的檢視。

事實上,香港雖無法定退休年齡,但大部分人60歲已經退休,沒有收入。香港的交通費本來就貴,何況是年年加價。政府推出兩元乘車優惠,就是鼓勵長者多外出,有益其身心健康,甚至可再培訓、再工作。在近來的北上消費潮中,不少是長者,兩元乘車優惠是一大誘因。一旦計劃收緊,影響面甚廣。如果長者為了省錢而減少外出,勢必衍生其他的心理和社會問題。

兩元乘車是一項德政,備受歡迎。綜觀世界各地,任何福利政策推出去後,就很難再回頭。而且,為60歲以上長者提供乘車優惠在內地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做法,近在咫尺的深圳甚至是完全免費。內地的財政壓力並不比香港小,香港為何拿不出這份承擔?從政治影響的角度來考量,福利政策「開倒車」一來是政府自打嘴巴,承認當初政策的制定考慮不周,損害威信;二來近年長者福利和服務得到長足的改善,長者群體一直都是政府最堅實的支持基礎,削減優惠有違政策的延續性,因小失大,實在是得不償失。

檢討財政結構 大刀闊斧改革

除了節流以外,特區政府亦應檢討財政結構。過去賣地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自2016/17年度起,政府通過賣地得來的收入曾連續4年破千億元,其中2017/18年度更高達1,648億元。不過隨疫情及市道下滑,賣地收入回落,於2022/23年度只有不到700億元,到2023/24年度再跌至約195億元。政府原預算2024/25年度賣地收入能回升至約330億元,但實際只有只有81億元,大跌76%。顯而易見,過去老一套如今已不再適用,賣地收入能否回升仍是未知之數,但若繼續依賴賣地,明顯是不智之舉,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年無論是中央還是本港各界,均認為香港亟須一場改革,要在變中求勝。如果說過去沒有足夠的改革動力,那這次的財赤就是最好的誘因,讓特區政府全面審視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大刀闊斧、一往無前的姿態革除弊病,找到一條健康發展的可持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