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收費檢討將公佈,當局擬實施急症室兩級制收費,危殆及危急病人免費,其餘病人收費或提高,引發病人權益組織擔憂變相加價及私家診所跟風加價,最終迫使市民回流急症室。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支持檢討收費,但建議調整免費標準。過去一年,全港急症室「長等待」(超過4小時)的平均頻率高達35.39%,意味着幾乎每3個求診者中,就有1人需要忍受超過4小時的煎熬,而這還不包括後續檢查和專科轉介的時間。
令人痛心的是,「長等待」已不再是單純的不便,而是直接威脅生命的罪魁禍首。2023年,一名58歲婦女在東區醫院急症室廁所內孤獨離世,此前她已因發燒通宵等候了12個小時;2021年,55歲的黃先生在屯門醫院急症室苦等7小時後,終因急性肝功能衰竭不治身亡。這些悲劇敲響了警鐘:香港急症室的「長等待」問題,正從服務效率問題演變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
「被質疑」的分流標準:當「經驗判斷」遭遇系統性漏洞
香港自1988年引入五級分流制度,旨在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優先救治危重病人。然而,現實中卻頻頻出現「誤判」和「漏判」的情況。以東區醫院猝死的婦女為例,她僅僅因為發燒咳嗽就被歸類為「次緊急」(第四級),最終在漫長的等待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現行的分流制度過於依賴護士的經驗判斷,存在較大風險。「例如,心臟病患者服藥後,生理指標可能暫時恢復正常,但實際上已經瀕臨危險,如果護士僅憑經驗判斷,很容易將其歸類為『次緊急』,後果不堪設想。」
數據也印證了分流制度的缺陷。2022-23年度,全港196萬急症室求診者中,高達60%屬於「次緊急」和「非緊急」類別,而這兩類患者的輪候時間並沒有明確上限。醫務衛生局數據顯示,這兩類患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在疫情後激增了24%,分別高達124分鐘和158分鐘。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被評估為「緊急」的第三級患者,也難逃「長等待」的厄運。例如,前文提到的黃先生就被評估為「緊急」級別,卻依然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了生命。這說明,現行的分流標準與實際醫療需求存在嚴重脫節。
「不全面」、「難達標」的服務目標:公院承諾與現實的鴻溝
香港醫院管理局曾承諾:95%的「危急」患者能在15分鐘內獲得治療,90%的「緊急」患者能在30分鐘內獲得治療。然而,這項承諾卻將佔比高達六成的「次緊急」和「非緊急」患者排除在外,形同虛設。相比之下,英國國民保健署則承諾95%的急症患者都能在4小時內獲得治療,涵蓋所有分流等級。香港的服務承諾顯然更加保守和碎片化,缺乏對所有患者的同等關懷。
資源分配不均進一步加劇了「長等待」的困境。以2023年8月為例,全港急症室「長等待」頻率同比增長了6%,其中葵青區的漲幅超過200%,南區、大埔區等地的漲幅更超過300%。即使是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區)等「中等壓力」的醫院,患者平均也需要等待5個小時以上,而排名前五的醫院情況則更加嚴峻。
急症室「分級收費」:會否成為新困局?
為解決急症室「長等待」問題,政府計劃推行「兩級收費制」:危殆和危急患者免費,其餘類別患者的收費將提高至與私家診所相若(現行收費為180港元)。然而,這一政策卻引發了巨大爭議。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擔心,分流站人員在判斷患者是否需要支付更高費用時,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容易引發醫患矛盾,甚至導致部分患者因為擔心費用問題而延誤就醫。「例如,如果家長因為孩子發燒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他們可能會選擇先觀察,等到病情惡化才來就醫。」
市民對此政策的態度也褒貶不一。部分市民支持收費,認為可以減少濫用公共資源。例如,在廣華醫院急症室求診的陳小姐表示:「如果只是加到三、四百元,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可以避免一些非緊急患者佔用寶貴的醫療資源。」
然而,也有不少市民反對收費,認為這是「搶窮人的錢」。例如,唐先生就批評說:「政府應該想辦法規管私家診所的收費,而不是把矛頭指向我們這些無力負擔高昂醫療費用的普通人。」
醫管局前高層陸志聰提醒,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在「減少濫用」和「保障弱勢群體」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因為收費問題導致部分患者放棄就醫,最終「小病變大病」,得不償失。
破局之道:系統性改革刻不容緩
要徹底解決香港急症室「長等待」問題,必須推行系統性改革,多管齊下:強化分流精準度。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評估系統,整合患者病史、用藥記錄和實時生理數據,提高分流的準確性和效率。建立「動態分流」機制,對等候超過2小時的患者自動觸發二次評估,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避免延誤治療。完善分級醫療網絡。擴展24小時普通科門診服務,特別是在「長等待」高發區域(如葵青、南區)增設夜間服務點,方便市民就醫。推動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例如政府可以補貼私家診所提供夜間急症服務,分流輕症患者,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革新資源調配模式。建立覆蓋全港的急症室即時數據平台,實時監測各醫院的輪候情況,動態調配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優化資源配置。增設「急症後送專隊」,專門負責將需要轉介專科的患者送往其他醫院,縮短患者在急症室的滯留時間。透明化服務指標。將「次緊急」和「非緊急」患者的輪候時間納入官方承諾,並設定明確的上限(例如4小時),督促醫院提高效率。實時公開各急症室的輪候數據,包括超過8小時的具體時長,提高透明度,接受公眾監督。
急症室的距離,丈量城市的溫度
28歲的陳子淵在經歷了急症室5小時的漫長等待後,最終選擇回到內地接受手術。他自嘲說:「再等下去,我可能就要學會打輪椅籃球了。」這句看似輕鬆的話語背後,卻隱藏着對香港醫療系統的深深失望。
當急症室從「生命防線」淪為「等待迷宮」,不僅損害了市民的健康,更動搖了社會對公營醫療的信心。改革急症室,本質上是重塑公共資源的分配正義,既要避免「大病致貧」,也要防止「小病濫用」。這不僅考驗着政府的政策智能,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理性對話,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我們期待着,在不久的將來,香港的急症室不再「遙不可及」,每一位患者都能夠在需要的時候,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