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特區政府如何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早一段時間在社會上有一個炒的比較熱門的話題:「長者兩元乘車優惠政策是否需要改變」。有一種意見認為,政府現在財政困難,長者兩元乘車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建議將這項政策的長者年齡達標線,由60歲退回到65歲。這樣可以省下不少錢。
另外的反對聲音則是:政府既然已經向60歲以上的長者發放了樂悠咭,再出爾反爾,收回這項優惠,實為不妥。而且長者退休後,生活困難,政府施以援手,本是應有之義。
2月下旬,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這個話題塵埃落定:長者兩元乘車優惠政策需要改變。
預算案提出的具體改變措施有兩條:一是向所有長者設定優惠乘車上限,每人每月乘車次數限定為240次,平均每日8次,超出限定次數,優惠取消。二是限定車資優惠範圍,車資在10元以內,仍維持兩元優惠,車資超過10元的車程,按正常車資的20%收取長者費用。
財政預算案的這項措施公佈後,儘管陳茂波司長出來解畫,說政策改變輕微,對長者影響不大。但香港社會各界還是傳出了不少不滿的聲音,認為政府減赤不應向長者福利開刀。
削減長者福利無助政府解決財赤
如果說,政府將年齡限制收緊,再退回到只有年滿65周歲的長者才能享有「兩元乘車優惠」,哪怕仍然會引起不滿、被各界詬病,但起碼真可能省下一大筆錢。而財政預算案所推出的「兩元+次數上限+20%」,除了引起社會大量的不滿情緒之外,還根本起不到任何財政「減赤」的作用,可以說,簡直就是一個直接「找罵」的昏招。
先說第一條「兩元+次數上限」的措施,看看政府能因此節省多少錢?這項措施設定長者每月乘車次數上限為240次,超出次數則按正價車資付費。這項措施意味着長者每人每天平均乘車的次數上限為8次。
有社會學界人士指出,長者一般指年滿60周歲的退休人士,他們日常需要出行主要活動的內容包括三大方面:一是買餸做飯、照顧及接送孫兒;二是鍛煉身體,多數以散步及慢跑為主;三是相約外出旅遊或相互走訪。很明顯,長者在這三大方面每日平均乘車或搭船都不可能達到8次之多。其實,即便是中青年上班一族,通常也就是平均每天一個來回,再怎樣也不至於會乘車8次。或者說,送快遞、送外賣需要往返的次數很多,但他們都是就近送達,完全不需要乘車。
如此看來,「兩元+次數上限」措施,實際上就是枉做小人,政府能夠因此而省下的費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條「兩元+20%」的措施,確實可以向有需要的長者多收一點錢,但每程車最多也不過多收三、五元而已,況且長者一般情況下活動的範圍並不大,基本都是短途乘車居多。
其實,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政府向長者兩元乘車福利開刀的這項措施,對長者的影響微乎其微,對政府的「減赤」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只是不明白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個現代化的文明社會,關心老人、幫助老人、照顧老人,向老人提供各種優惠、讓老人過好晚年生活,是最明顯的道德高地。事實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在優惠長者乘車方面,都通過各種方法實行了優惠政策。
內地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杭州、青島、桂林等許多二、三線城市也都早就實現了長者免費或優惠乘車。
1900餘萬城市人口的廣州,10多年前就推出了老年人優惠和免費乘車的政策。所有年滿60歲的市民都可申領一張老年人優待卡,60至64周歲的長者無論乘公交還是地鐵,均享半價優惠,65歲以上的長者,則實行全免優惠。
1800餘萬城市人口的深圳,在這方面更顯示出特區的氣魄和格局,但凡60歲以上的長者,無論是否深圳市民、也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一律免費乘搭地鐵。而且在具體操作上還簡單便捷、非常人性化:每一個地鐵站都設有專門的長者免費通道,所有長者乘車,不需要辦理任何特定的優惠卡,只需要向工作人員出示一下身份證、通行證或護照就OK了。
相比之下,僅有740多萬人口、人均GDP遠超深圳、廣州的香港,在「長者兩元優惠乘車」的問題上還如此糾結、還費了這麼多的心思,似乎顯得就有些小家子氣了。
政府減赤應着眼於自身的「減肥瘦身」
客觀而論,香港近幾年出現的財政赤字確實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統計表明,過去4個財政年度當中,3個年度都出現逾千億元的赤字,單是2020/21年度,赤字就高達2325億元;2022/23年度和2023/24年度亦分別錄得1223億元赤字和1002億元赤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底預計本年度財赤將上升至約1000億元,最後再次修訂確認本年度財赤字為872億元。
政府財政儲備受財赤影響大幅萎縮,由2019/2020年度11603億元,跌至2023/24年度的7346億元,這其中還包括了1100億元的政府發債收入。短短數年,財政儲備大幅縮水,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憂慮。
如何減赤?這個問題擺在了廣大市民的面前,更擺在了特區政府的面前。有論者認為,與其煞費苦心地搞出一個削減長者乘車福利的措施,還不如政府帶頭,進行自身機構和人員的「減肥瘦身」。
香港公務員隊伍過於龐大,坊間長期頗有微詞。新加坡人口590萬,比香港少逾兩成,公務員只有8.6萬人,還不足香港18萬公務員的一半;香港第一屆立法會議員為60人,後來增至70人,現在議員已達90人;政府機構由過去的三司十一局增加至三司十三局,現在已增至三司十五局。
政府公務員,尤其是高官薪酬待遇偏高,民間多有「官肥民瘦」的抱怨。香港政府高官的年薪動輒為數百萬港元,司局長的薪酬比美國總統、澳洲、加拿大總理還高。
根據公務員事務局的數據,上一個財政年度香港特區公務員薪酬相關開支高達1562億元,按年上升71億元,佔特區政府經營開支達到近26%。按此計算,香港公務員人均月薪中位數高達7.55萬元,而香港僱員人均月薪中位數僅有2.2萬元。
陳茂波司長在預算案中提及了兩項事關公務員「減肥瘦身」的措施:一是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以及區議會議員在內的所有公務員凍薪一年;二是未來兩個財政年度內,公務員編制每年減少2%,預計本屆政府任期內削減約1萬個職位。
但是,市民對此並不滿意。香港疫情之後,財赤警號已經響起,政府公務員卻連續三年加薪。此次也僅僅是「凍薪」而已。而且,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還公開表示,「凍薪」不代表所有公務員都不加薪,表現好的、有「加薪點」的公務員仍然可以繼續加薪;同時,政府削減公務員職位,並不影響有需要的部門繼續請人。該減的要減,該增的還是要增。局長的道理是這個道理,但起碼令人感覺到政府對自身的「減肥瘦身」決心並不大,對財政「減赤」的幫助也不大。
政府「減赤」須有改革的勇氣
國際大環境日趨復雜,再加上香港自身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過去靠房地產「一招鮮,吃遍天」的火爆年景已經離去,香港財政的「赤魔」張牙舞爪地迎面撲來。財政司長陳茂波也清晰地指出,政府「財赤」的惡劣形勢近幾年仍將持續。這意味着香港的財政儲備越來越少,很快就有可能見底。
對於長時期過慣了好日子的香港政府而言,如何應對現在乃至日後一段時期的經濟困局,其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萬不可掉以輕心。
出路只有一條。特區政府必須放開心胸、打開格局,以壯士斷臂的勇氣和決心,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內地過去幾十年經濟迅猛發展,從一個相當窮困的起點上,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改革。面對當前國際國內及其複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拿出的終極武器,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就是興利除弊、改革就是破舊立新!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提到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提到香港要破除「利益集團的藩籬」,不要依賴「一招鮮,吃遍天」。他也多次要求香港特區政府要銳意改革、主動作為。
除了公務員隊伍過於龐大、政府機構過於繁多、官員薪酬過高之外,一些立法會議員也指出,有的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不高、工作互相推諉、許多工程不單進程緩慢,而且還費用超高,有的工程費用甚至高過深圳的5到10倍。
有論者認為,香港不僅政府部門需要「減肥瘦身」,一些政府延伸的職能部門以及社會的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都需要進行「刮骨療傷」式的改革。如,「地產霸權問題」、「大批富人繼續佔住公屋問題」、「公立醫院收費偏低、私家醫院收費過高問題」、「西九龍文化區的運營管理問題」、「科技產業實力不強」等等,每個問題都積弊已久,每個問題解決的難度都非常之大。
無論如何,特區政府要解決財赤問題,一定要胸懷大局、勇於改革,從大處着眼,全面審視各個方面的利弊得失,算大帳、出大招,切實精準地把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點。切忌打小算盤、算小賬,更不要出昏招,盲目向長者福利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