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關稅戰中的挑戰與擔當政經 / 港澳政經

香港在關稅戰中的挑戰與擔當

發布日期:2025-06-10 文軒

2025年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向全世界挑起貿易爭端,就連無人居住的企鵝島都未能倖免。而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輸美商品綜合稅率更被一路加徵,從10%到20%再到54%,如今又離譜地飆升至104%、125%、145%、245%。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引發全球全球範圍的新一輪貿易戰爭,香港如何在此滾滾巨浪中行穩致遠,是香港社會眼下必須深思的問題。

美國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悍然發動關稅戰,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在經濟層面,特朗普政府認為,通過加徵關稅可以限制進口、提高本土產品競爭力,從而減少逆差,推動製造業回流。同時轉嫁36萬億美元國債的財政壓力,並脅迫貿易夥伴維持美元結算地位,確保「鑄幣稅」紅利,延緩去美元化趨勢。

其二,在政治層面,特朗普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口號,承諾通過加徵關稅「逼製造業回流」,滿足中下層白人群體對就業的需求。關稅政策成為其爭取選票、塑造強硬形象的政治工具;不僅如此,面對高失業率、企業債務危機等國內問題,特朗普政府企圖將矛盾外化為對華貿易衝突,試圖通過關稅戰轉移公眾注意力。

其三,在戰略層面,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全球霸權地位的主要挑戰者,試圖通過關稅戰打壓中國技術升級,延緩中國產業升級步伐。美國亦試圖通過關稅杠杆迫使盟友接受產業鏈重組,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構建排除中國的技術同盟。

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

在這場全球大變局下,香港有部分人抱着僥幸心理,以為能夠憑着敏銳的商業觸覺及時避險,獨善其身,但實則大謬。對香港乃至全中國而言,關稅戰的本質並非貿易競爭,而是實打實的經濟霸凌、政治脅迫。過去10年,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達2715億美元,香港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地,但美國依然對香港的關稅依然照加不誤。正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今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講座上指出:「美國見不得香港好,是破壞香港人權自由、法治秩序和繁榮穩定的最大黑手,它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

自回歸以來,美國對香港插手干預從未停止過,從2014年非法「佔中」到2016年「旺角暴亂」,直至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港獨」猖獗、「黑暴」肆虐、「攬炒」橫行,背後都有美西方的影子。最近,美國炮製所謂「2025年香港政策法報告」,並對6名中央政府駐港機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再度將其霸權欺凌的醜惡行徑與癲狂之態暴露無遺。對美國抱有幻想,無異於與虎謀皮。

更何況特朗普政府反復無常,奴顏媚骨並不能換得優惠對待,越南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特朗普頒布「對等關稅」後,許多國家急着希望談判。其中越南就提議,可以對美國實施「零關稅」,換取美國對越南也實施「零關稅」。但誰都知道,美國不可能對越南實施零關稅,只有越南對美國讓步的份。事情的後續進展也的確如此:越南同意降低對美關稅,多買200億美國商品,還要加強對中國商品的進口管控。作為交換,美國對越南實施的46%關稅,將暫緩45天。然而,特朗普沒過兩天就宣布,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在90天內的關稅稅率都是10%,包括越南。越南對美國作了讓步,得到的待遇是10%稅率,其他國家沒讓步,甚至沒去談判,也是10%稅率。

特朗普政府誠信破產

表面上來看,特朗普政府隻手遮天,影響着整個世界經濟格局。但同時我們要意識到,這種非正常的關稅戰不得人心,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反噬,難以持久,而特朗普為了個人利益反復無常,也將令美國誠信破產。最為明顯的是,4月9日美國股市開盤後不久,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現在是買入絕佳時機!!!DJT」。文中「DJT」既是特朗普姓名縮寫,也是其媒體公司「特朗普媒體與科技集團」的股票代碼。該公司股價當日應聲飆升22%。不到4小時後,特朗普宣布對除中國外大多數國家暫停加徵關稅90天,此舉令投資者震驚。標普500指數收漲逾9%,納斯達克指數暴漲12.16%,創2001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特朗普當日在接見嘉信理財集團的創辦人施瓦布(Charles Robert Schwab),並當眾稱讚這位87歲的億萬富豪「今天賺了25億美元」。此舉進一步加劇輿論質疑。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聲稱要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通過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然而,實際操作中,卻又對鋼鐵、鋁等產業加徵關稅。這種「保護-放棄」的循環,使得企業難以制定長期規劃,投資者信心嚴重受損。

目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在美國國內也引起巨大反彈,全美超過800個城市掀起示威潮,超過50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特朗普。截至4月20日,已有近千位經濟學家聯合簽署一份「反關稅宣言」,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痛批特朗普政府若執意如此,將導致國家陷入「自找的經濟衰退」。

化挑戰為機遇 展現香港擔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特朗普政府的倒行逆施無法持久,香港只要挺過這輪動蕩,便能重新回到發展正軌。但具體如何應對,仍不可掉以輕心,須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渡時艱。

短期而言,香港經濟受到衝擊不可避免。首先,在轉口貿易方面,而香港作為中美貿易的重要中轉樞紐,轉口貿易規模可能大幅萎縮,相關物流、倉儲需求減少,港口吞吐量下滑;其次,供應鏈方面,關稅戰促使企業重新布局供應鏈,部分跨國企業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墨西哥,導致香港作為區域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地位被削弱。香港的物流、貿易融資等配套服務行業將受到直接衝擊;再者,美國加息周期疊加關稅戰引發的避險情緒,導致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港元匯率面臨貶值壓力,進一步加劇輸入型通脹風險;與此同時,關稅戰加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跨國企業或因此推遲或取消在港投資計劃,令香港的發展步伐放緩。

不過,雖然關稅戰給香港帶來了巨大挑戰,但也孕育着新的機遇。香港不僅能藉此機會完成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更能發揮示範作用,帶頭為國家在關稅戰中殺出一條血路。首先,關稅戰的衝擊,讓香港深刻認識到過度依賴傳統貿易模式的脆弱性,有利於促使香港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在傳統製造業面臨困境的情況下,香港不得不將目光投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領域。例如加大對科技創新產業的投入,推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等方式,吸引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其次,面對關稅戰帶來的外部壓力,積極尋求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經濟合作,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將是香港突破困境的重要出路。例如香港可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通過加強產業協同、資源共享、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時,香港亦可加強與東盟、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拓寬市場空間,降低貿易成本,為香港經濟開闢新的發展道路。

再者,關稅戰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將促使香港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應用,發展綠色金融、跨境金融等新興業務領域迫在眉睫。香港未來可推動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探索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這些都將為香港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香港有望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來,香港應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步伐,不斷提升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並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和國際社會的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只要香港特區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充分發揮香港的優勢和潛力,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經濟的復甦和可持續發展,書寫香港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