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體系改革任重道遠政經 / 港澳政經

香港醫療體系改革任重道遠

發布日期:2025-06-10 成一

因應特區政府嚴重的財政赤字,近期,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公佈了一系列公營醫院的「收費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七條:

一、提高急診室收費。由現時的180元提高至400元。

二、提高普通門診的收費。由現時的50元提高至150元。

三、提高專科門診的收費。由現時的80元大幅提高至250元。

四、提高住院病人的收費。由現時的每日100元大幅提高至300元,療養及康復病床每日200元。

五、藥費普通門診每種藥收費5元,配發藥物從16個星期縮減為最多4星期的份量;專科每種藥收費20元,配發從16個星期縮減為最多4星期的份量。

六、使用磁共振、CT等醫療診斷檢查設備,實行適當收費。

七、設定病人每人最多支付1萬元的醫療費用封頂額度,同時放寬醫藥費減免申請資格。

很明顯,這就是一個比較簡單、清晰的增加各項醫藥收費的清單,與嚴格意義上的「改革」應該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香港社會各界除了一些基層人士憂慮加重經濟負擔之外,基本上大家對此還是認同的,畢竟公營醫院長期負重前行,整個體系都處於崩潰的邊沿。

但是,有論者認為,政府煞費苦心搞出的這個公營醫院「收費改革」,其實,並沒有觸及香港整個醫療體系深層次的問題,並沒有增聘醫護人員的措施,也沒有解決公營醫院患者「苦候」的頑疾,更沒有觸及私家醫院收費昂貴的問題。香港醫療體系的改革呼喚了20多年,迄今為止,除了增加收費之外,似乎並沒有真正意義的成效。由此可見,香港醫療體系改革其路漫漫,任重道遠。

公營醫院「苦候」 患者心中的「痛」

表面上看,香港公營醫院幾乎可以稱得上全世界最完美的醫療機構。它面向全體香港市民,無分貴賤,也不論男女老幼,對所有患者一視同仁,看病、吃藥、診療、檢查、住院幾乎免費,97%以上支出全由政府負擔。

事實上,但凡去過公營醫院的香港市民,心中的感受是及其複雜的。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既趨之若鶩,又望而卻步。廣大市民一邊享受著政府的醫療關懷,一邊對「苦候」的經歷牢騷滿腹。

急診室,本該是患者突發急病的救命通道,早一分鐘見到醫生和晚一分鐘見到醫生,病情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香港公營醫院的急診室,永遠都是人滿為患,除了危殆病人,哪怕你高燒40度,哪怕你受傷流血,哪怕你痛得齜牙咧嘴,要想在一個小時內的得到治療,是完全不可能的。「苦候」6、7個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一年多前,一位居住港島灣仔的男性市民突發急性膽囊炎,腹部疼痛兼發燒,當晚9點到島律敦治醫院急診室求診。掛號後,護士站讓其等待,誰知一等就是5、6個小時,期間病人家屬見患者疼痛難忍,且手腳冰涼,多次詢問護士何時才能見醫生。護士好心地為病人提供了一條毛毯,然後告訴家屬,當晚只有一個醫生,請耐心等待。最後,直到次日早晨8點半過後,病人才見到醫生。醫生診斷病人的情況後,立刻安排了住院治療。一位急性膽囊炎患者,竟然在急診室苦候近12個小時。該市民談及這段經歷,每每憤聲不已。

急診室需要「苦候」,專科門診亦不例外。醫管局2022年曾對專科新症病人輪候的時間做了一個統計:眼科輪候時間109星期,內科105星期,外科101星期,耳鼻喉科98星期。放射性診斷檢查輪候時間也是如此,磁力共振掃描造影161星期,乳腺X光造影204星期,電腦掃描造影輪候時間更長達229個星期。

市民金女士突發眼科疾病,感覺右眼視力驟降,視物模糊。她先是求診於公營醫院,但從普通門診轉介到專科門診等候的時間太長,無奈之下,求診於私家醫院,私家醫生的初步診斷是眼底出血,黃斑水腫。醫生說,這種情況通常需要往眼睛注射藥物,一個療程至少三針,每針3萬港元,檢查費另計。

公營醫院等候時間太長,私家醫院太貴。最後,金女士選擇了「第三條路」,求診於廣州中山醫一院。該院眼科可預約掛號,本地人、外地人、香港人都一視同仁。患者可求診於眼科專家,掛號費60元人民幣,還有4、5個副教授眼科專家供患者選擇。

不同於香港專科看診見醫生,然後漫長等待作檢查,再長時間等待出結果,再長時間等待治療。中山醫半天時間內就完成了見醫生、各項檢查、醫生根據檢查結果提出治療方案的全過程。金女士順利在中山醫得到治療,包括診費、藥費、各項檢查費、三針療程費工開支近1.5萬元人民幣。

據筆者了解的情況,近年,香港市民無奈之下,選擇「第三條路」,前往深圳、廣州就醫的人越來越多。

私家醫院費用昂貴 患者深感「肉痛」

與香港公營醫院極其低微的收費相比,香港的私家醫院收費絕對可以說是「極其昂貴」。有人說,兩者相差100倍。事實上,香港公營醫院與私家醫院在收費方面,根本就沒有可比性。這也是無論公營醫院需要「苦候」多久,絕大多數市民仍然前往就醫的理由。

如果說,收費有可比性的,反而是香港的私家醫院與深圳、廣州的各大醫院有實在的數據可以相比,大約為10倍之差。

前面提到的那位在公營醫院急診室苦候的患者,被安排住院後,每天不單腹痛,而且還高燒不退。住院三天,每天抽血數次,並做了CT檢查,最後還是沒有查出病因。由於三天三夜不准進食,也不讓喝水,再加上39度幾的高燒不斷反復,病人在痛苦的情況下,怕不明病因的病情進一步加重,不得已選擇轉院到本港一家大學的私家醫院。

儘管私家醫院的醫生事前已看過公院的CT檢查結果,基本斷定為「急性膽囊炎」。病人到醫院後,仍然被要求再做CT檢查,醫生態度和藹地說,現在已經下午五點多,正常CT費用8000多元,相關同事需要加班工作,多收3000多元,你同意嗎?此時,病人當然不會有任何意見。

經再度檢查,醫生確診後,即刻安排病人次日下午做膽囊切除手術。膽囊切除後兩天,患者出院。也是前後三天,公營醫院收費300元,私家醫院則盛惠13萬多元。具體收費項目病人搞不清楚是否合理,只記得麻醉師費用1.8萬元,雙人病房每晚床位費1200元。其中幾次醫生「查房費」,反而印象頗深:共四次,每次2000元。第一次醫生詢問病人是否同意加班做CT檢查;第二次是告知病人做手術的時間;第三次是詢問病人術後是否身體有異常情況;第四次是告知病人可以出院了。患者說,回想當時的問答情況,每次「查房」時間都不超過一分鐘。

其實,這只是香港私家醫院正常收費的一個例子。私家醫院住院做手術10幾萬只能說是起步價,數十萬上百萬、幾百萬上千萬的實例都不鮮見。坊間還傳過,某頂級富豪病重之時,在私家醫院的費用以數千萬元計。

普通的打工階層如果入了私家醫院,在昂貴的收費面前,「肉痛」,肯定是人生經歷之中揮之不去的感覺。

香港的醫療體系改革尚未真正開始

據稱,此次「收費改革」可帶來兩項成果:一、公營醫院增加約30億元收入;二、預計可以減少10%左右的急診室病人。不過,也有市民說,政府將基礎病的配藥週期大幅縮減,會令這些長期疾病纏身的老人增加較大的經濟壓力以及增加許多往返跑醫院掛號、取藥的麻煩。

無論怎麼看,這些都不是李家超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全面深化醫療體系改革」所涉及的核心內容。

公營醫院急診室的「苦候」,專科病症以及放射性診斷檢查的漫長等待,實際上已經很大程度影響了服務市民的醫療質量,有違政府為廣大市民提供健全醫療服務體系的初衷。

私家醫院儘管醫生水平、醫療服務、環境設備等方面都比較優良,但昂貴的收費卻令大多數市民望而卻步。香港有「月球人」和「星球人」的說法,指的是高收入的私家醫生。這個「球」,是「百萬元」的意思。即是說,每月收入達到百萬元,每星期收入達到百萬元。在香港,就連遍佈社區開門診的私家醫生,年薪在400、500萬元左右的都比比皆是。

有統計表明,香港現時每千人擁有醫生的數目為2.1人,這個數字是偏低的。新加坡和日本是2.5、美國為2.6、英國3.0、法國3.27、澳洲3.8、德國3.9。即便內地GDP遠低於香港,千人擁有醫生的數目亦達到2.9。

香港醫生本來就偏少,而且還有於公營醫院和私家醫院兩極分化的原因,導致二者之間的醫生配置嚴重失衡。有數據表明,公營醫院的醫生佔全港醫生總數約一半左右,卻要服務約90%的香港市民,而另一半醫生服務的人數只有10%左右。公營醫院的醫生收入本來就不低,但工作量極大;而私家醫生收入更高,反而相對要輕鬆很多。這種「錯配之下」,於是乎,原本就偏少的公營醫院優秀的醫生,仍在不斷流向私家醫院。

有論者認為,香港醫生偏少,尤其是公營醫院醫生偏少,原因是由於長期形成的「醫療霸權」,是由於「利益固化」的藩籬極為堅固。儘管各界對引進海外和內地醫生的呼聲長期不斷,但此項措施就是難見成效。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政府只好退而求其次,哪怕費時、費錢、費力,遠水難解近渴,仍然選擇在本地創辦「第三所醫學院」。這就是香港醫療體系改革任重道遠的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