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準反制美國霸凌 香港共同應對全球變局政經 / 港澳政經

中國精準反制美國霸凌 香港共同應對全球變局

發布日期:2025-06-10 柳蘇

(一)特朗普的霸凌措施不會令中國屈服,引來了中方更有力、更精準的反制

美方以單邊關稅施壓作為貿易談判籌碼,本質上是以霸權邏輯破壞國際貿易秩序。從極限施壓到層層加碼的關稅威脅,這種倚仗經濟霸權的政治操弄已引發全球產業鏈動盪。中國採取的反制措施既是對國家主權的堅定捍衛,更向世界展示了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歷史證明,貿易衝突沒有贏家,美方若繼續將關稅作為政治工具,不僅難以達成預期目標,反而會加速透支其國際信用。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分歧的正道,任何國家都不應幻想通過強權邏輯改寫國際經貿規則。

特朗普對華關稅145%,中國繼續奉陪——中方宣佈,自4月12日起對美商品稅率由84%提高至125%,與美國這一輪加徵的稅率齊平。特朗普政府已經將智能手機、電腦以及部分其他電子設備從「對等」關稅中豁免,包括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125%高額關稅。根據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發表的公告,這些商品將被排除在特朗普對大多數國家徵收的10%全球關稅以及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更高額關稅之外。這是特朗普首次對中國商品關稅作出重大豁免,一名貿易分析師形容這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局面」。這表明,特朗普的關稅戰是外強中乾,色厲內荏。

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的表象下,暴露出三重戰略困境:其一,將關稅武器化實為金融動盪下的政治豪賭,試圖以對華強硬轉移國內經濟治理失能的壓力;其二,所謂「孤立中國」實為單邊主義的路徑依賴,罔顧中歐產業鏈深度互嵌的現實;其三,高關稅悖論正反噬美國企業,二季度對華進口逆差反增12%的數據已戳破其經濟脅迫的幻想。這種飲鴆止渴的貿易霸凌,既難解美債美股的結構性危機,更將加速全球產業鏈去美國化進程。

中國絲毫不讓,全因已經看穿特朗普的動機並不限於消除所謂「貿易逆差」,其扼殺中國民族復興的盤算亦已圖窮匕見。所以對中國來說,這真是一場別無選擇、沒有任何示弱空間的「國運之戰」,只能奉陪到底。

中國指出,美方的做法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中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霸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此外,中國商務部已就美國的對等關稅,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起訴。特朗普的霸凌措施不會令中國屈服,引來了中方更有力、更精準的反制。中國意識到,這是一場全方位的「經濟戰爭」,美國不止於設置無法逾越的關稅壁壘,還有各式各樣的打壓措施,因此不難理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借用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話:「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怕挑釁,我們不會退縮。」毛寧在社交平台貼文,配上毛澤東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的講話視頻:「時間要打多久,我看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將來的什麼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中國商務部強勢回應,表示將與美國「奉陪到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說:「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壓、威脅和訛詐,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中方必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自身正當合法權益。」

今年首次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中國作為陸海複合型大國,如何經營好周邊一直是重要的外交課題。特別是在美國悍然發動關稅戰的背景下,周邊國家和地區將成為中國化解美國關稅牌和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的地緣依託。

(二)大國博弈的本質是制度韌性與發展潛能的較量

特朗普賭徒式的極限施壓,恰恰暴露出美國在貿易戰中已陷入進退失據的戰略困境。中國發佈《中美經貿關係白皮書》,以詳實數據揭露美國單邊關稅與科技霸凌對全球產業鏈的破壞性影響。中國持續深化開放,與132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用實際行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逆全球化浪潮提供制度性解決方案,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戰略定力。

面對關稅施壓,中國早有清醒認知:貿易霸凌本質是遏制發展的戰略圍堵。如今全球產業鏈深度交融,中國既有制度優勢又有經濟韌性。從晶片突圍到新能源領跑,產業升級已形成戰略縱深。華盛頓若真懂東方智能,就該明白無法令中國屈服的道理。中國具備打持久戰的戰略優勢,是多重結構性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中國製造業產值相當於美日德總和,這種工業實力賦予經濟抗壓韌性。反觀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導致通脹傳導機制敏感,30%日用品依賴中國進口的結構性缺陷難以短期改變。歷史經驗表明,從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峙到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化調整,真正贏得戰略主動的從來都是具備完整工業體系和內生增長動能的實體。當經濟戰演變為綜合國力消耗戰,中國依託制度優勢形成的戰略耐力,正在重塑大國博弈的底層邏輯。

(三)從關稅戰到科技戰任何試圖用霸權邏輯遏制中國的行徑終將失敗

當前全球供應鏈動盪與貿易摩擦升級,本質是全球化進程遭遇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短期陣痛雖難避免,但重蹈1930年代大蕭條的可能性較低。當今國際社會已構建WTO等多邊協調機制,且主要經濟體吸取歷史教訓,對保護主義保持警惕。各國應着力構建危機緩衝機制:通過強化區域經濟整合形成互補型供應鏈網絡;建立關鍵物資儲備制度;推動數字貿易規則創新以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主要經濟體需克制單邊主義衝動,在氣候治理、數字經濟等新領域尋找合作切口,以增量改革化解存量矛盾。唯有將競爭約束在良性軌道,才能避免全球化系統性崩潰,實現全球經濟軟着陸。

五年來,中國對美出口總額逆勢增長23%,而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反創歷史新高。這充分證明,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主動權已發生根本性轉移。中國完善的工業體系、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持續升級的科技實力,構成了應對貿易戰的立體防禦體系。當美國仍沉迷於關稅大棒時,中國已通過RCEP深化區域合作,借「一帶一路」開闢新興市場,用制度型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用霸權邏輯遏制中國發展的行徑終將失敗。從關稅戰到科技戰,中國在博弈中越戰越強的事實證明:時間與機遇始終站在堅持自主發展的一方。面對訛詐威脅,中國既有精準拆招的戰術智能,更有奉陪到底的戰略定力。美國若繼續固守零和思維,最終只會加速自身霸權的衰落進程。

(四)香港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共同應對全球變局

國際風雲激蕩之際,國家的支持既增強了香港經濟韌性,更在百年變局中鞏固了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面對世局劇變,香港坐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港人素來勤勞敢拼、靈活應變,相信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戰香港依然能夠解困。

特朗普向香港加徵34%關稅,加上早前加徵的20%,累計徵收54%關稅。對此,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面對美國濫施關稅,特區政府會在7方面加大力量:一是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二是加強國際交往合作,積極深化區域合作;三是加快產業升級轉型,開展高增值創新驅動經濟模式;四是加大發展科技創新,吸納高端人才;五是大力推動國際金融合作,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六是把握好多國需要分散地區風險的大趨勢,吸引外國企業和資金進駐香港;七是繼續為業界提供支援,協助企業應對挑戰。

李家超表示,美國不再奉行自由貿易,肆意破壞國際共同建立的世界貿易規則,損害全球貿易,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化進程,為世界帶來極大風險和不穩定性。李家超強調,「自由貿易是香港的競爭優勢、香港成功的命脈。」香港會繼續保持自由港地位,奉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資金和信息自由流動,吸引世界各地來香港貿易和投資,共享香港機遇、中國機遇。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兼具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的城市。李家超說,「香港經歷過無數風浪,每次都能在挑戰中變得更強大。我們要站穩腳跟,發揮『一國兩制』下的自身優勢,共同應對全球變局。」

特區政府重申堅持自由港與自由貿易的立場,是在全球經濟重構、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背景下的關鍵戰略選擇。香港的開放政策成為亞太地區自由經濟秩序的定海神針。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抵禦風浪的戰略支點。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際,香港依託國家戰略縱深形成的系統性防護網,正構建起獨特的抗風險體系。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展現出的政策工具箱深度與市場縱深優勢,為香港提供了雙重保障:既通過持續擴大的內需市場為香港服務業創造增量空間,又憑藉制度性開放為香港樞紐功能注入新動能。

(五)香港的獨特價值在於「一國兩制」優勢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對接

香港在「雙循環」中的戰略價值已超越傳統中介角色。通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債券通「南向通」等機制創新,香港將國際金融規則與內地市場需求深度嫁接。這種規則層面的融合,使香港成為國際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首選跳板。

面對美國技術封鎖,香港依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組創新鏈條。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集聚23家國家級科研平台,香港高校與內地企業聯合實驗室突破140個。通過「港澳藥械通」等政策突破,香港實現從「流量通道」向「價值轉化樞紐」的躍升。

當西方主導的WTO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停擺,香港依託普通法體系打造國際法律服務中心,2023年處理涉「一帶一路」爭議案件標的額超800億港元。通過參與RCEP爭端調解機制建設,香港將普通法傳統轉化為多邊貿易規則重構的話語權,為國家爭取制度性權力提供專業支撐。

香港的獨特價值在於其「一國兩制」優勢與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對接。當全球產業鏈加速重組,香港不再僅是資本流通的「管道」,而是演變為制度創新、規則銜接、價值創造的「反應堆」。這種深層次融合,既增強了香港經濟韌性,更在百年變局中鞏固了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

2022年香港商品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佔GDP330%),其自由港角色有效緩衝了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衝擊。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香港正從單純的資金通道轉向規則對接樞紐。其自由港政策助力RCEP與CPTPP規則銜接試驗,2023年香港與東盟貿易額同比增長11.3%,展現制度銜接效能。香港離岸人民幣日均交易額超1.5萬億,保持全球最大離岸市場地位。自由流通機制使香港成為大灣區要素定價基準形成地,推動區域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六)香港以「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雙重優勢,再次交出亮眼答卷

面對世局劇變,香港坐擁「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港人素來勤勞敢拼、靈活應變,相信依然「有法子」解困。近幾年,面對全球局勢動盪,香港以「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雙重優勢,再次交出亮眼答卷。這座百年商埠以數據印證實力:2024年商品出口逆勢增長4.7%,創下疫情後新高;全年接待旅客4500萬人次,較上年激增三成,維港兩岸重現摩肩接踵的盛況。步入2025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穩居世界第三,與紐約、倫敦的差距持續收窄,彰顯其不可替代的樞紐價值。

這份成績單背後,是香港善用制度優勢的智能結晶。特區政府精準施策,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廣納全球專才,年內引進逾12萬科創精英;深化北部都會區建設,跨境基建加速粵港澳生產要素流通;更借力國家「十四五十五規劃」,在創科、綠色金融等領域培育新增長極。面對國際競爭,香港既以法治基石鞏固金融體系,又以「超級連絡人」角色搭建中外資本橋樑—— 中東主權基金落戶、東南亞企業赴港上市熱潮、人民幣離岸市場擴容,均印證其戰略價值。

歷史反復證明,香港的繁榮密碼在於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當全球政經格局深度重構,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拓展「一帶一路」商機,深度融入大灣區創新鏈,更賦予其國際調解仲裁中心等新使命。這座城市的抗逆力,既源於港人「執生」的靈活務實,更依託祖國作為堅強後盾。站在新起點,香港正以雙引擎驅動發展:既以國際化優勢服務國家高水平開放,又以創新思維開闢數字經濟、Web3.0等新賽道,在變局中續寫東方之珠的傳奇。

香港在特區政府帶領下全力搶人才、拼經濟、搞建設。且看一系列統計數據:2024年,全港商品出口總額增長4.7%;訪港旅客人數增長約30%,高達4500萬人次;港交所第四季度錄得淨利潤37.8億港元,同比增46%,創下季度新高……進入2025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獲國際認可:3月發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顯示,香港續排名世界第三和亞太區首位,與全球前兩名紐約、倫敦的評分差距收窄。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都充分說明本港的抗逆力強如往昔,擅長挖掘經濟發展潛力。

國際風雲激蕩之際,香港經濟數據的逆勢飄紅猶如破曉之光。4.7%的出口增幅、4500萬遊客的熱切腳步、港交所季度盈利創歷史新高,這些跳動的數字不僅是經濟復甦的註腳,更是香港精神的生動詮釋。當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桂冠在風雨中愈加璀璨,這座城市用實力證明: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雙重優勢,正是抵禦逆流的定海神針。

香港的韌性密碼深植於獨特的制度優勢。作為超級聯繫人,既能共用內地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與完整產業鏈的戰略縱深,又保持着與國際規則無縫銜接的制度特色。當單邊主義的陰雲籠罩全球,香港自由港的開放基因、普通法系的制度基石、國際化專業人才儲備,的立體防線。數據顯示,全球百強銀行中有78家在此設立分支,跨國公司區域總部數量保持亞洲第一,這些都是國際資本用腳投票的信任背書。

(七)香港以更創新的姿態擁抱變革,必將在百年變局中續寫東方之珠的傳奇

站在新起點,香港需要以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北部都會區的藍圖正在鋪展,創科走廊的創新動能持續積聚,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速構建。這些戰略部署既是對國家雙循環戰略的積極響應,更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的關鍵落子。正如中環摩天大樓玻璃幕牆折射出的璀璨光芒,香港的未來在於既做國家戰略的堅定執行者,又當國際規則的創新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