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政經 / 神州動態

三中全會展現新一輪改革藍圖

發布日期:2024-10-07 金濟

定》中「改革」作為高頻詞出現了145次。實現改革目標並不能一蹴而就,必須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分步推進。為此,三中全會確定了「一遠一近」兩個時間節點。

遠與近

遠期是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近期是到2029年,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以5年為期,按照到2029年這個時間段來提出改革任務,就是要穩紮穩打,有步驟、有重點地抓好落實,積小勝為大勝,展現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點與面

《決定》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範圍廣、力度大。但改革不可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率先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被列為《決定》指導思想中的重要原則之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認為,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着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協同推進,這是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活動所展現出來的成功做法。

改革任務的結構擺布,是反映改革重心的最直觀標準。「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位列改革任務首位。《決定》首次明確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這一任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表示,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第一條任務,這與二十大任務中的第一條相呼應,這向全體經營主體、所有企業家發出積極而明確的信號: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中國將堅持市場化的基本取向不變。

放與管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三中全會公報中並未提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些人據此認為中國對市場重視程度弱化了,但這其實是誤讀。因為《決定》全文中繼續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到二十大報告、二十屆三中全會接連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表明中共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表述在深化,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的態度始終未變。

《決定》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意味着中國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着眼於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需要,既用好「看不見的手」,也用好「看得見的手」。

《決定》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要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同時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董煜表示,「放得活」強調目的,「管得住」強調能力。關鍵是要在經濟工作中把握好杠杆平衡點,根據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把握好「放」和「管」的節奏與力度。

加與減

目前世界局勢動盪,在地緣競爭加劇背景下,中國是否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全球尤為關注,三中全會給出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肯定答案,「開放」這一關鍵字在《決定》中出現了35次。

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三中全會一邊「做減法」,繼續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等。

另一邊「做加法」,包括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

一加一減之間,中國向世界展現鮮明態度:一些國家「關門」「築牆」「脫鈎」,而中國堅持「開門」「修路」「掛鈎」。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開放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用自身新發展給世界帶來新機遇。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外資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積極貢獻者。《決定》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利用外資有濃墨重彩的表述。近期中國對一些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受到普遍歡迎,取得良好效果,現在大街上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

立與破

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債務等風險挑戰。三中全會作出具體部署以破解這些難題,既有立,也有破。

對於房地產,「立」的方面主要是「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租購並舉是房地產市場消化存量房的必要舉措。長期以來,中國住房供給總是「售賣腿長,租賃腿短」,但這一傳統正逐步被打破。根據《決定》,供應體系會優化,「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更多由「保障性住房供給」來對接,這就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力度;「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更多需要商品房來滿足,這將促使開發商努力建設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好房子。「破」的方面主要是「允許有關城市取消或調減住房限購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

追根溯源,當下「保交房」問題、房企流動性問題與多年來房地產企業融資和銷售方式直接相關。轉變運營方式後,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為,現房銷售有助於降低開發企業資金杠杆,促使行業回歸產品,預計這項改革進程將加快。

針對地方債風險,《決定》一邊「開前門」,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許可權。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一邊「堵後門」,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優化中央地方財政關係有助於破解財稅體制中一些深層次長期難題,促進地方政府有效履職,更好保障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

新與舊

三中全會既強調了對「新」的培育——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也部署了對「舊」的改造——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中國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旨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不管是育「新」還是改「舊」,歸根結底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這都需要創新的支持,而創新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撐。《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海燕表示,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基礎,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引擎,人才是科教融合發展的成果。統籌推進改革,可以進一步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各領域之間的壁壘,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分散的局面,讓創新資源更大效率地發揮作用,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更大合力。

穩與進

三中全會公報罕見地用較多篇幅闡述了年度經濟工作,意味着要用改革的辦法去破解當前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這是需要高度關注的信號。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0%。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二季度增長4.7%。

中國經濟總體平穩,但依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

進的動力需要加強。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宏觀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經濟政策的着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中國經濟「穩中有進」有一系列條件支撐:製造業規模持續擴大,將提供供給支撐;暑期旅遊、開學季、「十一」長假等將掀起新的消費熱潮,短板領域和新賽道投資空間廣闊,將提供需求支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不斷成長,將提供動力支撐;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將提供政策支撐。改革發力,政策加力,將為中國經濟完成全年目標提供更多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5%。是否能實現預期,世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