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全景呈現內政外交路線圖專輯 / 兩會專輯

兩會全景呈現內政外交路線圖

發布日期:2024-04-30 子瞻

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又在三月召開了,舉國上下迎來繁忙的年度政治季。當前,中國經濟在疫後逐漸向常態回歸,但「疤痕效應」減退的同時,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的局面仍未得到實質性改變。外界期待,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國將如何就增強經濟活力、有效擴大內需、改善社會預期等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和目標。

與此同時,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也是中外互動的關鍵場合。過去一年,中國外交系統、軍隊系統等歷經重大人事變動,這是否將在未來影響中國對外政策的一致性令外界關切。不僅如此,大國博弈、地緣衝突、科技競爭等都已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穩定的重要因素,中國面對百年變局將採取何種策略予以審慎應對,都將是外界希望從全國兩會輿論場獲得的答案。

中國經濟直面必答題

中國經濟增速目標、新增就業目標、擴大開放舉措……一系列問題都是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的必答題,也是外界洞察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將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目標設定為5%左右,與2023年持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於疫情原因,當年GDP同比增速是3%,而2023年最終實現的目標為5.2%。因此雖然表述相同,但基數不同,實現起來更具難度。外界有分析指出,中國官方將2024年GDP增速目標定為5%左右,是兼顧長期與大局,背後有多重考量。

首先,中國當前經濟在回升向好同時,仍面臨外部環境複雜嚴峻、有效需求不足、就業結構性矛盾等難題。無論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還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其次,設定「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也是穩定預期和信心的需要。有經濟學者分析稱,作為「指揮棒」,經濟增速目標設定在比較積極的水平,將帶動各領域經濟政策也積極進取。最後,中國設立的經濟增速目標是與長遠目標相銜接。「十四五」規劃中並未設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但考慮到中國計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每年經濟增速仍需保持在合理區間。此外,「左右」的提法,也進一步擴大了市場對於經濟增速「可接受度」的彈性。

在城鎮新增就業的目標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去年「1200萬人左右」變成了「1200萬人以上」。過去一年,中國最終實現就業人數1244萬人,不過今年高校畢業生大潮仍然來勢洶洶,從去年的1158萬人微增到了1170萬人,僅應屆生就接近1200萬人的目標。可以說,在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的形勢下,完成目標並不容易。

穩就業,需要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針對青年就業面臨的挑戰,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迎接規模龐大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做大「蓄水池」至關重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特別介紹稱,現在很多行業、很多領域、很多地方,既有有人沒活幹的問題,也有有活沒人幹的問題。比如製造業領域人才缺口有3000萬人,養老護理人員潛在的人才需求1000多萬人,現在供給只有30多萬人。人員短缺背後也反映出就業潛力。力促勞動力供需匹配,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適應先進製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中國向「新」而行解決問題

在外界看來,中國面臨的經濟增長前景仍然強勁,但需要採取切實有力的新舉措推動。向「新」而行解決問題,成為中國解鎖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鑰匙。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一個新提法和一個新舉措受到高度關注。

所謂新提法是指新質生產力。當前,新質生產力無疑是中國的政經熱詞。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再聚焦,再到這次全國兩會上深入闡釋,不到一年時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概念認識到實踐方法論,多次就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論述。

對於何為新質生產力,習近平曾凝練概括,「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有評論認為,這一概念將為中國加快經濟轉型帶來新的動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在經濟界人士看來,這凸顯中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和迫切感,意味着中國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具體部署,進一步填充細節,路徑愈加清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着力點已明確,其中有不少提法引人關注。

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否意味着放棄傳統產業、是否要搞一種模式,外界仍有一些疑問。習近平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特別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通過講清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產業間的關係,明確「有所不為」,有利於各地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所謂新舉措是指超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國債並不讓人陌生,在2020年,中國就發行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抗疫特別國債。如今,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再次拿出新工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

特別國債還在於其特殊用途。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公佈的信息,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目的是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有關資金將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有分析人士預計,超長期特別國債或將更好支持擴大內需和有效投資。從一些地方政府會議釋放的信息看,超長期特別國債或支援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領域等。

不僅如此,特別國債的特殊意義也不可小覷。超長期特別國債不僅能帶來真金白銀,更是給經濟發展送上的一顆「定心丸」。有媒體分析指出,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對提振各方信心有極大幫助。若資金能用於支持地方政府運轉,同樣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中國擬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可在中央財政適度加槓桿的趨勢下,基於市場和經濟情況運行擇機發行,以期熨平地方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債務壓力的不平衡性。

為全球治理給出更為具體的中國方案

一直以來,中國兩會外長記者會成為外界觀察中外互動的窗口。中國外交政策將如何推進?對重大國際問題怎麼看?怎麼辦?眾多問題在外長記者會的場合都期待得到回應。尤其面對百年變局,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的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將拿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受到外界高度關注。

在今年的外長記者會上,年過七旬的老外交部長王毅講述了中國眼中的世界,詳細闡述「宣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兩大主張,在全球治理方面給出了更具體的中國方案。針對何為「平等有序」?王毅指出,平等的多極化,是要體現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不能再允許個別或少數大國壟斷國際事務。有序的多極化,是要共同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共同堅持普遍認同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對此,有國際問題專家分析稱,中國是世界多極化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推動者。對於怎樣推動多極化,王毅從保持大國關係穩定、與周邊國家攜手共進、與「全球南方」共謀振興等方面給出了具體措施。這反映出中方極力打破一講多極化就是少數幾個大國的敘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迎來成立20周年,新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也將於秋天在中國召開。相關重要活動都釋出中方要匯聚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南方力量」的信號。

另外,談及何為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王毅清晰闡明,普惠的全球化,是要做大並分好經濟發展的蛋糕。包容的全球化,則指向「不搞發展模式的單一化,摒棄損人利己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

作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希望做大經濟發展蛋糕的務實舉措。正如有評論稱,中國不追求獨善其身的現代化,期待成為世界現代化的加速器,共建「一帶一路」等國際公共產品就是中方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最好詮釋。

為促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中方在會上還提出具體開放舉措,宣佈將從3月14日起對瑞士等6國試行免簽政策,將組織更多「駐華使節地方行」等。不難看出,相關措施均反映出中方想把經濟發展的蛋糕做大分好,不斷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礙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結構性難題。

過去一年,中方對多國實行單方面免簽,簡化來華簽證手續,增加國際航班數量,為外國遊客提供便利。讓中國公民說走就走,讓外國朋友賓至如歸。在全國兩會的輿論場,如何讓外國遊客便利使用中國移動支付等話題,屢登社交媒體熱搜榜單。見微知著,「把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是中方的政策宣示,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作為中國特色現代治理最重要的形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在3月初如期召開,也為外界提供觀察中國謀劃內政外交、國計民生的重要窗口。通過全國兩會釋放出的關鍵信息,中國未來在內政外交等重要領域的路線圖逐漸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