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約「派兵糾結」看俄烏戰爭走向政經 / 國際聚焦

從北約「派兵糾結」看俄烏戰爭走向

發布日期:2024-04-30 胡后法

兵,還是不派兵?這是當前歐洲國家面臨的一大難題。2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首次對外提出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派兵的可能性。一語激起千層浪,馬克龍的言論立即在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美國迅速作出反應,表示不會向烏派兵,北約總部及其成員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捷克等也很快表示沒有派兵考慮。馬克龍的派兵提議雖然沒有得到北約國家的明確贊同,但各國均表態將繼續支持烏克蘭,決不讓俄羅斯贏得戰爭。目前,是否派兵的問題,在北約內部依然爭論不休。這一爭論對俄烏戰爭不是什麼好兆頭,它再次證明這場戰爭的複雜性和持久性。種種跡象越來越表明,俄烏戰爭很可能成為冷戰結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代價最慘重、傷亡最巨大的代理人戰爭。

馬克龍由鴿派變鷹派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約國家從資金到武器、從情報到軍人訓練,向烏克蘭提供了全方位援助。對俄羅斯則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極限制裁。通過這場戰爭,西方將烏克蘭推到了與俄羅斯鬥爭的最前沿,烏實際上成為北約消除俄羅斯戰略威脅的馬前卒。基於俄的強大軍事實力,特別是出於對俄巨大核武庫的擔憂,北約一直避免直接與俄羅斯發生衝突,明面上至今沒有派出軍事人員,但對烏軍事援助不斷升級。烏軍之所以能堅持到現在,如果沒有北約提供的軍事援助是很難想像的。不少支持烏克蘭的僱傭兵和志願者也來自北約國家。有關軍事專家不排除北約國家的軍事顧問或教官早以志願者身份活躍在烏克蘭戰場。據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不久前透露,北約士兵已經出現在烏克蘭,但他沒有透露出兵的是哪些北約成員國。

在歐洲及北約國家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俄烏戰爭的態度一直屬於「溫和派」。戰爭爆發前後,馬克龍多次與普京通話,或直接到克里姆林宮會見普京,力圖勸說普京放棄動武,或儘快結束戰爭,試圖在俄烏間扮演調停者的角色,馬克龍甚至主張不應「羞辱俄羅斯」。他的這一態度在北約內部一直受到質疑,因而在國際上被視為西方國家中親俄的「鴿派」領導人。戰爭爆發後,法國在援烏問題上一直持謹慎態度,說的多做的少。

然而,自年初以來,馬克龍態度出現明顯變化,反俄姿態日趨強硬,援烏調子越唱越高,甚至表示不排除直接向烏派兵的可能性。馬克龍還頻頻召集西方國家領導人舉行專門會議,共商援烏抗俄措施。2月,馬克龍邀請西方多國領導人在愛麗舍宮討論援助烏克蘭事宜。會後,馬克龍即發表「不排除向烏派兵可能性」的言論。3月,馬克龍又到柏林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波蘭總理圖斯克舉行會談,主題也是商量歐洲下一步如何援助烏克蘭的問題。

雖然向烏派兵的言論爭議很大,但馬克龍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在此後的多個場合,他又一再強調或辯解派兵的可能性。在結束訪德後接受記者採訪時,馬克龍再次表示,西方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在烏克蘭採取地面行動,以對抗俄羅斯軍隊。

馬克龍何以從俄烏戰爭問題上的鴿派搖身變為鷹派?這主要還得從當前國際局勢和歐洲地緣政治的變化中尋找原因。俄烏戰爭的根源雖然是美俄之間對世界霸權的爭奪,但遭受最大傷害的卻是歐洲國家。然而,打響戰爭第一槍的是俄羅斯,因而美國在「團結抗俄」的口號下,輕而易舉地重新啟動了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依附關係。歐洲國家普遍增強了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意識,重新認識到歐美軍事聯盟的重要性。

隨着美國大選的臨近,歐洲國家普遍擔心特朗普重新上台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特朗普早已宣布,如果大選獲勝,他將不再向烏克蘭提供支持。他甚至宣稱,對軍費支出不達標的歐洲盟國,即使受到俄羅斯的軍事威脅,美國不會伸出援手。可以肯定,特朗普如能當選,與歐洲盟國的關係將出現倒退,歐洲將面臨不可預測的地緣政治動盪,而俄羅斯的威脅自然成為歐洲國家最大的心腹之患。

馬克龍近來一再強調,絕不能讓俄羅斯贏得戰爭,表現出堅決支持烏克蘭打敗俄羅斯的決心,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他的對俄態度變得如此強硬,主要出於三大動機:一是為特朗普可能重新上台預作準備,並向俄羅斯釋放信號,表明即使特朗普不再援助烏克蘭,歐洲也將擔當起抗俄重任,打消俄羅斯的取勝幻想;二是展現法國在援烏抗俄中的「領頭羊」作用,提升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三是試圖扭轉今年歐洲議會選舉馬克龍所在政黨面臨的頹勢。有關今年歐洲選舉的多項民調顯示,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面臨法國右翼政黨的嚴峻挑戰,很可能被右翼政黨擊敗。但是,觀察人士對馬克龍扭轉局面並不樂觀。

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

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兩年多了,但依然看不到停戰的希望。俄方雖有和談意願,可聲稱必須以實現戰爭目標為前提。烏方則一再發誓,不趕走侵略者決不收手。美國和盟國一再表達堅決不讓俄羅斯獲勝的決心。近來,戰火大有越燒越猛的勢頭。北約不斷加大援烏力度,俄羅斯本土遭烏襲擊日益頻繁,損失不斷擴大,俄已多次發出核戰爭的警告。

一場戰爭,打了兩年,時間不算短了,但依然不分勝負,說明各方未達戰爭目標,也說明這是一場失算的戰爭。戰爭的發起者俄羅斯已被證明當初的決策是失誤的。西方盟國為支持烏克蘭打贏戰爭,表現出與美國的空前團結,配合美國進行拱火,試圖以此拖垮俄羅斯,但至今也沒有達到最終目的。由於美國和盟國的全面介入,戰爭的最後結局不再取決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的操控中心在華盛頓和布魯塞爾。

戰爭最大的輸家當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成為「民族英雄」而載入史冊。他作為「戰時總統」無疑是合格的,但他的戰爭決策未必對烏克蘭都是有利的,這將由歷史作出回答。戰爭對烏克蘭造成的巨大災害已無法挽回。作為被入侵者,烏克蘭無疑處於道德高地,最易得到支持,無論怎麼反抗都能獲得理解,澤連斯基也因此被西方捧得「大紅大紫」,這更激發了他的抗俄意志。如果他放棄反抗,將是很丟臉的事情。

對俄烏而言,兩國矛盾固然根深蒂固,雖然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兩國選擇了野蠻的戰爭手段。戰車一旦啟動,就很難剎車,當事方也沒有心思考慮打仗以外的其他選擇。然而,戰爭拖得越長,烏克蘭的損失越大。家園變成廢墟,越來越多的烏克蘭同胞成為炮灰,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抗俄精神和美國的戰略利益。

作為主戰方的俄羅斯,發起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很可能是冷戰後最大的戰略失誤。俄當年對北約的步步緊逼感到安全受到威脅,作為戰鬥民族,受不了這種憋屈,是可以想像的。俄對烏出兵,無非兩大目的,一是教訓一下烏克蘭,推翻親西方的政權,將烏變成親俄國家,使其成為防禦北約的戰略緩衝;二是佔領更多的烏領土,肢解並弱化烏克蘭。但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俄對戰爭的後果並沒有深思熟慮的對應方案,整個出兵行動顯得倉促和粗魯。

俄羅斯總統普京近來也表示當初低估了烏克蘭的抵抗能力,對西方國家的反制也沒有給予足夠估計,這實際上承認了軍事行動的決策失誤。他表示俄從來沒有拒絕和平談判,這似乎在為俄下台階埋下伏筆,但他強調即使談判也不會放棄俄在烏的利益。最要命的,是俄對烏出兵缺乏法理和道義上的充分理由。烏克蘭確實發生了很多對俄羅斯和俄族人的敵視行為,美也極力拉攏烏加入北約,烏也很積極爭取加入北約,這些都觸犯了俄的安全利益,但這些事實並不足以對一個國家發起軍事行動。俄沒有將西方和烏觸犯俄利益的事實作為籌碼進行討價還價,至少在沒有窮盡所有手段的情況下便出拳拔劍,這在道義上、法理上和輿論上都給俄造成了極大被動。

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這場戰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公開站出來為俄的入侵行為辯護,因為主權不可侵犯是國際關係的紅線和底線,像中國這樣堅持勸和促談的態度,雖是最理智的做法,但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軍事行動兩年後的今天,俄羅斯距離當初確立的戰爭目標越來越遠,戰爭的損失越來越大。俄在軍事上沒有實現速戰速決的預定目標,外交上受到極度孤立,經濟上遭到前所未有的制裁。戰爭促成了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俄與北約的邊境大幅延長,北約成員國大肆擴充軍備,特別是波蘭、捷克等與俄鄰近的國家趁機增加北約駐軍。北約國家呈現空前團結,對俄敵意空前上升,俄的安全環境空前惡化。總的看,戰爭的實際效果與俄改善國家西部安全的初心適得其反,而俄羅斯遭受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如果說俄烏戰爭的贏家,應當說非美國莫屬。美國無疑是從這場戰爭中獲益最大的國家。俄烏戰爭以來,美國與盟國的凝聚力達到了冷戰後的最高點,美國讓盟國再次切身感受到,他們離不開美國的保護,只有和美國緊緊站在一起才有歐洲的安全。冷戰後,如果說還有歐洲人對美國霸主地位不大認可的話,那麼,這種質疑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便被美歐大團結的新氣象所壓倒。

美國大發戰爭財更是不爭的事實,連不久前宣布辭職的美國副國務卿紐蘭也公開承認,援烏的錢大部分回流到了美國經濟,被用來製造武器,在美國約40個州創造了高薪工作崗位。言下之意,美國納稅人的錢通過政府對烏援助的方式轉回到了軍火商的口袋。對美國而言,再次證明「戰爭就是商機」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另外,從維護霸權的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也是俄烏戰爭的最大贏家。俄羅斯是美國稱霸世界的主要障礙,消除俄抗衡美國的能力,是美的長期戰略。美國利用這場戰爭,使俄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大傷元氣。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美國可以高枕無憂了。美國及其盟國雖然至今沒有直接出兵,但實際上卻動用了經濟、政治、科技、武器、外交、情報、信息、輿論等全方位的力量,其作用超出了直接出兵,卻避免了直接出兵的風險。

由於涉及各方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俄烏戰爭近期內不可能結束。當事各方都聲稱不打敗對方不會收兵,但事實將證明,這將是一場沒有勝者的戰爭。目前,戰爭還在消耗各方的承受力。當參戰各方的承受力消耗殆盡時,戰爭才有收場的可能。這無疑是人類的巨大悲劇。人類雖然已進入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高度文明時代,卻依然沒能擺脫互相殘殺的宿命。昔日的兄弟,一夜之間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數十萬計的俄烏父母失去自己的兒女,成為二戰以來傷亡人數最多、使用武器最先進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