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的新格局與新挑戰政經 / 國際聚焦

全球能源的新格局與新挑戰

發布日期:2024-06-04 胡后法

緣政治烏雲密布、戰爭硝煙此起彼伏、貿易戰科技戰變幻莫測,世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本來是命運一體的「地球村」陷入了難以自拔的你爭我鬥之中。一場俄烏戰爭不僅加劇了世界的地緣對立,而且打破了全球能源市場格局,能源危機的陰影給本已低迷的世界經濟增添了更多不測因素。能源是經濟的命脈,能不能保證能源供應,事關國家的安全與生存。因此,能源一直是大國博弈的工具,爭奪和控制能源是導致國際衝突的重要誘因。

能源具有對抗與安全屬性

導致俄烏戰爭爆發的原因很多,但能源問題是不可否認的因素之一。冷戰後,作為世界重要地緣政治板塊的歐洲,與俄羅斯關係不斷接近。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豐富而廉價的能源與歐洲發達的製造業相結合,將煥發出巨大的經濟競爭潛力,最終很可能導致歐洲在政治經濟上「近俄遠美」的局面。這是美國絕對不能容忍的。特朗普時期,美國就對歐洲大量進口俄能源表達強烈不滿。近年來,美國處心積慮地在俄烏間製造矛盾、播撒相互仇恨的種子,最終引爆了俄烏戰爭。這場戰爭終於使美國實現了切斷俄歐能源供應鏈的戰略意圖,能源成為影響歐洲國家經濟和民生的最大「軟肋」,歐洲對美依附關係進一步加深。能源成為俄烏衝突的「第二戰場」。

人類對能源的消費是無限的,但煤氣油等化石能源的資源是有限的。隨着資源的枯竭,能源的全球性爭奪加劇是必然的。因此,能源具有天然的衝突誘因。二戰以來,大國競爭和地區衝突相當程度上都與能源爭奪有關。此外,世界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很不均衡,供應和需求往往不在同一國家和地區,而遠距離運輸決定了能源供應的極大脆弱性和巨大成本。這些特點將能源賦予了極強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和對抗屬性。近年來,美、俄等大國都將能源作為戰略博弈的工具和威脅其他國家的抓手,俄羅斯輸往歐洲的海底天然氣管道被炸就是最好的例子。

能源安全已成為大國競爭的重要領域。操控能源價格、製造能源危機、威脅能源通道是美國和資源大國打壓對手、謀取戰略利益的慣用手段。能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是多層次、多環節的。從供應層面看,目前世界上不少能源供應國政局不穩,有的深陷內亂或地區衝突,難以保證能源的穩定生產和輸出。運輸是能源供應鏈中的重要短板。以中國為例,進口石油的92%依賴海運,除巴西和俄羅斯外,其他進口來源國均通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運輸,而這兩大通道均具有很大安全風險。我國近年來在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進行了能源通道建設的投資,但安全性始終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隨着百年變局的不斷演進,全球能源安全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除商品屬性外,能源的政治屬性、金融屬性、對抗屬性日益突出,能源安全正從單純的供應安全向經濟安全,乃至國防安全延伸。俄烏衝突不僅深刻改變了國際能源市場格局和世界能源版圖,而且深化了各國對未來能源安全的認識。

近年來,各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過去20年,全球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總量高達9萬多億美元,但傳統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發生變化,能源的優化轉型還沒有產生明顯效果。至今,風能和太陽能在全球能源總量中的佔比不到4%,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供應總量中的比重依然高達80%,而化石能源的安全風險恰恰是最高的,因此解決能源安全仍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

隨着國際局勢的日趨緊張,特別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國際能源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而阻止俄能源出口是制裁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能源供應國,尤其是俄羅斯的天然氣,佔歐盟國家消費總量的40%以上。俄天然氣的斷供,對歐洲國家造成巨大衝擊,迫使歐洲國家不得不從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開闢新的能源來源。歐洲作為全球重要能源消費市場,其供應管道的變化必然打破原有國際能源市場格局,促成新的市場供應主體的誕生,這必將增添能源市場的不確定性,並導致能源價格的波動。

國際能源市場格局的調整,為美國提供了一個主導能源市場的天賜良機。美國對歐洲與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緊密合作一直耿耿於懷。美國以安全為理由,要求歐洲減少對俄能源的依賴。俄烏戰爭終於使美國實現了使俄歐之間的能源關係「脫鈎斷鏈」的戰略意圖。與此同時,美國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地位明顯上升,美國的能源出口一再打破紀錄,並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國之一。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最新公布的數據,美國去年原油出口再創歷史新高,達日均410萬桶,比創紀錄的2022年增長了13%。美國的原油產量也大幅增長,而歐佩克及俄羅斯的原油產量卻呈下降趨勢。美國通過對世界重要產油國如委內瑞拉、伊朗等國的制裁,限制這些傳統產油國的原油出口,為增加本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份額創造了條件,歐洲的德國、法國等石油消費大國都已成為美國能源的大買主。

傳統化石能源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發揮主要作用,但化石能源除了儲量有限外,還深受地緣政治動盪的影響。俄烏戰爭對油氣市場的負面影響短期內不會消失,加上阿以衝突的加劇,作為世界油氣主要產地的中東地區充滿着不確定因素,全球油氣市場的地緣風險有增無減,世界化石能源市場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定的風險期。地緣風險反過來又推高了油氣價格。據專家估計,原油價格年內將居高不下,基準布倫特原油價自年初以來已上漲18%,突破每桶90美元。在供給側面臨很大風險的同時,需求側卻出現了大幅上升的趨勢。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今年全球日均石油消耗將達到創紀錄的1.03億桶,超過去年和前年。

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增長短期內不會放緩。有關專家估計,廣大南方國家對石油的需求潛力巨大,由於經濟發展滯後,資金缺乏,南方國家發展經濟只能依靠低廉的化石能源,要求南方國家依照對發達國家的標準和時限實現能源轉型,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在總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全球能源轉型是一個在不同國家方式、速度、時間各不相同的過程。特別是對南方國家,國際社會應當留出足夠的過渡和緩衝空間。因此,在未來20年左右時間內,化石能源需求還會保持進一步增長的趨勢。尤其是天然氣的需求在未來較長時期內更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與煤炭相比,天然氣是相對清潔的傳統能源,不僅儲量可觀,還可減少碳排放,因此在能源轉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過渡作用。

影響未來能源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對電能的巨大需求。有關專家指出,人工智能消耗的電力是驚人的。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像谷歌的AI系統一年的用電量與荷蘭這樣的中等國家的用電量不相上下。比爾·蓋茨、馬斯克和奧爾特曼等當今科技界的大佬都對未來電能能否滿足人工智能的需求而感到擔憂。他們認為,如果能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馬斯克甚至認為,未來AI技術將由「缺矽」變為「缺電」。據有關報道,訓練一個大型語言模型,需要消耗相當於130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26年,全球與數據中心、加密貨幣和AI相關的用電需求將翻倍,大致相當於目前日本整個國家的用電量。

除了電力本身的爆發式增長外,人工智能發展還將對電能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挑戰。馬期克認為,未來可能出現變壓器的市場短缺。傳統工業主要用的交流電,而人工智能系統使用的是直流電,這就需要在電力傳輸過程中,將電壓從100至300千伏降壓到6伏。這種用電方式不僅使電力消耗飛躍式上升,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等所有設施的配置與建設都可能面臨滯後風險,並推高能源價格。可以預料,能否保證能源的充足供應,將成為影響未來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將對能源市場提出嚴峻挑戰。從目前看,各國電能供應能力的建設遠遠跟不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對電能需求的大幅增長。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扭轉,未來能源危機的風險將成為威脅各國經濟發展的達摩克利斯劍。

隨着應對氣候變化任務的日趨緊迫,南方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鬥爭更加激烈,能源安全局勢將更趨複雜。氣候鬥爭與能源安全密切相關,氣候問題對能源市場和能源安全的影響越來越大,保障能源安全的難度進一步提升。未來,要特別警惕發達國家利用氣候問題變相對發展中國家實行非傳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比如,歐盟國家提出的「碳足跡核查」和「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設想客觀上將限制南方國家的產品出口,損害南方國家的發展利益。一旦這些機制得以實施,南方國家的產品如被查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超出一定的量,就可能被禁止出口到歐盟國家。這些做法將阻礙南方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抵消南方國家的成本和價格優勢,同時為緩解歐盟國家的減碳壓力創造條件。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對進口能源的嚴重依賴使我國的能源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能源安全的各種隱患和威脅將伴隨中國崛起的整個過程。作為人口大國和經濟大國,我國的能源安全必須貫徹統籌協調的總體思想。基於我國人口多、幅員廣、製造業發達、能源消費量大的特殊國情,我國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在於實施能源來源的「備份」戰略,大力推進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非石化能源開發,逐步擺脫對傳統石化能源的依賴。在拓展海外能源來源的同時,必須將重心轉向發展本土能源資源的開發,改變將單一開闢海外資源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途徑的傳統觀念,加快能源轉型的進程,真正把本土能源的開發作為確保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和「終結方案」。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自2020年中國政府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堅定履行減排承諾,加快實施能源轉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新階段。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為全球能源轉型、實現世界經濟的綠色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新能源產業發展最快、向全球出口新能源設備與技術最多、新能源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一個以多層次能源來源為基礎、以綠色生態能源為突破、以本土能源勘探開發為主導、以運輸通道和儲備設施建設為保障的能源安全新格局正在中國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