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於民施政報告首重改革封面特稿

問計於民施政報告首重改革

發布日期:2024-11-05 柳蘇

(一)施政問計於民 啟發解鎖思路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在10月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至筆者執筆的8月26日已展開30多場施政報告諮詢會,並重視與基層市民的互動交流。繼7月18日在大埔舉辦首場地區諮詢會後,8月23日,李家超率領多位司局長在旺角再次舉辦地區諮詢會。

第二場地區諮詢會歷時兩小時,有逾120位市民參與。活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行政長官和司局長聽取市民發表意見,觸及的議題十分廣泛,包括土地房屋、交通運輸、創新科技、金融發展、文創產業、教育、青年、扶貧助弱和醫療服務等。第二部分是小組討論,出席市民分為四組,分別圍繞「拚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添幸福」兩個主題,與行政長官及司局長進行深入討論。

發言的市民都直抒己見,不僅提出問題、表達關注,更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言獻策。李家超在總結發言時強調,市民反映的意見有助官員瞭解不同地區問題,亦極具啟發性,知道細節才能解鎖問題,特區政府會就市民提出的意見一一研究。李家超說:「現時是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改善民生的最佳時機。香港正需要更多參與者、創業者、經營者,與政府一起共同創新求變,共同提出新想法,在各領域推進落實。」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民有所盼、政有所為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施政的努力方向。特首和管治團隊問計於民,正是凝聚改變力量的好機會,政府要更多走入基層、傾聽民意、高效互動,壯大社會各界參與者、創業者、經營者的隊伍,開創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的全新局面。

(二)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香港更好發展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不辜負鄧小平的貢獻和他為國家、為香港鋪下的路,期望特區政府能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對香港改革有所回應,就三中全會《決定》對香港發展的部署,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北京會見財政司長陳茂波一行時表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

香港正面對着大量形成已久並愈趨嚴重的發展、經濟和民生問題,香港須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告別動盪,激發動能;穩定形勢,謀求起勢。過去漸漸遠去了,未來機遇挑戰並存,香港目前的社會主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發展的緊迫感危機感空前強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樣成為頭等大事。

(三)解決劣質劏房問題刻不容緩

施政報告其中一個焦點關乎劏房,「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日前已提交報告,各界期望特首將在《施政報告》提出妙計,既建立制度徹底取締劣質劏房,同時有辦法安置數萬居民。李家超當年參選時曾經形容,「房屋是解決香港多項問題的鎖匙」,解決劣質劏房問題在目前更屬刻不容緩,各界高度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會帶來高分答案。

李家超任期已接近一半,其房屋政綱在多個範疇已見成效,包括透過「簡約公屋」協助有需要的家庭提早「上樓」。同時,一般申請者輪候公屋的時間由2022年初長達六點一年,到今年六月底已縮窄至五點五年;隨着現屆特區政府加快公屋興建步伐,據估計公屋輪候時間可望在2028年進一步回落至五年左右。此外,李家超政府還透過增建居屋、「綠置居」及開拓「北部都會區」等方式,為市民構建「上流」階梯,尤其是讓年輕人有希望擁有自置物業。

李家超把最近為《施政報告》諮詢時收到的意見反饋予工作組,要求後者將之作為新元素納入考慮,並於一個月內提交進一步報告,以待其作出最終決定。由此看來,李家超對於解決劏房問題的要求相當高,外界亦難免對此抱持更高期待。

香港約有十萬八千個劏房,住戶數量約二十二萬人。據社區組織協會估算,全港約三成、即三萬多個劏房單位不符合最低標準,屬於應被取締的「劣質劏房」。但值得留意,這三萬多個劏房單位雖然「劣質」,卻正在容納約七萬居民,讓他們以最低廉價錢覓得瓦遮頭。當局若要取締這三萬多個單位,就必須協助約七萬人找到新的容身之所,在目前公屋積壓申請逾二十萬宗、平均輪候超過五年的情況下,這個難題絕對不易解答;難怪李家超對工作組的答案未盡滿意,要求他們提交更完善報告。

劏房問題是不少基層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李家超在諮詢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在看完報告和與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成員討論後,他提出了新建議以供成員參考,冀不止是目前解決劣質居住環境問題,而且長遠可以真真正正處理整個問題。就此,他期望工作組一個月之內再次提交更完善的工作報告。「在諮詢期間有關劏房的不同意見,肯定都會納入考慮。我會在施政報告交代整個處理劏房的做法。」

近10年來,香港一直面對劏房激增的困局。窮困人家蝸居在擁擠不堪的非人居住環境,此等現像令人心痛,亦有損香港聲譽。特區政府已提出解決方案,可惜執行需時,並且所費不菲。簡約公屋計劃將為受困住戶建造短期單位,長久之計在於新建公共屋邨,增加資助房屋單位;期間公屋輪候時間則依然漫長。公屋租金低廉,富戶並無誘因捨棄現居單位而遷往私樓,以致貧苦家庭難望入住公屋,而被迫居於空間狹窄、租金昂貴、安全設施欠奉的劏房。要糾正此一弊病,只須向公屋富戶大幅加租,並且減低居屋和租置屋業主須補地價的金額。這將可消除高收入公屋住戶本來寧享廉租而不願提升至「私樓」的心態;居於劏房的低收入家庭則可入住公屋。

(四)創科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對於創科發展,李家超形容這是「競爭的遊戲」,政府的目標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會繼續努力做好資金配套,更重要是業界的共同參與,強化香港的創科優勢,做好創科方面的教育工作,相信會事半功倍。

平心而論,雖然困難重重,香港的科創還是取得不小成績。比如慶祝20週年的香港科學園,在園區裏工作崗位達到17000人,其中包括11000名研發人員。今年就有278間初創企業從科技園公司的培育計劃畢業。縱觀整個香港,香港科創界的就業人數,也由2014年約3.5萬人增加至2019年約4.5萬人;初創企業數量,由2014年約1070家增加至2021年約3800家。

但這些顯然還不夠,比如中央政府在2018年開始明確表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不過4年過去,雖說期間經歷了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但發展科創仍然困難重重。

在青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受訪青年認為,影響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為社會欠缺創新氛圍﹙64.2%﹚、科技研發的投資不足﹙50.6%﹚,以及地價租金成本高﹙38.5%﹚。 訪談中,有受訪青年指出,欠缺創新的社會風氣是阻礙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主因。有青年人認為社會風氣側重實際、保守、不敢冒險, 令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存在一定困難。

有一個說法,香港在科創發展方面,「錯失了20年」的機會,在上世紀末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內地之後,香港沒有抓住機遇發展高技術產業,經濟轉向以金融、貿易等服務業為主,其「去工業化」的過程,也使得科創發展失去產業根基,與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等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相比差距較大。

而另一邊廂,香港具備發展全球科創中心的優勢和基礎。香港五所名校全部躋身2022年QS大學排行榜前70名,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基礎科研實力雄厚。

直到近年,香港政府重新大力推廣香港本地科創的發展,先於2021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計劃打造出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其後再於2022年12月發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創新科技(創科)發展制訂清晰的發展路徑。

從政府政策的層面,可見香港政府已提供龐大的資源支持本地科創的發展;而從科創人才的層面,近年在中小學大力推行的STEM教育,亦積極為香港本地培養未來的科創人才,同時亦積極吸引其他海內外人才來港發展。縱使如此,在科創發展的路上,更重要的是技術的商品化、市場化、以及整體的市場生態,而在這些層面,香港現時確實有所不足。

(五)積極推動「盛事經濟」,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有不少市民關注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動能,有零售業人士提出行業面對較大挑戰。李家超回應指,香港整體經濟勢頭是正面且會持續的,第二季GDP約有3%的增幅。「我們明白一些行業面對挑戰,畢竟香港正經歷轉型期,一些行業面對更替期,哪一個行業或公司有特別困難,政府會盡量幫助,也會推出許多優惠措施,包括國家的惠港政策,經濟動力應該可以持續。」

近年來,隨着內地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和中美博弈加劇,香港經濟的發展遇到了一些新問題,突出的表現就是原有的支柱產業,例如金融、貿易物流、旅遊零售等,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因大環境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困難,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大環境的變化對香港的不利影響,已經在貿易物流和旅遊零售業等方面有明顯表現,由於成本的巨大差距,這種壓力短期看不到紓緩的希望。

香港特區政府經濟顧問梁永勝表示,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仍是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受惠於訪港旅客人數在香港與內地和國際全面通關後有所恢復,服務輸出展現強勁反彈。在市民收入上升及政府多項措施的支持下,私人消費開支在防疫措施取消後轉為顯著上升,整體投資開支隨着經濟復甦而轉跌為升。

展望未來,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將繼續支持今年餘下時間的經濟增長。隨着接待能力進一步恢復,香港可接待更多旅客。私人消費方面,住戶收入持續改善、以及包括「香港夜繽紛」等多項政府支援措施應提供支持。中央政府的多項惠港措施,以及特區政府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及支持本地零售業發展,應對業界有幫助。此外,整體經濟繼續增長,市民就業收入增加,亦應對零售業有支持。

為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商貿樞紐、會議展覽中心的地位,及推動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盛事經濟」,除了吸引國際活動選址香港舉行,亦透過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大型國際展覽和會議,帶動香港貿易發展,向市場推廣香港優勢和競爭力。

根據特區政府早前的公布,今年香港全年有接近150項盛事舉行,當中上半年超過80多項,涵蓋文化藝術、體育、金融經濟、貿易展覽等領域。包括於3至5月矚目登場的「香港國際珠寶展」、「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影視娛樂博覽」、藝術三月系列活動之一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及、「Art Central」、「香港綠色周」、「香港國際珠寶展」、「LIV Golf職業巡迴賽—香港站」、「UCI國家盃場地單車賽」等,亦有重返香港舉行的「亞太區皮革展及時尚物料展」、「時尚滙集」和「Vinexpo Asia」美酒展。「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於9月11至12日舉行,論壇是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國際商貿平台,匯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官員及商界翹楚,共同探討「一帶一路」帶來的龐大商機。

香港素有亞洲國際都會、盛事之都的美譽。不同類型的盛事和精彩活動充分展示香港作為盛事之都的活力和吸引力,並為香港帶來龐大經濟效益。粗略估算,每150萬名遊客可為香港帶來約0.1個百分點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特區政府會繼續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動和吸引更多國際盛事在香港舉行,展現香港盛事之都的魅力,促進盛事經濟,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無論是創科或金融盛事,又或是節日慶典或體育盛事,最重要的是凝聚社會力量,以及全民參與的氛圍。旅遊、酒店、商場、零售、飲食等不同業界的積極聯動,響應參與,將會更好帶熱氣氛以至消費情緒,帶動商機。

走入基層、傾聽民意、問計於民、高效互動,展現本屆政府施政為民、解決民生難題的決心。施政報告民生難題解決需要時間,更需各界支持,本屆政府面對難題不避難、不卸責,展現為民解困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