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個「必須統籌」是習主席對新時代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論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是對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所定的部署進行細化落實,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具體目標和要求。其中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這顯示中央在全球不確定性中保持穩定的信心和決心。這一方針不僅是對過去一年成績的肯定,也是對未來挑戰的積極回應。特別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全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運行明顯回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實踐再次證明,中央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應對一切風險挑戰、創造新發展奇跡最可靠的主心骨。
習主席總結提煉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指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總供給和總需求、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這五對重要關係,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要深刻認識到,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這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的關鍵所在。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這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這是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係,這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的必然要求。
這五個「必須統籌」是習主席對新時代經濟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論斷,這些指導思想不僅對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香港的發展也同樣具有啟示作用。這既是對已有實踐的總結概括,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啟示引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
(二)應付特朗普快將展開的貿易戰使中國立於不敗之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顯示中央主動作為,在練好「內功」的基礎上,有信心有能力以中國的確定性應對全球不確定性。香港應發揮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獨特優勢,貢獻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國家攜手實現高質量發展。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是未來一年堅決執行的大方針,中央開大水喉,傾力灌溉市場,尤其是集中精力與財力刺激民間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部需求,其中一個意圖顯然是要應付美國總統特朗普快將展開的貿易戰,使中國立於不敗之地。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稱,他考慮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收取10%或20%的關稅,並對中國商品增收60%的關稅,最終使關稅完全替代國內所得稅,以彌補財政缺口,支撐美國財政收入,扭轉貿易逆差並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但反對關稅政策的美國經濟學家指出,關稅帶來的經濟和通脹成本都很大,這些代價主要由消費者和企業承擔;與此同時,加徵的關稅其基本完成不了它的預設目標,比如縮減貿易逆差、重振製造業。紐約聯儲助理副主席Mary Amiti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教授Stephen Redding的測算顯示,特朗普上一輪關稅造成的美國進口商品漲價幅度,幾乎等於關稅增長的幅度。
全球範圍內出現「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現象,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地緣政治兩極化,竭力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圍堵和遏制。對中國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實現內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重塑國際秩序。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製造業體系,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強大的供給能力,不僅支撐中國外貿穩步增長,貨物出口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也不斷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這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增長都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支持。中國的製造業不僅在數量上佔優勢,還在質量上不斷提升,這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更加穩固,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孫子兵法:「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幻想着敵人不來,而是要依靠我方的充分準備,嚴陣以待,將他們打跑;也不要幻想着敵人不進攻,而是要做好準備,讓自己獲得敵人無法攻破的力量。
會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從2024年1月起,中國不斷開放免簽政策,到10月底,已經對16個國家實行免簽入境政策,對54個國家實行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在特朗普再當選三天後,又對斯洛伐克、挪威、芬蘭、韓國等9國免簽。此外,12月1日起,中國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繼續縮減,製造業基本「清零」。
這些措施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被總結為「單邊開放」,作用立竿見影,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各口岸入境的外國人達818.6萬人次,同比增長48.8%,其中通過免簽入境488.5萬人次,同比上升78.6%。
美國遏制和打壓中國,阻止14億多中國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努力,這在道義上是卑劣的,在道理上是不講理的,在現實中是絕對沒有可能成功的。最關鍵的還是,中國要繼續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抵禦美國的遏制和打壓、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任何外部勢力都不可能阻止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都不可能逆轉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好勢頭。
(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政策對香港有重要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政策對香港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如果內地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將有效擴大內需,直接提振消費市,這對香港的零售業和服務業都是利好消息。其他的幾項重點工作,也與香港息息相關。例如以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這與香港的產業轉型目標高度契合。通過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香港可以在培育未來產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其他如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優越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創新企業,推動產業升級;健全多層次金融體系,有助於支援創新企業的發展,提供更穩定的資金來源,推動科技創新;香港作為「內聯外通」的重要樞紐,可以在穩外資、穩外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香港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提升貿易活力。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香港的經濟發展,還能加強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特區政府和企業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改善本地的貿易和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內地和國際資金流入。內地的經濟刺激措施將有助於提升消費者信心,進一步推動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更多投資機會。內地的經濟刺激措施還能進一步推動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吸引更多投資機會。這樣的正面影響有助於兩地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五)習主席會見特首李家超,釋放出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信號
習主席12月13日在中南海瀛台會見來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這次會面不僅是中央對特區年度工作的總結與評估,更釋放出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信號。在聽取李家超匯報後,習主席高度評價其「擔當作為、務實進取」,並稱中央對特區政府的工作是「充分肯定」。這一評價的背後,展現了李家超過去一年多以來的亮麗施政成績,習主席也為香港未來的治理與發展指明了新方向,首次公開表明全力支持李家超及香港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銳意改革,隔空向本地商界喊話。
習主席的講話不但高度肯定了李家超及特區政府過去一年的工作表現,更表達了中央對香港的殷切期望和堅定支持,為香港發展指明方向,為香港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其中特別強調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擔當作為、務實進取」,更是激勵 香港各界必須抓緊三中全會決定的宏偉藍圖和機遇,務實進取,銳意改革,為國家及香港再度締造新功績。
2022年,習主席在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提出「四點希望」,包括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以及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兩年半以來,特區政府根據「四點希望」發力,成績有目共睹。去年,習主席對特區政府作出「敢於擔當、善作善成」的評價,今年「擔當作為、務實進取」的評價亦非常正面,其中「作為」和「進取」的字眼均是第一次用。
李家超這次述職向習主席的匯報有5個重點,其中之一是有關本港經濟、金融和財政狀況,包括最近備受關注的財赤問題。特區政府財赤料將連續3個年度達到1000億元,開源節流還須努力,李家超提到,他向習主席表示,希望用3至5年時間將財赤問題處理好。中央對香港已經取得的進展是滿意的,但亦對香港未來發展表達了殷切期望。展望未來,特區政府應奮發向上,社會各界亦有責任團結一致,共同爭取更大成績,不要辜負中央厚望和重託。
(六)「紐倫港」格局重現,粉碎香港「唱衰論」
最近幾年,種種「唱衰」香港的言論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些人不加思索便全盤接收,對香港失去信心。但客觀事實是:9月24日,英國智庫機構Z/Yen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在總排名中重回三甲,距離第二名的倫敦只有1分之差,比第4名的新加坡高出2分,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10月16日,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發布《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香港在165個經濟體中重新奪冠,得分8.58,比排名第5、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8.09分)高出0.49分,在5大項的評估中,香港「國際貿易自由」、「監管」均排名第一,「穩健貨幣」排名也獲得全球第三的好成績。今年香港重新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重上全球第三,在新興初創生態系統排名亞洲第一和全球第三。
一直以來,香港與紐約、倫敦一同被公認為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23年下半年以來,境外勢力密集拋出「取代論」、「遺址論」、「內地化論」等歪理邪說,惡意炒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衰落」。美歐和日本不少唱衰香港經濟的聲音借機抬頭,指出三大世界金融中心「紐倫港」(紐約、倫敦、香港)之稱將不復存在,轉而被「紐倫坡」(紐約、倫敦、新加坡)代替。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反華勢力企圖通過把香港描述成「不適宜投資」的市場來搞對華認知戰,通過鼓吹所謂「香港玩完論」來搞金融領域的對華「脫鈎斷鏈」,再玩唱空中國老把戲。
事實上,香港仍然是中國最具國際化的地區。香港作為聯通內地、亞洲以至世界資本市場的重要樞紐,香港優良營商環境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實優勢和未來潛力。「一國兩制」重回正軌的香港擁有自由港、金融系統穩健、資本自由流動、人才資源豐富、良好法治環境等優勢,將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獨特作用。「紐倫港」格局重現,粉碎香港「唱衰論」。
(七)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至於許多過往沒有做好的事,本屆特區政府已處理好或正在加緊處理,例如《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完成立法,築牢國家安全防線,獲習主席形容為「歷史性」。此外,處理房屋、創科、醫療、安老、青年等重要的經濟民生議題,甚至主動在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尋找機遇,均已取得可觀進展。
當然,並不是說香港未來將會一帆風順,畢竟港情、世情均非常複雜。香港未來的發展面臨着內外部的多重挑戰。內部的深層次矛盾需要通過持續的改革來解決。在外部,香港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將會升級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和金融戰,而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無可避免會受到波及。對此,以及持續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為自己尋找更多發展空間。
習主席在接見李家超時,提及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對香港而言,這是新的歷史機遇,因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了高度自由開放、營商環境一流等優勢,與正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中國內地,能夠互相配合,做到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而香港在這個過程中亦可成就和壯大自己。
在這個關鍵的經濟轉型期,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需要有新的思維,主動推動各項創新改革,積極參與國際聯繫,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央指明香港發展方向,期望特區政府提升長遠戰略思維能力,對香港未來發展多做規劃,全面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改革」和「創新」,是未來施政和發展應當遵循的兩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