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之比較政經 / 港澳政經

香港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之比較

發布日期:2023-12-01 成一

香港的醫療體系比之內地和海外,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內地的醫療體系,基本上所有醫院都是政府的公立醫院,全民都參加政府的醫療保險,每人都有一張「醫保卡」,保費交得高、交的時間長、年紀越大的,就醫後所報銷的比率就越高。

美國則是相反,基本上都是私家醫院,民眾自願購買各家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就醫後由保險公司負責大部分的醫療費用賠付。而對於貧困線以下的「持白卡者」(一般指銀行存款不足2000美元、個人年收入不足12000美元的低收入或無收入人群),當地政府則全額負擔他們的所有醫療費用。這些人就診或住院,其所有費用由醫院(診所)直接向政府結算。

香港的醫療體系自成系統,由政府的公立醫院和民間的私立醫院(診所)共同組成。凡香港居民,無論貧富,所有人均可享用公立醫院的服務,除了普通門診掛號費50元、專科門診掛號費80元、急診掛號費180元,住院每天收費120元之外,幾乎所有的檢驗費、手術費、醫療費等等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相比之下,香港的私家醫院及私家診所在收費方面就顯得及其昂貴。據統計,香港的公立醫院承擔了全港大約90%的住院病人及10%的門診病人,私家醫院承擔了10%的住院病人,私家診所承擔了90%的門診病人。

筆者近期因突發急性膽囊炎,先後使用了公立醫院的急診、住院服務,最後到私家醫院做了手術。回顧其過程,在此以自己親身經歷,對香港的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作一個比較。

公立醫院急診苦候11個鐘

9月15日中午,筆者用過午膳之後,感到食物似乎一直頂在胃裡不消化,腹部還隱隱作痛。因為自己身體一向還不錯,也就不太在意,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當晚還硬撐着出席一個活動,想着乘搭地鐵、走走路就可能好起來。誰料不僅不見好,反而更加難受。於是趕忙回家,以為是胃的問題,找了顆胃藥服下,躺在床上休息。

到了晚上9點鐘,實在有些捱不下去了,家人急忙Call了的士就近送我去了政府的律敦治醫院看急診。掛號後,有個病患「分流站」,量體溫、測血壓、問病情,扣上急診手環,然後讓病人到等候區等候叫名。

筆者看了一下自己的等候號,上面寫着前面有4人。再看了一下等候區,連家屬帶病患大約有10多人,於是忍着身體的難受,耐心等候。

誰知這一等就是6個多小時,眼見得已近凌晨3點,當時周圍所有的急診病人都已看完病走了,陸續又增加了一些新到的病人。而自己的腹痛加劇,渾身發冷,忍不住前往醫生診治區查詢,並訴說自己的病痛。護士找了一下病案紙,告訴我前面還有4、5個人輪候,很快就會到你。沒奈何,也只能繼續等下去。

又過了近個3小時,還是沒有輪到自己看診。難忍之下,再問為什麼比我早來晚來的都輪到了,就我拉下?護士解釋,醫院是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安排見醫生,而不是按先來後到安排的。而且,你看,只有一個醫生,根本忙不過來,我們這裡患者輪候10多個鐘是常有的事,如有意見歡迎到醫管局投訴。

護士說完不再理會。不久,廣播響起:現在有病人需要搶救,各位輪候的時間可能會延長,請耐心等候。其實,大家都見得到,並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發生。或許是為了平息病人的情緒,「有病人需要搶救」的廣播過一段便會重複。

直到次日凌晨8點過後,終於見到了醫生。不過已不是夜班的那位醫生了。經過簡單的診斷後,醫生即刻安排了筆者住院。

公立醫院醫生比較年輕似乎經驗不足

進入到律敦治醫院A座8樓的外科病房,很快就有醫生來到,詢問了解病情,接着便是量體溫、測血壓、吊鹽水,並有護士來抽血化驗。患者被告知,不准進食任何東西,水也不能喝。床頭有個顯示屏,八個大字標明:禁止飲食,藥物除外。從流程上看,一切都很正規、很規範。八個床位的病房,看上去也不算擁擠,還顯得比較整潔。

不過,有一點不太明白。抽血化驗的護士早上抽血後,沒過3小時,她又來抽血。記得曾問她,為什麼不在臂彎上抽血,而要在手背上抽,她很好心地說,等一下你要吊鹽水,費事讓你多一個針口。問她為什麼又要抽血,她說,沒辦法,醫生叫的。不料,沒過多久,她又來了,說,不好意思,我都不想的。再過一陣,那位好心的護士再度出現……直到現在,心裡還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一天之內,要抽四次血。而且,第二天說是要驗肝功能,還要抽血。

據筆者觀察,病房的護士、護理及各勤雜配備足夠且合理,還有一些實習護士,測血壓、量體溫、配藥、輸液、為病人配送病號飯、送開水、清潔衛生等等,都做得有條不紊。尤其值得一讚的是,所有護士、護理及勤雜人員對病人態度都相當不錯,見不到任何人對病人不耐煩或粗言相向。只要病人按響床鐘,半分鐘之內必有人出現,詢問病人有何需求。

每天早晨,醫生都會查房,三、四位醫生看上去比較年輕,都是30多歲的樣子,基本上是女醫生,僅有的一位「帥哥」,還是印度籍醫生。相比之下,醫生們的態度和表情就沒有護理人員那麼和藹,說話的語氣也比較程式化,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筆者的主治醫生恰好是那位印度醫生。筆者後來轉到私家醫院並非因為醫生態度的問題,主要是對自己的病情心中沒底。住院兩天半,我一直發高燒,醫生安排做了膽囊造影CT後說,膽囊有點發炎,見到有些膽泥,沒有膽石。這種情況,可有三種辦法解決:一是切除膽囊,不過現在沒到那一步;二是針刺膽囊,以此消炎;三是藥物消炎。我問醫生:膽囊炎會導致我這樣的高燒不退嗎?醫生說:應該不會。我說,這幾天打了不下10針抗生素,藥物消炎似乎無效啊。醫生解釋,原來打的是普通的抗生素,以後打加強的。

再後來,醫生過來鄭重其事地跟我說:高燒不退,可能是膽管結石,需要做一個「膽管內窺鏡」檢查。不過,這個檢查風險比較大,如果發現膽管有結石,取出結石可能造成膽管損傷出血,如果不小心還有可能刺穿腸子,麻煩就大了,需要破腹手術。當然,這種情況很少發生。醫生說,你考慮一下,要不要做?要做,就簽字。

我真怕這邊病情還沒搞清楚,那邊又搞出些別的事來。於是,我請教了一位從醫50年的老醫生。這位老醫生建議,還是轉到私家醫院穩陣些。律敦治醫院外科病房的相關醫護人員還真不錯,他們不僅與我要去的中大醫院直接溝通,並寫好醫案和病情簡介,同時安排了救護車的運送服務。

私家醫院名醫經驗豐富手到病除

本來,我的朋友沈先生是介紹安排我轉去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私家病房的。該醫院的余姑娘非常熱心,直接同我聯繫,要了我的身份證號,並登錄「醫健通」,請醫生查看我在律敦治醫院做的造影CT,得出的結論就是「膽囊炎」。

余姑娘告訴我,中大醫院的吳教授是香港膽囊手術的頂級專家之一。同時,她主動與吳教授聯繫,恰好中大醫院病房有空,吳教授有時間。

中大醫院的內部環境完全是另一種格局,風格類似於高檔酒店,見不到人來人往、也沒有嘈雜的噪音,感覺很安靜。我被安排住進的是兩人病房,總面積約700平呎左右,除了設施齊全的病床外,各有獨立的寬敞的衛生間和浴室,還各有擺放沙發的獨立休息區。大型的落地窗外,可看到海景、山景以及中文大學的運動場。

吳教授確實經驗豐富,當天安排驗血並做了膽囊造影CT檢查後,他斷言膽道沒問題,病症就是「急性膽囊炎」。同時,即刻安排次日下午做膽囊摘除手術。

吳教授親自主刀,手術非常順利。下午兩點半進手術室,四點半就已經完全清醒回到了病房。感覺頗為神奇的是,直到我進手術室之前的一刻,仍然手腳冰涼、發着高燒,但手術後清醒過來的一瞬間,感覺身體一陣輕鬆,高燒不再、體溫回到了常態。連續高燒,突然復常的感覺真的很好。而且,摘除有兩顆指頭大小結石的膽囊,術後沒有任何不適,很快就出院回家了。名醫果然是名醫,手到病除!

公立醫院與私家醫院比較的幾點啟示

一、

公立醫院缺醫生,尤其是急診缺醫生已是當務之急。醫管局雷聲大雨點小,費老大勁才從內地聘請幾名醫生,明顯措施不力。

二、

公立醫院急診分流站需要加強,提高水平和能力。讓一個「急性膽囊炎」患者苦候11小時,實是醫院之恥!

三、

公立醫院以年輕醫生居多,不能形成老、中、青經驗傳承的梯隊,減慢了年輕醫生積累經驗、迅速成長的進程。一個例子很明顯:筆者在公立醫院,醫生或許是嚴格按照書本知識,在檢查、驗血及診斷過程中,禁止病人飲食,喝水也不行。筆者在公立醫院近60個小時,持續高燒,不能飲水,嘴皮全焦,苦不堪言;而到中大醫院後,同樣的情況,吳教授不僅讓喝水,還建議飲些粥水。

四、

私家醫院機制靈活,每一單手術醫生個人可有一半左右的收入進賬;而公立醫院的醫生手術做多或做少、工作量大或者小,在收入上無法體現差距。這樣會缺乏提高業務技能和努力工作的動力。

五、

私家醫院的昂貴收費和公立醫院的基本免費反差極大,公立醫院難以為繼,也難以留住人才。如何在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找到最好的平衡點,實現良性循環,特區政府應從改革的思維出發,積極尋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