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問題,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也是一個所有人都關注而且感興趣的問題。單一國籍、雙重國籍抑或是多重國籍,與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隨着地球村概念的出現,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現代航空業的發展,世界各國的國籍制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筆者在太古香港博物館見到過一張上世紀40年代的國泰航空飛機票原件,當年香港飛澳洲的機票價格為港幣2200元,飛行時間為32小時。1948年,能夠乘搭飛機絕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以往乘坐輪船,從香港到澳洲至少需時三個月,而飛機則只要32小時。不過,機票的價格確實貴得驚人。當年香港的平均工資不到60元,打工一族要買一張到澳洲的機票,要不吃不喝不用足足儲上三年多的薪金才行。當然,現在早已時過境遷,情況變化之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飛澳洲只需9個小時,一張機票的價格連半個月人工都不到。
如此便利的交通往來,催生了頻繁的國際交流往來,移民、留學乃至跨國婚姻大量湧現。世界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國籍、不同人種,界限早已被打破,把地球真的變成了一個「村」。
因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各國的國籍制度也從當初國際聯盟提倡的單一國籍制向雙重國籍、多重國籍過渡或轉變。
雙重國籍制已成當今世界的主流
所謂「雙重國籍」,就是指一個人通過兩個國家相同的法律,可以同時擁有兩個不同國家的國籍,即是成為兩個國家合法的公民身份,可以享受兩個國家的福利和權利。
其實,為了避免雙國籍或多國籍引起的混亂,諸如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要求其履行對國家的義務(如兵役),或者不知道允許哪個國家對其進行外交保護以及會出現「雙重效忠」的問題等等,早在1930年,國際聯盟在海牙就通過了《關於國籍法衝突的若干問題公約》,「公約」指出:無論任何人都應有國籍且僅有一個國籍。認為「單一國籍原則」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利益。理想的狀況是「消滅一切無國籍及雙重國籍現象」。
但是,現實世界的發展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國際聯盟的這份公約最終只能成為被歷史車輪碾過的「一廂情願」。95年過去,承認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的國家越來越多。有統計表明,目前,全球承認或有條件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加起來共有218個,而堅持單一國籍的國家和地區總共只有27個。
當然,全世界這218個承認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的國家和地區,也不是鐵板一塊,就其所持的態度而言,大致可分三種情況:
其一,明確承認雙重國籍。這些國家和地區以俄羅斯為代表。俄羅斯憲法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公民根據聯邦法律或俄羅斯聯邦簽署的國際公約,可以擁有外國國籍(雙重國籍)」。
其二,間接承認(默許)雙重國籍。這些國家和地區佔了大多數。其憲法和國籍法中都沒有明確對於雙重國籍的禁止條款,按照「法無禁止即允許」的法律常識,在實際的操作運行中承認或默認雙重國籍。這些國家和地區中,美國具有代表性。美國憲法規定「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管轄的人,都是合眾國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這裡並沒有禁止美國公民同時擁有別的國家之國籍。實際上,美國的政策是,無論是否涉及雙重國籍問題,除非這個人自己想要放棄美國國籍,否則,他的國籍將被保留。
其三,有條件或有限制承認雙重國籍。有些國家和地區原則上雖然主張單一國籍,諸如澳大利亞、法國、墨西哥等,其國籍法規定,外國僑民以婚姻、收養、繼承、技術、投資等原因申請歸化本國。取得本國國籍時,並沒有以放棄原有國籍為條件。
此外,還有一些國家設置的條件和限制更為簡單。例如,韓國的法律規定,藝人可以擁有雙重國籍,其他人則不被允許;日本法律規定,擁有雙重國籍的公民必須在22歲之前放棄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日本國籍,那你的別國護照在日本不能用;奧地利一般的情況下不承認雙重國籍,但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者可以例外,可保留其奧地利國籍。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方便、簡單易行的理想化「單一國籍」制,在世界發展的浪潮中反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各國根據自身的情況變化以變應變,使得「雙國籍制」日漸成為主流。
中國實行「單一國籍」制有其歷史因由
在全世界明確實行單一國籍制的27個國家中,中國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中國自清朝末年以來,很長時間都是承認雙國籍的。上世紀50年代中,中國開始明確不承認雙重國籍,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由。
這個歷史因由就是當年東南亞一些國家如火如荼的「排華運動」。由於華人的聰明、勤勞、節省和善於經營,不斷在海外住在國增加自身的經濟實力。到了上世紀50年代,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整體經濟實力已經可以稱得上強大了。例如菲律賓,僅佔該國人口總數2%的華人卻撐起了菲律賓經濟總量的70%。他們在菲律賓掌控着航空、鋼鐵、電信、金融以及各項設施建設產業。再如緬甸,緬甸獨立前,華人在零售業中已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經營的公司、零售商店和大小作坊接近8000家,總資本超過5億緬元。緬甸獨立後,華人的投資領域迅速用商業向工業轉變,主要集中在針織、煙草、金飾、電池、橡膠、製帽、榨油等重要行業,投資總額高達5000億緬元。該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敏素客觀評價:戰後緬甸的工業發展是由華僑完成的。在印尼也是如此,華人所作的貢獻和所佔經濟勢力的比重,也達到了「半壁河山」。
同時,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號召「海外僑胞與祖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奮鬥」。再加上東南亞國家剛剛擺脫殖民統治,民族情緒高漲以及西方國家煽風點火,不少國家以及當地勢力趁機找出各種理由,質疑華人華僑的身份國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排華運動。一時間,中國與這些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為了解決華人華僑的困難處境,1955年,中國與印尼簽訂了兩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明確規定,同時擁有中國和印尼國籍的人,應遵從本人意願的原則,從兩國國籍中,選擇一種國籍作為本人的國籍。這是中國廢除雙重國籍的開始。
之後,中國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分別簽訂了雙邊條約或發表聯合公報,要求華僑根據本人意願選擇一種國籍。由此,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原則正式確立。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頒布。其中第九條規定:「定居在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這部國籍法意成文法的形式正式確定了中國實行單一國籍的原則,並沿用至今。
順應潮流彌補「單一國籍」短板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隨着國際交往日益增加,海外華人華僑的數量也迅速增加。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的華人華僑數量已達7000萬之多。
數量龐大的華人華僑懷着濃厚愛國之情,大力支持祖國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建設大步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之中,他們比較強烈地感覺到「單一國籍」帶來的不便:
不少海外華人華僑帶着回國內投資生活的強烈願望,而且,他們有人才、有資金、有技術,更重要的是有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就像外嫁的女兒回到了「娘家」。然而,由於「國籍」問題,他們卻被告知自己是「外國人」,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按外國人的要求和規定來走程序。各種流程上的麻煩且不說,最難以接受的是內心的情感,滿懷一腔熱情回到「娘家」,而「娘家」卻不認我了!他們長期以來,心心念念想着自己的祖國,要求自己的兒輩、孫輩一定要講中國話、要認中國字,千千萬萬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此時卻成了一個諷刺。確實很傷感情。
曾有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2.6%的華人華僑表示,他們都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放棄中國國籍的。他們對祖國的感情始終無法割捨,尤其很多人的家人還在國內,他們中的多數有回到祖國生活的願望,但迫於單一國籍制度而無法實現。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僑務部門將這些情況反映到中央後,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近些年,中國順應時代潮流,採用了不少變通的辦法,彌補「單一國籍」在現實操作中帶來的「副作用」:
一、國家公安部對外籍華人的出入境和居留措施進行優化,放寬簽證有效期,由一年增至五年有效;放寬居留許可期,由三年增至五年。二,大力實施「海外人才為國服務計劃」,採用各種方式,促進專業人士與專業平台有效對接,助力華人華僑項目落地,推動其事業發展。三,推行「綠卡」制度。協商實行「綠卡中華民族血統繼承制」,首批試點國家推定1/2以上血統的華人自動具有獲得「綠卡」資格,華人「綠卡」持有者的外籍配偶和子女也可獲得「綠卡」。四,推出「華裔卡」制度。這是中國政府借鑒印度經驗的成果,計劃對原中國籍的華人發放「華裔卡」,使得華人可像中國公民一樣享有永久居留權及相關的居民待遇。
為了更好地維繫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為了更好地凝聚「僑心」,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政府還會以更加務實的政策,採用更加靈活變通的措施,解決好單一國籍帶來的一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