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溪岸藝韻 世界共鳴特稿

安溪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溪岸藝韻 世界共鳴

發布日期:2025-04-08 林惠琳

以茶為媒,以美為鑒。作為中國福建茶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溪素有「閩南茶都」之稱,晨霧繚繞的茶山如潑墨山水,層層疊翠的梯田與古厝村落相映成趣。這裡是中國烏龍茶之鄉,也是世界名品鐵觀音的發源地,曾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和出口基地縣。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國家置市舶司於泉、廣,招徠島夷,阜通貨賄,彼之所闕者,絲、瓷、茗、醴之屬,皆所願得」。宋元時期,安溪茶通過泉州港外銷海外,當時的「茶葉」不僅是中國對外重要的「經濟商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茶和天下,雅集和合共鳴;藝術為媒,千里知音相逢。2025年3月14日,以「匯聚藝術力量,共築文化橋樑」為主題的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在安溪縣金谷溪岸文藝村隆重舉行。來自泰國、德國、瑞典等國的藝術家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藝術創作與文化融合。美美與共,文明精彩互鑒。此舉進一步提升了中外藝術家文化交流的氛圍,彰顯安溪縣金谷溪岸文藝村的現代化國際影響力。

●安溪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現場

藝術人才啟動鄉村振興新未來

當德國青年在邛崍種下友誼之樹,當泰國畫家的筆觸勾勒安溪茶山,藝術早已超越審美範疇,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密鑰。

這場在安溪縣金谷溪岸文藝村舉辦的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不僅是藝術創作的盛宴,更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通過藝術人才的集聚,沉睡的鄉土資源被喚醒,傳統村落煥發國際化的新活力。一場始於人才交流的振興實踐,正催生着一個更具包容性與創造力的鄉村未來

溪流潺湲,疊石與清波交相輝映,自然野趣與人文匠心渾然天成。國際著名藝術家陳文令創作的雕塑作品在溪畔錯落點綴,千姿百態,與山水肌理共融,令藝術家們沉醉其間。在隨後的交流會上,藝術家們圍繞「藝術創作與文化融合」展開了深入討論。來自泰國曼谷吞武里大學美術應用與管理學院的院長Mathasit Addok帶領的12名泰國藝術家,與德國藝術家Uwe Schall、瑞典籍華人藝術家王彤、國際策展人藍蘭等人,結合各自的文化背景與創作經驗,探討了藝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承與創新。

「此次來到金谷溪岸,不僅是一次藝術之旅,更是一次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與心靈觸碰。通過交流,我們發現了兩國藝術之間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欣賞彼此的獨特魅力。金谷溪岸的獨特韻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藝術之林中那些細膩而深邃的美。」Mathasit Addok表示。

文化根脈與世界潮流共振,藝術創作與民生改善共生,繪就出一幅充滿詩意的現代鄉村圖景。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鄉村振興任務繁重而關鍵,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將邁上新台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支撐。

此次「金谷溪岸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不僅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思想的平台,也為金谷溪岸文藝村注入了新的藝術活力,把鄉村振興與人文交流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安溪更有人氣。

人文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這一目標在複雜國際形勢下更顯緊迫性。當前,中國正經歷從「文化輸出」到「價值共鳴」的範式轉變,這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彰顯,更是破解「文明衝突論」的金鑰,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更具包容性的中國方案。

福建安溪金谷溪岸文藝村通過舉辦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將鄉土資源轉化為全球文化對話載體,驗證了「藝術賦能鄉村」的可行性。正如國際著名雕塑家、藝術家陳文令所言:「各個地區的藝術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看到不足,永續發展。安溪的藝術要走向世界,更需要與各國藝術家多多交流。」

●安溪國際藝術人才交流會筆繪環節

在這場交流會的筆繪環節,藝術家們圍繞「金谷溪岸的自然與人文」主題進行創作。水彩、油畫、國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對話共振,以各自獨到的美學視角詮釋「金谷溪岸」的山水肌理與人文脈動。藝術家們既凝練出溪林野逸的生態意象,又注入了故土眷戀與文化觀察,在畫布上完成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獨特見解。

隨着全球化進程加速,跨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成為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藝術作為可以跨越語言和地域的文化載體,在促進民心相通、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和魅力。因此,需要進一步發揮藝術交流在文化外交領域的效能,系統提升對外藝術交流的能力。安溪的實踐表明,人文交流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催化劑。

通過搭建藝術與文化的交流平台,讓藝術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語言,有利於提高中華文明影響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結語

「便將妙墨等淇澳,傳播四海來詩筒。」古代文人以詩書會友,追求不朽的文化精神,表達了對藝術讚美、文化理想的傳播訴求。

從古至今,人文交流的精神永遠是跨越時空的無聲力量,消弭文化鴻溝,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樑。進一步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書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