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齊意大利另類大畫家文化 / 海角萍踪

卡拉瓦齊意大利另類大畫家

發布日期:2024-02-06 沈大力

孩提時,筆者聽人唱《拿波里船歌》。拿波里是意大利語名,通稱那不勒斯,位於意大利南部第勒尼安海岸。古羅馬大詩人,經典詩篇《伊厄特》的作者維吉爾曾在此棲身歌吟。現今,紀元前希臘人創建的那不勒斯成了世界旅遊勝地,從那不勒斯港乘輪渡到普洛奇達島,去觀覽如畫般的屋宇和迷人的海灘,那邊山林奇秀豐美,生機盎然。若乘坐汽艇,不到一小時就可抵達聳峙於地中海的「人間天堂」──「人魚島」卡普里。更遠些,則是索連托,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故土,現今遊人可以放喉歌唱「重歸索連托」的懷舊詠嘆調。

然而,十六世紀時,這座名城成了意大利大畫家卡拉瓦齊為逃避羅馬教廷拘捕,異地棲身的避難處所。卡拉瓦齊(1571年──1610年)早先為阿赫班騎士效勞,於1589年赴羅馬,繪出《酒神巴克斯》、《沉睡的瑪德萊娜》和《女占卜家》等光采鮮明的寫實畫作,聲譽鵲起。卡拉瓦齊擺脫宗教情感的理想表達,藏真納景,描繪平凡人物。他的作品招致聖路加派的敵視,被斥為「赤裸露醜,有傷大雅」,最典型的是他的畫幅《聖馬太與天使》。然而,他並不因之退縮,反而進一步向權威挑戰,以爆裂的氣質,繪出《朝聖者的聖母》和《聖馬利亞之死》,筆勢連綿,堪入妙品。事實上,他的作品受當時宗教改革派影響,真實地展示社會下層賤民和赤腳信徒形象,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歐洲人文主義思潮。

卡拉瓦齊是位極有爭議的藝術家。當時,社會上的名門子弟以佩劍顯示身份,動輒為維護名譽打鬥。卡拉瓦齊仗恃自己投在德蒙特大主教家族門下,多行不軌。他曾向詬病他畫作的青年尋釁,又數度因持劍傷人身陷囹圄。更不幸的是,傳記作家卡萊爾·馮·曼德將他與其摯友奧諾里厄·龍齊混淆,把後者犯事受審的劣跡加在他身上。在公眾眼裡,卡拉瓦齊被誤認成一個匪氣十足的不法之徒。

1605年,「那不勒斯王國」由新一屆教皇卡米洛·波爾蓋斯控制,其侄子西彼翁·波爾蓋斯是羅馬貴族裡的卡拉瓦齊支持者。經他舉薦,新教皇接受卡拉瓦齊為自己畫像,使後者一時變成了教廷大紅人,益發放浪形骸。1606年一夕,他隨龍齊與羅馬望族托馬索尼的阿努喬和喬萬-弗朗切斯科兩兄弟發生衝突。這原本是龍齊與托馬索尼家族宿冤,卡拉瓦齊只是助友一臂之力,不料犯下殺人罪。他殺死的阿努喬是與巴勒莫家族關係密切的閥門世家子弟,被缺席判處死刑。他匆忙離開羅馬,向南方逃遁,自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寄寓異鄉生活,流竄至那布勒斯、西西里、錫拉庫薩和摩西納,遠離羅馬司法管轄範圍。卡拉瓦齊一直心繫羅馬,癡想返歸故里,然至死未能如願以償。

1606年秋,卡拉瓦齊來到當時由西班牙控制的那不勒斯港,該地文化環境與羅馬迥異,但卡拉瓦齊迷戀繪畫,繼續創作,呆了將近一年。據悉,他離開那不勒斯後,曾於1608年在馬爾他島加入過馬爾他騎士團。這期間,波爾蓋斯主教在馬爾他授予他「基督騎士」稱號。可在馬爾他,卡拉瓦齊又捲入了一場圍繞教堂管風琴師者的爭鬥,再次被捕入獄。他借助一條繩索成功越獄,但被馬爾他騎士團除名。1608年,他給維尼雅古爾畫像後,又為彼奧·蒙特修善會繪出明暗對比鮮明的《仁慈七宗善行圖》,一似仁慈隱喻,啟發公眾行善。他為富豪達瑪索·弗朗契斯繪《耶穌受鞭刑圖》,轟動一時。還有專為西班牙總督勃納旺特伯爵畫《聖母與聖嬰》以及《聖徒安德列受難圖》,構圖立意備受讚揚,使他有了豐盈的收益。他早先遇襲被打成重傷,傳言稱他已死,消息傳到羅馬,然而他不但活了下來,而且仍能受委託作畫,繪出《莎洛美抬舉聖約翰頭顱》、《聖約翰的背棄》和《聖於絮爾受難》等傑作。

1609年至1610年,他再次在那不勒斯隱居。該城當時為歐洲人口僅次於巴黎和倫敦的熱鬧都會,人們久聞畫家大名,熱情地接待了這位流亡者。雖處流亡之中,卡拉瓦齊仍堅持繪製了十餘幅畫作。1609年一夕,卡拉瓦齊從一家小酒館出來,遭暴徒圍攻捲入惡鬥。據專門研究卡拉瓦齊的文論家萬桑佐·帕切里證明,突襲是馬爾他騎士團秘使所為,得到羅馬教廷的默許。

在那不勒斯,卡拉瓦齊受到女伯爵貢絲當·扎克羅娜庇護,住在城南契阿雅區的切拉馬赫大宮殿裡。該處絕頂奇妙,畫家遠眺維蘇威火山,近觀教堂寺院、噴泉,從海港美景中獲得了開啟先河的創作靈感。

正是從切拉馬赫大宮殿那邊,卡拉瓦齊獲悉,經教皇侄子西彼翁·波爾蓋斯斡旋,有希望獲得羅馬教廷赦免。他抱着與命運拼搏的僥倖心理,拿着貢扎格主教簽署的通行證,乘上一艘兩桅小帆船駛離那不勒斯海港。1610年7月18日,卡拉瓦齊進入在那不勒斯王國的西班牙飛地埃赫克爾港,不幸死於敗血症,享年僅38歲。他死後不久,因其作品超凡,聲名遠播,羅馬教廷終於發布了對他的赦免。

筆者曾數度造訪那不勒斯,獨步巷陌,在康布里努斯咖啡館喝地道的意大利卡普奇諾,看歐洲最古老的聖卡洛劇院,特別參觀了那不勒斯維蘇威火山坡上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這兒珍藏着卡拉瓦齊的名畫《耶穌受鞭刑圖》。2019年和2023年,該博物館兩度舉辦卡拉瓦齊畫展。他的另外兩幅傑作:《仁慈七宗善行圖》和《聖於絮兒受難圖》,分別珍存在彼奧·蒙特仁慈博物館和澤瓦洛·斯特格里亞諾宮,後者是卡拉瓦終其一生最後的畫作。

《耶穌受鞭刑圖》是卡拉瓦齊1607年在那不勒斯所繪,2023年夏應盧浮宮之邀,在巴黎展出。法國給予「那不勒斯在巴黎」的醒目命題,讓他同提香、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一起,在六角國流露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氣息。

關於卡拉瓦齊的死因,一說是瘧疾,但遲至2001年,人們才在波爾朵·埃赫克爾的聖伊拉斯謨教區找到了相關死亡證書,認定他是患惡疾在聖瑪麗奧·克西里亞特里奇醫院去世的。

舊事不易具論。卡拉瓦齊雖秉性疏野,遭受法律諸多指責,但他畢竟是位曠世奇才。他彰顯了畫壇質樸之美,成繪事清真偉業。他突破古人樊籬,與提香、喬爾喬涅、丁托列托形成意大利文藝復興潮流中的「暗色風格」,即所謂的「卡拉瓦齊派」,啟迪了倫勃朗和魯本斯等畫家的畫風走向,使之具有強烈的世俗趨向,朝着現代化拓展。

諺云:「探一藝致神明者,必先抱卓絕一世之見」。據此,卡拉瓦齊不愧為一位歐洲的藝術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