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龍妖魔幻化探源文化 / 海角萍踪

西方龍妖魔幻化探源

發布日期:2024-04-08 沈大力(法國)

古以來,龍是世界多元文明的神話圖騰,為宇宙萬象玄奧的徵象。然而,在猶太-基督教文化裡,龍被視為「邪惡之源」。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自有其歷史環境和漫長的拓展演化過程。

在原始人的信仰中,龍本是類似恐龍的非凡爬行獸,在尚無上帝存在的人類群落裡普遍受到崇奉。古代中國,《爾雅·釋魚》言之至明,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物之至靈者也。」

龍的希臘文體詞為「drakon」,意為巨蛇。但與一般蛇不同,龍有能飛翔的翅膀及利爪,口吐烈熖,超詣之態令人浮想。龍的形象早在紀元前八世紀就出現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修紀》,及赫西俄德的《詩學》裡。在赫氏《詩學》中,龍是一條巨蟒,雙目輝光撩人。到紀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擴張馬其頓帝國領土,在非洲和亞洲發現了以善縮肌將獵物卷纏致死的巨蟒,稱之為龍(dragon)。

西元七世紀,西班牙神學家,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在其巨著《辭源》裡描繪此龍的無比威力,說:「它是最大的巨蟒,其利器並非牙齒,而是尾巴。在印度或衣索比亞酷熱天氣裡,它蜷伏在大象經過的路途中,一躍而起,纏裹大象,用縮肌將之窒息而死,恐怖至極」。這方面,蘇格蘭的亞伯丁大學圖書館藏有十三世紀的《龍纏大象圖》。該圖表明,龍自古以來就是宇宙中最大的神奇猛獸。紀元前三世紀,這種希臘神話裡的巨型蟒蛇的體詞出現在《聖經·舊約》最早的希臘文本(Septante)裡,採納的語彙是「drakon」。爾後,希臘文「drakon」移譯為拉丁文「draco」,意為「守衛者」(gardien)。

龍遂成為威爾士的國徽

在伊特魯里亞的切沃特利城考古發現的一希臘古甕,年代在紀元前480 - 470之間,係為陶瓷藝人杜里所作,其上所繪圖畫明顯為最早的龍。它在科爾喀斯看守金羊毛。阿耳戈英雄伊阿宋前去覓取金羊毛,被龍張口吞噬;龍面對雅典娜逞兇。伊阿宋在美狄亞公主幫助下,趁龍被美狄亞念咒熟睡,盜走金羊毛,迅速乘阿耳戈船逃遁。

無論如何,古希臘神話裡雖有太陽神阿波羅屠龍的傳說,但總體上看,龍並非「邪惡徵象」。西元前八世紀,希臘大詩人赫西俄德在其經典詩篇《神譜》裡描述,龍為地母該亞之女艾吉德娜所生,是個蛇身仙女,其姿呈騰身欲飛之勢。穀神德墨忒爾還專乘龍車,傳播「龍兆豐年」的意象,故有「仁龍」(dragon de vertu)和「吉龍天相」的美譽。爾後,紀元七世紀,北歐斯堪迪納維亞的威金人將龍形象雕刻在航海船頭顯威風。諾曼第公爵渡芒什海峽奪取英國王位時,正是以龍為旌旗。在英國,名播遐邇的亞瑟王曾以龍為族徽,引以自豪。在歷史上,龍遂成為威爾士的國徽,留下龍傳播的軌跡。

然而,龍從希伯來語移譯進拉丁文本的《聖經》後,開始一步步被妖魔化。依照《聖經·舊約》,龍呈多形態,是敵視人類的野蠻怪獸,其凶相無異於海怪或尼羅河的鱷魚。在《聖經·舊約》裡,龍成了耶和華和希伯來民族不共戴天的死敵,與上帝徹底對立起來,必須戰勝「惡龍」,取得以色列的最後勝利。不過,耶和華也善於「以毒攻毒」,利用龍的破壞力來對付希伯來族的敵人。《聖經·阿摩司書》中就提及猶太人的小先知阿摩司看到了耶和華藉巨龍的威力擊敗以色列的壓迫者,達到為猶太民族復仇的目的。《聖經·新約全書》末卷《啟示錄》再度施化「巨龍」。《啟示錄》裡,龍有天體屬性,宇宙的象徵,具有超自然力。耶穌降生時,此龍就要吞噬聖子,用龍尾掃蕩天上三分之一的星辰,口若懸河般噴出洪流。在《新約》裡,龍被進一步妖魔化。《啟示錄》首次將龍稱之為「魔鬼」或「撒旦」,與《創世紀》中的毒蛇同化,即為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緣由。

《啟示錄》裡,龍先是被天使長聖·米歇爾制服,從天庭跌落到地上,然後被扔進深淵,脖項套上枷鎖,由一名天使看守了一千年,最終沉入一泓火與硫磺的池塘。英國牛津市波德萊恩圖書館收藏有一幅十四世紀的畫,上邊是長着一對蝙蝠翅膀的龍,面對看守它的天使張牙舞爪。龍被禁閉的時間與耶穌為人類的原罪救贖,即彌賽亞時節正相符合,標誌着《創世紀》中邪蛇行徑的終結,上帝的時代終於到來。西元二世紀至五世紀,基督教的聖師們都熱衷於將龍妖魔化。《聖經》拉丁文本裡稱龍為路西法(魔王Lucifer)。路西法原本是天庭中的一顆明星,《彌賽亞書》中敘述他因傲慢不自量,欲與造物主比高下,被打落地獄,成為一眾反叛天使的「君王」,「救世主」的敵手。據此,《聖經·啟示錄》將與路西法歷程一樣的龍泛化,定其為基督教的「敵酋」,視之為魔王「撒旦」。

原本無辜的龍突變成為天主教徒們的公敵,《聖徒傳》裡於是有了聖·米歇爾和聖·喬治屠龍的杜撰。拉斐爾和魯本斯據此創作了《聖·米歇爾屠龍記》,《聖·喬治屠龍》的美術作品則遍及歐羅巴。聖·喬治還被尊奉為威尼斯和巴塞羅那的「守護天使」。巴黎市中心的聖·米歇爾廣場上,可以看到同名噴泉上的《天使長鎮惡龍》的藝術雕塑。十三世紀初,龍在基督教著述裡又有了魔力驚世的新面貌,喻示所有受其誘惑者,都必遭厄運。直到十六世紀,所有《聖徒傳》繼續彰顯屠龍聖賢們的輝煌業績。熱那亞大主教雅克·德·沃拉吉納撰寫的《金黃傳說》(1292)是中世紀最知名的聖徒列傳。

中國人尊稱龍為宇宙「吉兆」

宗教改革運動期間,因主教會議聖諭「滅龍」,排除一切彰顯「邪惡」的藝術作品,龍的形象逐漸消隱。但到十九世紀,它又重現於世,尤其到二十世紀,龍頻頻顯現玄幻影壇。最新的龍形象出現在2016年大衛·洛厄瑞拍攝的奇幻片《彼得與龍艾略特》裡,去年年底在巴黎電視台一播再播。

龍是人類想像中一種虛擬神異動物,具有飄逸飛動之美,視閾奇幻。在世界各民族的傳說裡,龍有着不同的形態,不同的感性映象。由於不同國家間文化的差異,它具有不同的象徵涵意。與歐洲一些國家不同,在中華文明中,龍自西元前十六世紀起就為中國人尊稱為宇宙「吉兆」,形成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龍文化」。因而,在不同民族,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中,尤其是在猶太-基督教文明氛圍濃厚的地域,切記要尊重他者的風俗習慣,考慮當地受眾的本能實際感受,避免由於藝術創作的差異懸殊,引起不同文化間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