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程:促進大灣區發展一體化 粵港更應快馬加鞭政經 / 港澳政經

鄭程:促進大灣區發展一體化 粵港更應快馬加鞭

發布日期:2024-02-16 鏡報記者

2023年除夕夜,香港局在尖沙咀海旁舉行跨年倒數和煙花匯演,超過47.9萬人在維港兩岸觀賞,成為近年最多人參與的「夜繽紛」活動。可是,除夕跨年倒數和煙花音樂滙演過後,凌晨大批旅客滯留跨境巴士站及港鐵站等候返回內地,香港多個跨境巴士站卻大排長龍,大批內地旅客無法離境,通宵滯留港鐵站以至香港街頭。

廣東省政協委員鄭程律師在接受訪問時提出多項建議:

(一)建議推動更多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目前,澳門橫琴、青茂口岸均已實施24小時通關;但香港八個陸路口岸,只有皇崗口岸和港珠澳大橋通宵開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通關便利化和口岸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目前,雖然香港與內地的通關已經全面恢復,但是在節假日和高峰期,通關時間過長和擁堵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去年演唱會頻密,有內地網友表示,每次來看演唱會,都很緊張要提前離場保證能在當晚返回內地。有商界人士也表示,內地不少供港食品廠房都不近皇崗,浪費時間又轉折,歡迎開放更多口岸24小時通關,節省成本和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議推動更多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特別是在深圳灣和香園圍口岸進行全日開放通關的試點。這樣可以增加通關口岸的數量,提高通關效率,方便兩地人流交往更頻繁。

同時,建議推進一系列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的措施,例如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通關流程、提高通關效率等。此外,還需要積極開發創新出入境清關模式,提高旅客過關效率,解決過關擁堵問題。

(二)廣東省2023首三季度經濟增長只有4.5%,大灣區九個城市,只有深圳的5.4%略高於全國水平,惠州、江門和中山都是5.3%略高於全國平均,傳統上的經濟引擎東莞則只有2%增長,其他諸如廣州和佛山都開始被拉開距離了。除了口岸通關的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廣東省需要在省內21個城市打破行政壁壘,發揮龍頭和輻射作用,推動大灣區的一體化進程。

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入了新階段。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的第五年。截至目前,醫師、教師、導遊等八個領域實現了執業資格互認,已經有3200多名港澳的專業人士獲得內地註冊的執業資格。尤其2023年,在三地口岸全面恢復通關後,從高層互訪到攜手舉辦全球招商活動、再到民間消費日趨熱絡,大灣區「一體化」呈現加速態勢。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如何在實踐中走向深度融合,是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正視的。

同時,香港也可以發揮自身在貿易、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尋找灣區內合作夥伴,共同補齊短板,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總結:

只有兩地交往通得更便利、更頻繁,才能更好地擁抱競爭,把大灣區的「餅」做得更大。因此,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