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滯留風波暴露了哪些問題政經 / 港澳政經

元旦滯留風波暴露了哪些問題

發布日期:2024-02-16 文軒

年元旦,香港歷來規模最大的跨年煙花匯演在維港上空綻放,吸引近50萬人在維港兩岸觀賞,大批內地旅客慕名而來,對煙花盛景讚不絕口。然而,對許多內地遊客而言,美好的體驗到此為止,接下來的才是一段真正「難忘」的回憶。

煙花匯演結束後,大批不留宿的遊客踏上歸途。由於目前香港只有皇崗口岸及港珠澳大橋口岸提供24小時旅客通關,所以北上深圳只有皇崗口岸一途。而當時前往皇崗口岸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在太子乘坐直通巴士到皇崗,二是先乘港鐵到上水,再轉接駁巴士到落馬洲,然後乘搭前往皇崗口岸的穿梭巴士。但不巧的是,當日兩種途徑都遇到了意外。

太子方面,由於直通巴士系統忽然故障,已預訂車票的旅客無法憑二維碼上車,一度有500多人大排長龍,及至凌晨4時,才改以人手檢查。上水方面,往落馬洲的巴士每30分鐘一班,凌晨3時許,等候的旅客仍逾千人。結果自然造成大批遊客滯留,有人打開帳篷「瞓街」;有人在港鐵站或高鐵站席地而坐;有人駐紮24小時麥當勞……

有遊客在網上發文分享當日辛酸:「好好體驗了一把難民的感覺」「時隔5年,再次到香港旅遊就經歷了地鐵通宵睡水泥地的體驗,等白天第一班高鐵,又睏又累」「節日再也不來香港,體驗太差了」……

口岸壓力可以預見

特區政府銳意進取,着意創新原本是好事,也成功吸引了大批遊客,但最後卻因為配套未做足,宣傳效果反倒落得負面,這與政府的整體重視不足及缺乏調動不無關係。其實,煙花匯演結束後,口岸通關面臨巨大壓力並非不可預見。據旅發局統計,2022年11月242萬內地旅客當中,有137萬不留港過夜,比率達56.6%。2023年12月31日有近20萬內地遊客,如按56.6%不過夜的比例來算,即日往返人數便有11萬,即便當中只有兩成參加跨年,那也有兩萬多人要在凌晨前往深圳,且是在短時間內湧向皇崗口岸。但除了運輸署建議服務營辦商增加太子線的班次之外,其他政府部門沒有任何提前部署及臨時應對策略,這才導致出現元旦滯留風波。

多口岸24小時通關乃大勢所趨

這次元旦滯留風波亦顯示了設立更多24小時通關口岸的必要性。恰巧就在事件發生的幾天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就提出,要結合實際需要,推動更多口岸24小時通關。

其實,隨着兩地往來的日益密切,只有皇崗口岸和港珠澳大橋口岸24小時通關明顯已無法滿足兩地人民的需求。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已向特區政府提出將東部蓮塘口岸和西部深圳灣口岸24小時開放。不過,在深港口岸中,兩地最希望24小時開放的還是落馬洲和羅湖口岸,因為這兩個口岸靠近深圳商業區、接駁交通便利,也是港人北上最受歡迎的通關口岸。根據入境事務處的統計數字,2023年12月31日經羅湖和福田口岸入境的遊客分別有3.5萬人次和5.4萬人次,而經蓮塘口岸和深圳灣口岸入境的分別只有1.1萬人次和2.2萬人次。可見鐵路口岸才是疏導跨境人流的主力口岸。也正因如此,過去不少內地遊客想來感受香港夜市或看演唱會,都要掐着通關時間,若羅湖和落馬洲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遊客少了顧忌,自然能玩得更加盡興。

發改委發布的行動計劃既反映了兩地人民的民心所向,同時也是對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的要求。香港過去長期處於一個較為被動的角色,國家給什麼就用什麼,但如今內外形勢都大不相同,外國資本在意識形態面前輕易動搖,只有祖國內地是最可靠的靠山,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廣闊,須更積極主動地實現國家賦予的定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兩地的問題上,內地要考慮的問題比較多,既要顧及香港社會的反應,又要提防國際反華勢力借題發揮做文章,動輒就會被無理指責為破壞「一國兩制」。而且,國家對香港素來關懷備至,對香港提出來的請求幾乎是有求必應,例如早前的援港抗疫、取消通關「黑碼」等均是如此。因此,在這類問題上,由香港作主動方更易水到渠成。

如何為遊客留下完美體驗

進一步來看,旅遊講究的是遊客的體驗,一次好的體驗不僅能讓遊客再度光臨,還會通過網絡世界一傳十,十傳百。相反,哪怕一個地方再有特色,如果某個環節給遊客帶來不良體驗,這種負面體驗也會在網上被無限放大。香港若以打造盛事之都為目標,理當在配套方面做足功夫,為遊客帶來完美的體驗。那麼,臭名遠播的「黑的」劏客和藥房陷阱就是特區政府不得不正視和清除的兩大毒瘤。

在這次滯留風波中,有不良的士司機看準「商機」,開天殺價,竟提出從太子去皇崗「人頭位500」,引起遊客憤慨,痛斥司機「不按錶收費」,寧願在等到天光,也不坐「黑的」。多年來,儘管警方多次嚴厲打擊,但「黑的」拒載、揀客、坐地起價等劣行從來未見改善。據統計,2018年至2022年涉及濫收車資的定罪個案達145宗,當中有101宗被罰款,最高僅罰款6000元;16宗被判監禁,最長被判4個月;36宗被判停牌,最長達24個月。

有資深警員表示,警方與「黑的」長期周旋耗用大量警力,卻成效不彰,關鍵在於「檢控難、罰則輕」。首先,若乘客為遊客,即使他們肯錄口供,但法院排期動輒以月計,到開庭時當事人多半已不在香港,所以每每在法庭聆訊時因欠缺人證未能成功檢控;而即使成功檢控,普遍罰款2000至3000元港幣,對「黑的」而言,殺一日客已抵回罰款,毫無阻嚇力。

既然「黑的」的目的在於宰客獲利,若讓這一行為弊遠大於利,相信便能有助遏制這一亂象。早前警方針對亂過馬路的行人採取大型執法,並處以2000港元定額罰款,這一信息在網上瘋傳,不僅讓本地居民在過馬路時三思而行,亦對外來遊客起到震懾作用。處理「黑的」問題亦當如是,若發現司機有惡劣的不良行為,在重額罰款的同時考慮永久吊銷其執照,令「黑的」司機得不償失。最近亦有立法會議員提出一個頗有建設性的建議,即在的士車廂安裝閉路電視,影片直接上傳至雲端,出現投訴時才可翻看。這樣一方面可對司機行為起監督作用,一方面也可在遇到無理乘客時,司機能自證清白。

針對藥房陷阱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良藥房主要通過「斤變両、両變錢」的手段劏客,故意迴避或以含糊不清手法標示價格單位,並迅速將藥材磨成粉,逼迫顧客購買,售價往往高出顧客心理預期百倍不止。這些藥房被傳媒「踢爆」,甚至被消委會點名譴責後,僅僅是更改店名了事,有藥房在6年內竟改了3次名,仍明目張膽地以不良手法經營,說到底還是沒有抓到痛處,沒有打到要害。

打造盛事之都 須做好配套

一個城市樹立口碑難,破壞口碑卻十分容易。內地某些城市因為「酒托」「飯托」「景點劏客」等不良手法敗壞了百年聲譽,當為前車之鑒。同時,內地一些樹立城市品牌的手法同樣值得學習。例如去年山東的「淄博燒烤」在網上「火」了之後,淄博「主動出擊」,公安部門加大街面巡邏檢查力度,交通部門開通21條燒烤公交專綫保障城市運力,文旅部門舉辦燒烤節慶活動,交警部門增加警力疏解交通,消防部門逐門逐戶落實消防安全檢查;對網友反映的市場道路坑窪破損、停車困難問題,雷厲風行,3天完成該路段的改造,15天建成一座能容納400輛車的停車場。志願者在火車站熱情服務,市民主動駕車免費接送遊客……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淄博市各部門以合力打通了「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特區政府各部門長久以來的通病,雖然近來在特首李家超的帶領下,跨部門合作有所增多,但部門之間的隔閡仍未完全打破。這次元旦滯留風波算是給特區政府提了個醒,接着將會迎來球王美斯領軍的美職球會國際邁亞密訪港、農曆春節等重大活動及節慶,如何以大刀闊斧的魄力打通各部門之間的關節,以雷霆手段剔除社會上的害群之馬,仍是不小的挑戰。特區政府若能將眼光放得長遠,當迎難而上,破除舊弊。畢竟以噱頭吸引遊客利在一時,以口碑贏得信賴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