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香港博物館是民間共識政經 / 港澳政經

改革香港博物館是民間共識

發布日期:2024-04-08 朱家健

政報告》提出把位於香港島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易名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改建的博物館將與深圳市文物局等內地單位和博物館合作,展覽介紹港深兩地共同抗戰的事蹟,從歷代海防提升至介紹抗戰歷史,借古鑑今,居安思危,也提升民眾的愛國心和民族認同。

借古鑑今,居安思危

數個月前,在現香港海防博物館進行裝修和館藏重置調整後,筆者也到訪這個被形容為戰爭博物館的展館參觀,香港海防博物館是一個英軍軍事碉堡遺址改建而成,設室內展覽廳和古跡徑,在進大閘時,可以參觀墓碑和一處曾用作執行死刑處決的刑場。在進入室內展覽廳時,數百字簡介中,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內容,卻只有最後簡單一小段有關1997年回歸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負責防務的描述,由此可見,香港海防博物館的館藏或太偏重於英國殖民時期的海岸防務。除此以外,香港海防博物館對英國人發起兩次鴉片戰爭迫令當時清廷政府簽署多項不平等條約的描述篇幅似乎並不多,但相對於裝修前已算增加了相關說明。我們要知道,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和陳述真正歷史是十分重要的,但博物館館藏的設置安排和日後調整,藏品選用和鋪排的決定權掌握在一眾博物館館長和助理館長的手中,而這班館長卻是由歷任館長招聘、培育和篩選接班人,聘用與否,很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抱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教育背景,回歸前後的博物館業界,無論是公共博物館或私營博物館,似乎可說是只有崇拜西洋文化才有資格獲得錄用。

以侵略者角度和被侵略者視野,去講述一件歷史事件,角度截然不同;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聲音,去描繪殖民政府的功過,結果不言而喻。包括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多個公共博物館的常設展廳的展品擺放故事線和館藏描述,是從讀「番書」的館長全權包攬設計的,結果我們看到個別博物館的館藏,是以英國侵略者、殖民者的第一身去設計,所以的確與普羅大眾格格不入,並不是以歷史和事實論過去,過去個別博物館更有美化侵略和殖民之嫌,英國人在博物館留下餘孽延續操控館藏話語權的技倆,在其他前殖民地也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雖然現時裝修後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在說明和展示有關東江縱隊頑強抵抗日寇侵略的事跡的確較以前多了,但整體而言,香港海防博物館在設計館藏仍以英國殖民時期英軍防衛作為核心,歌頌英軍的英雄事跡,以英國殖民者心態作為主場,卻勉強硬塞歷代中國海防防衛的故事,也難怪令博物館不倫不類,也令部分館藏的故事線沒銜接、欠流暢。再細看,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人型公仔,大部分是以洋人作為標準,更以奉承英國對香港的佔領和管治作為賣點。其他類似歌頌英國管治事跡的博物館還包括同是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轄下管理的葛亮洪號滅火輪展覽館、個別大學校園內的博物館和個別私營博物館等,其他與香港紀律部隊有關的博物館同樣宜淡化英國殖民政府的事跡。

另一邊廂,有聲音傳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將會進行大改造,先不要說那是一堆香港人被扭曲的集體回憶,但這些博物館的館藏屹今已數十年,未免已落伍,當年的驚奇新知識,現在已成為中學生課本的普通教程內容,面對時代變遷,博物館卻勉強拆東牆、補西壁,影響了參觀者的流暢度,也像是以延續西方審美或價值觀的主軸,再把現實事例硬崩崩的硬塞進去,淪為四不像。個別博物館的核心館藏,仍是在展示英國殖民政府的所謂德政或自豪感,甚至是被形容為表揚「戀殖」文化,但那畢竟已經是至少26年前的往事了!如今,無論是航天航海、發展成就、抑或是科技應用,我國均一日千里,數十年間的中國輝煌已經可以是香港各所博物館改建和擴展館藏的好材料。更何況,博物館更不應該是一班自以為守護着舊主歷史遺產奴才的根據地,如果根據地被換上全新面貌,或將是一眾文化奴才夢醒時。

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的館藏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宜加入介紹科技史和研發進程的館藏,例如國家航天科技和探月故事、航海領域的突破、中國科學家在「兩彈一星」、糧食技術、生物科技、機械人應用、醫學藥學對全人類科學的貢獻,這些更應該是兩館展出的藏品內容,康文署和館方更應該與國家航天科技、科學和博物館保持緊密合作。

博物館訴說城市的故事

另外,多家博物館也有提供導賞服務,由外聘導賞員義工帶隊,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講解館藏和背後的故事,然而,導賞員本人對歷史事件或文化審美也有主觀,無論博物館是否已提供建議導賞參考材料,也可能會自由發揮,並加上自己對歷史的判斷和觀感,令館方未能控制外包導賞服務輸出的質素。隨着科技進步,博物館可以優化包括館藏介紹的電子化服務,讓參觀者可以有更好的體驗。

博物館的功能,除了是展示館藏,訴說文藝和歷史,更是公眾教育,也應該是各級學生課外活動的活學教材和戶外教室,對本地居民來說,是一個家庭樂休閒好去處,讓我們認識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當然,對境外遊客而言,博物館也可以是一個旅遊景點和打卡位。博物館訴說城市的故事,見證和記錄市民的成長,改革香港各所博物館已是民間共識,改革博物館並不是在推倒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是要進步和競爭,為這座城市注入新元素和活力,讓博物館真正講述香港的特質、變遷和價值觀。下一代在接收全面而正確價值觀後成長和學習,與城市發展保持一致的步伐,長大後繼續貢獻成長之地,博物館作為城市地標和社會校園,任重道遠。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