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濤:以武為媒講好中國故事特稿

孟濤:以武為媒講好中國故事

發布日期:2024-06-04 青和

少外國朋友在談起對中國的印象時,都會提到似乎在中國人人都會武術。這固然是一種刻板印象,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武術在海外的深遠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最初隨着移民海外的華人華僑走出國門,之後又借助李小龍和《少林寺》《臥虎藏龍》等一部部武術題材影視劇的風靡逐步擴散。不過在自幼習武的孟濤教授看來,中國武術絕不僅僅是影視劇中的刀光劍影或飛檐走壁,而是以其獨特的技術特征、豐富的拳種內容、深刻的哲理與文化內涵,向世人展示着它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如今孟濤在首都體育學院的教研崗位上已度過三十個春秋,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林高手」,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武術中的「和合」思想與康養身心的價值。

自幼與武結緣 轉而傳道授業

孟濤教授給筆者最直觀的印象是身姿挺拔、神采奕奕,坐立均保持端莊姿態,正如過去形容習武之人「站如松、坐如鐘」。她熱情地引筆者參觀了學校的武術培訓研究基地,對展品和照片一一講解,如數家珍。最後定在介紹北京武術隊的照片牆前,和筆者聊起了多年前練習武術的日子。

1970年,孟濤出生在北京市一個普通家庭。談及童年生活時孟濤印象最深的是經常能有牛肉乾和巧克力吃,這在改革開放前的內地是非常「奢侈」的。在孟濤的記憶中,當時家庭條件並不富裕,全靠父母平日省吃儉用。

孟濤6歲時遵從父親的意願來到北京市石景山區體校開始學習武術,也許得益於先天素質小時候的「營養加餐」,她很快從一眾同學中脫穎而出,11歲時被選送到北京市體校(現北京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師從李連杰同期隊友張桂鳳教練,此後數年,孟濤開始了系統、專業的競技武術套路訓練,長拳、劍槍樣樣精通,並在全國及北京市武術比賽中多次獲獎。

「那是對我整個人生影響特別大的一個階段,」孟濤說,「不僅僅是武術技藝的提升,我對武術的熱愛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那也是北京武術隊最輝煌的時候,蟬聯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很多北京武術隊早期的隊員都是我學習和崇拜的榜樣,儘管訓練過程非常艱苦,但這一階段奠定了我今後以武術為一生事業的良好基礎」。

轉折點出現在1984年,出於種種原因,孟濤在這一年離開了體校,回到高中開始文化學習,備戰高考,三年後以全優的成績保送北京體育師範學院(現首都體育學院)本科學習,畢業後順利留校任教,開始了傳道授業的教師生涯。此後,她並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而立之年在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不惑之年又繼續赴上海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武術九段蔡仲林教授。這樣的經歷也讓她完成了從技術型教師向教學科研並舉的轉變。

近年來孟濤專注武術教育與文化傳播、傳統武術養生與健康促進研究,利用各種機會開展海外實地考察與調研,接連出版了《武術絲綢之路》等學術著作;2018年12月受邀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土庫曼斯坦舉辦的「絲綢之路傳統體育與運動」專家研討會;2020年受國際武聯邀請為全球武術愛好者進行直播授課。

「中國武術是『越練越多』,重在體悟的。」孟濤告訴筆者。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有一段劇情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張三豐臨場傳授張無忌太極拳以制敵,連續演練三遍,直至張無忌表示「全忘記了」才允其出擊並克敵制勝。就如同張無忌忘了招式,體悟到意境,招式有盡而意境無窮,中國武術就是需要不停地體悟與研究,練得越多,體悟越深,研究才能出成果。

武術是「和合」之道

聊到興起時,筆者提出能否討教幾招武術拳腳,孟濤教授欣然應允。隨即我們來到一旁的練功房,開啟了一堂傳統武術體驗課。

課程從抱拳禮開始。「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孟濤說,「每一個習武之人最先學習的就是抱拳禮」。說罷雙腳並攏,立身抱拳。姿勢看似簡單,但其中講究頗多。抱拳禮強調的是左手為掌代表「文」,右手為拳代表「武」,左掌大拇指內扣,是表示謙虛和向對方請教的意思;左掌掩右拳則表示以理服人、不以武勇逞強;兩臂在胸前圓屈合抱,傳遞着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和諧理念。抱拳禮就是以這種「德武合一」的禮節來制約人的行為,避免矛盾激化,保持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

隨後孟濤教授又悉心指導了筆者幾招八卦掌定勢掌法、趟泥步等基礎功法,和形意拳的劈拳動作,由於筆者毫無武術功底,即便是依葫蘆畫瓢依然有難度,形似已是極限,神似絕難企及。但孟濤教授非常有耐心,一邊示範動作,一邊講解動作要領,整個過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和合」的概念。

儘管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各有其風格特點,但都非常重視「德」的修煉,注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處理人際關係時都強調寬厚、容忍,還制定了各自的一套嚴格的尊師重道、揚善懲惡的戒律規範,滲透在一招一式之間。

「中國武術是一種講究高度『和諧』的運動,八卦掌和形意拳這類內家拳,體悟『和合』之道非常關鍵」。孟濤進一步解釋了內家拳的「外三合」和「內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做到這「六合」,一招一式才能有渾然天成、圓融如意的感覺。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對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傳統武術都有展示,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無論剛猛或是柔和,都美感十足,這就是中國武術『和合』之道的外在詮釋,而其背後蘊含中國武術的和諧理念更值得推廣」。孟濤說。

在過去,武術是技擊之術,講究一招制敵,即便如此,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武術始終具備重視「和諧共生,順應自然」的特點。「武」字本身由止和戈二元構成,意為「止戈」,反映了中國人推崇的「和」文化。隨着社會進步,中國武術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早就不是單純的打打殺殺,在不擯棄攻防技擊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於發掘人類內心的道德良知,專注於人的品性和修養,這也是其魅力所在。

以武為媒講好中國故事

早在2003年,受意大利某武術俱樂部邀請,孟濤教授只身赴歐洲開啟海外武術傳播之路。此後多次赴美國、意大利、奧地利,開展武術教學、交流活動,親身感受武術世界傳播的影響力。

「武術就像一個夢」「武術就像中餐的厨廚,永遠都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菜品」。這是國外學生學習中國武術後的反饋,似乎對這些外國學生而言中國武術有些神秘,同時也有無盡的寶藏有待挖掘。親身感受中國武術在海外的受歡迎讓孟濤深受感動,也增添了她繼續向海外傳播中國武術的動力,今年孟濤教授將第六次受奧地利國家武術協會邀請赴歐洲教學。

至於如何向海外學生教授中國武術,孟濤教授基於豐富的教學實踐,總結出「精準示範,講練結合;組織得當,觀察入微;技術教學,文化熏陶;率先垂範,達己及人」等教學理念與經驗,取得了不俗的教學效果。

「在奧地利,我們會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練習,以更好體悟什麼是『天人合一』,也會給他們講解一招一式中蘊含的道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言傳身教,這正是中國武術正統傳承方式,率先垂範,方能達己及人,傳承中國的禮和規矩意識。」孟濤說。

據孟濤介紹,中國武術海外傳播已有相當基礎。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擁有158個會員國家,武術被列為2026年達喀爾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太極拳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海外民眾對武術的認知度和認可度仍在不斷提升。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武術在世界上的普及與推廣還很不平衡,特別是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普及與推廣嚴重不足。

在孟濤看來,中國武術傳承至今,有兩方面的內容是全球社會迫切需要的,一是上文提到的「和合」理念,二是武醫融合、康養身心的功效。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武術在海外的傳播要更加突出表達其所蘊含的「和合」思想與康養身心的價值,讓受眾對武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體驗。

「近幾年我帶着學生在做八卦掌對老年人防跌倒,和頸腰痛干預的研究,如果能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臨床醫學,把強身健體、干預治療的效果讓更多人看到,這就是最好的傳播方式」。孟濤說。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加強中國武術自身建設和人才培養也非常重要。中國的競技武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一枝獨秀了,但是民間傳統武術的發展還稍顯滯後,尤其是近年來受互聯網的衝擊,真真假假、魚龍混雜,嚴重影響了民間傳統武術的形象,需要及時糾偏,以正視聽;人才培養則需要加大推動武術進校園的力度,這一點一些東南亞國家做得很不錯,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武術進入了不少學校的課程和教材。

「20年前我的一位師兄剛到新加坡時,當地武術比賽只要1天就能結束,現在比賽要開展足足兩個星期,群眾基礎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孟濤說。

「更長遠地看,用武術講好中國故事還需要做好在地傳播,培養更多海外本土的武術教學人才」,孟濤表示,「我們發現在國外教授跆拳道或者空手道的有很多都是當地人,但是反觀中國武術,絕大多數武館還是華人華僑在經營,這些都是今後需要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