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發力周邊外交政經 / 神州動態

中國持續發力周邊外交

發布日期:2024-02-16 子瞻

2023年年終,中國元首外交再度落子周邊。從12月12日抵達到13日離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越南之行歷時約29小時,其間密集展開多場活動,日程緊湊豐富,堪稱一次旋風之訪。

2024年開年,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攜多位重要內閣部長訪華,這是其就任馬爾代夫總統以來對外國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也是2024年中國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中馬雙邊關係迎來提質升級。

在外界看來,一來一往之間,展現出中國在新階段發力周邊外交的戰略規劃。其實,周邊一直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中國也始終將周邊置於外交全域首要位置。尤其在大國博弈與域外勢力攪局的不確定性中,周邊對於中國外交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與此同時,中國的周邊並不是風平浪靜,面臨南海問題、半島局勢、地緣衝突等一系列待解之題,可以說發力周邊外交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從2023年末到2024年初,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觀察家得以更清晰看到中國外交的周邊布局與解題思路。

不尋常的越南訪問

在2023年年底,中國元首外交以一次「如約而至」且「非同尋常」的訪問收官。習近平約29小時的越南訪問,實現了新時代以來中越兩黨總書記第三輪互訪,而訪中的諸多「不尋常」,也在兩國關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此訪期間,越方以前所未有的最高規格和史無前例的最高禮遇熱情接待。例如,習近平專機抵達、離開河內時,越南總理范明政、越南國會主席王庭惠打破慣例分別前往機場迎送,越共中央諸多高級官員全程陪同。在越期間,習近平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共同出席多場活動,連續長時間深入交流,並見證雙方簽署的一系列合作文件展示。

2023年是中越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15周年,此訪雙方達成的最重要政治成果就是將兩國關係提升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這一定位向外界釋放出中越兩個社會主義國家致力於團結友好、攜手發展的積極信號,也標誌着命運共同體建設在中南半島實現了全覆蓋。有評論稱,這是兩黨兩國高層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決策,是此訪的「高光時刻」。

中越關係實現提質升級備受矚目,但不可否認,兩國關係的發展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一直以來,南海問題都是外界觀察中越關係的關鍵視角甚至是「晴雨表」,個別域外國家也會不時會炒作兩國之間的海上分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在會談中並不諱言相關問題。比如,習近平明確指出,涉海問題上,要管控分歧。雙方要把海上問題帶來的挑戰轉化為雙方深化合作的機遇。對此,阮富仲也回應表示,海上分歧只是越中關係的一部分,相信雙方能夠本着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精神妥善處理。

此外,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之際,「越南製造」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製造」,也為兩國的互動增添了一絲微妙。有輿論認為,承接了部分中國產業轉移,加之外資的大量湧入,越南將被視為「新世界工廠」,也有人認為在更為複雜的國際局勢下,「越南製造」吃到了部分紅利。但從現實情況看,製造業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越南在承接中國供應鏈的「溢出」。

面對全球疫後經濟復蘇乏力,中越務實合作前景尤其受到關注。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越南第一大交易夥伴,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交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連續兩年突破2000億美元。對於當前的「越南製造」而言,如何加強與「中國製造」的聯動,是一個遠比成為「新世界工廠」更為重要、更加切實的問題。

從周邊外交的視野看,中國元首外交歲末再次落子周邊,有着面向東盟、輻射周邊的廣闊視野。越南作為中國近鄰,也是東盟的重要成員國,以中越關係的穩定性輻射影響中國與東盟關係意義重大。可以預見,中越新互動將在周邊產生相對正面的示範效應,進而在中國整體外交布局中產生積極效果。

開年首訪的背後考量

2024年開年,中國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同樣來自周邊國家。1月8日至12日,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攜多位重要內閣部長訪華,這也是其就任不到兩個月以來對外國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外界注意到,訪華首日,穆伊茲一行便抵達福建廈門。在廈門期間,穆伊茲考察了廈門自貿片區,從高處俯瞰繁忙的東渡港區、廈門國際郵輪碼頭和廈門海上世界等,瞭解廈門改革開放歷程和對外貿易情況。

此訪中,兩國元首宣布,將中馬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從10年前的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到如今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一詞之變」的背後是雙方政治互信、友好交往的不斷深化。有學者分析稱,此次中馬關係全新升級是兩國對傳統友誼和友好合作的高度認可,也符合中馬關係發展需要和兩國人民期待。在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框架下,未來兩國發展合作將有望開闢更廣闊空間。

馬爾代夫是率先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從中受益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從中馬友誼大橋開通到維拉納國際機場改擴建,從社會住房建設到「光明行」活動,中馬合作給馬爾代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此番中馬再次簽署多份合作文件,未來兩國「一帶一路」合作更有望結出新碩果。

中國與馬爾代夫關係的熱絡,也讓外界關注到其背後更複雜的因素。有媒體特別注意到一個細節:穆伊茲總統「打破了傳統」,成為「第一位在訪問印度之前訪問中國」的馬爾代夫總統。而就在穆伊茲啟程前夕,印度總理莫迪前往印度拉克沙群島,此處正是印度距馬爾代夫最近的地方。莫迪在拉克沙群島宣布,將啟動超過約10億人民幣的發展項目,為當地提供更好的醫療、更快的互聯網,以及更方便的飲用水,同時保護和弘揚當地文化。

外交的縱橫捭闔總是在微妙處見文章。一直以來,中國與印度的關係既源遠流長也複雜多變,「龍象之爭」與印度洋上的大國角力始終是外界樂於炒作的話題。如今,中馬關係的熱絡與印度領導人的行程產生鮮明對比,就在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上任之後,曾當面要求印度代表,撤走在馬爾代夫的印度軍隊。用穆伊茲的話說,這是當務之急,「當涉及到我們安全時,我會劃一條紅線」。

而對於穆伊茲選擇訪華,更有印度媒體炒作其「親華」。對此,穆伊茲明確表態:我們不反對任何國家,也不親近任何國家,我的政府將奉行「親馬爾代夫政策」。在複雜的周邊外交局勢下,不難看出,關鍵時刻馬爾代夫總統選擇訪華,成為中國開年接待的首位外國元首,讓外界更能理解中國在周邊外交上的考量。

不穩定因素持續存在

在大國博弈與百年變局的背景下,中國外交深耕周邊的努力並非一帆風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持續存在。就近期而言,最不穩定的因素當屬菲律賓在南海頻頻挑起事端。近段時間,菲律賓在南海屢屢生事,不斷在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海域侵權挑釁,並持續散布虛假資訊。與此同時,美國不僅對菲方挑釁行為慫恿支持配合,還顛倒是非,對中方橫加指責。

去年下半年以來,菲方已多次在南海挑起事端,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其中事態最為嚴峻的是在2023年12月10日,菲律賓1艘運補船、1艘公務船和2艘海警船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企圖向仁愛礁非法「坐灘」的軍艦運送建築物資。其間,菲方船隻不顧中國海警船警告,執意衝闖仁愛礁潟湖,並以危險方式衝撞現場的中國海警船,中國海警依據國內法和國際法對菲方船隻採取必要措施。

有媒體評論指出,菲律賓執意與中國走上衝突之路並非偶然,而是菲律賓政府有意採取的戰略之一,目的是讓人們聚焦馬尼拉所稱,中國強行用「野蠻手段」控制菲律賓宣稱擁有的水域,這也是菲律賓由「親中」回歸「親美」外交的策略轉變體現。

可以說,菲律賓在南海地區侵權挑釁的背後,最主要的域外支持勢力就是美國。針對在黃岩島鄰近海域和在仁愛礁鄰近海域發生的連續兩起事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10日發表聲明指責中國船隻針對菲律賓船隻的行為「危險且非法」,聲稱美國與菲律賓站在一起,強調《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在南海任何區域攻擊菲武裝力量、公共船隻或飛機的情形。

而且這不是美方第一次為菲方侵權挑釁行為站台。美方此前已多次在菲律賓挑釁行為遭中方現場處置後發表指責中方的聲明,還動輒以履行《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威脅中方。曾任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總統發言人的裡戈貝托·蒂格勞就明確發文表示,菲律賓當前的非理性舉動與美國鼓動有很大關係,美國試圖把中國塑造成「對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的威脅」。

亞太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帶,維護這一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不僅符合地區國家利益,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發展。在中國持續發力周邊外交的過程中,大國博弈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可忽視。如今,菲律賓在南海的表現是這一消極因素在時下的集中體現,無論是蓄意挑釁還是蓄謀炒作,無論是美國等域外國家慫恿挑唆還是煽風拱火,中國面對二者勾結起來不斷導致的事態升級,需要保持自身戰略定力,以清醒且長遠的眼光應對一個又一個的待解之題。

從2023年年終中國最高領導人訪問越南,到2024年開年迎來馬爾代夫總統訪華,在一來一往之間可以看出中國外交持續發力周邊。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周邊局勢,中國將如何深耕這一安身立命之地,外界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