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以迎戰「未富先負」政經 / 神州動態

中國何以迎戰「未富先負」

發布日期:2024-04-08 李荊棘

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中國人口數據顯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死亡人口1110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而死亡率則為7.87‰,自然增長率為-1.48‰,當年人口總數比上年末減少208萬。這是中國人口總數連續第二年下降。

人口負增長加劇

2022年,中國人口較2021年減少85萬人,這是近幾十年來的首次下降,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僅為1062萬人,而2022年則僅有956萬,較建國之初只有5億總人口之時尚少。

年齡結構方面,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6481萬人,佔全國人口的61.3%;60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佔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676萬人,佔15.4%。這一數據顯示,中國正逐步進入老齡社會,勞動力市場將承壓。

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為93267萬人,較上年增加119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47700萬人,減少1404萬人。城鎮化率為66.16%,較上年提高0.94個百分點。這一數據顯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持續,人口正從鄉村轉移到城市。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線城市聚焦了資源、人力、地利和政策傾斜等優勢,堪稱經濟發展引擎。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人口亦出現負增長,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人口2022年減少近28萬。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深圳出現建市以來首度出現人口負增長。

隨着人口趨勢的不斷變化,人口遷移亦在重塑全國人口的空間分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330多個地級行政區共有149個地市的人口減少,佔比達44.7%,部分農村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人口流出地區人口下降甚至無人化。

有觀點認為,人口與經濟活動向少數大城市集聚是全球性趨勢。未來中國人口與經濟活動將繼續向沿海三大城市群、沿江兩大城市群和部分沿線(交通幹線)城市群集聚。人口總量縮減不會改變這種集聚趨勢,反而會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加強這一趨勢。

中國人口負增長被認為較預期提前約10年。中國出生率從20世紀60年代平均的33.6‰降至20世紀90年代平均的17.6‰,2022年進一步降至6.8‰,低出生率主導了中國人口增速放緩過程。據聯合國估計,中國人口總數已在2023年上半年被印度超越。有預測認為,如缺乏有效的生育福利政策,中國出生人口將在幾年內年跌破700萬,到2050年跌破500萬,2100年僅不到100萬。

中國目前出生人口只有印度的一半,到本世紀中葉只有印度的1/3,到2100年可能不到印度的1/4。中國人口到2050年將減少到11.7億,到2100年,中國總人口佔世界比例將下降到4.8%,總人口很可能被美國等國家超越,而出生人口佔世界比例只有不到1%。

有觀點認為,按此趨勢,華夏民族幾千年積累的人口優勢,將在100年內喪失殆盡。所以,少子化或者說低生育率危機是中國人口面臨的最嚴重問題。

不婚不育保平安?

對於中國人口連續兩年負增長,北京觀察家認為,未來出生率可能還將延續較低水平。

相關數據顯示,未來15年內15-49歲的生理育齡婦女規模年均減少286萬人,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社會傳統文化影響,實際育齡在20-40歲,實際育齡婦女將年均減少191萬人。

結婚年齡延後亦推動人口負增長。2010-2020年,中國初婚平均年齡從24.9歲升至28.7歲。與此同時,年輕人生育意願下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調查顯示,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從2017年的1.76個下降到2021年的1.64個,其中「90後」「00後」分別僅為1.54個和1.48個,呈持續下降態勢。

房價的飆升、教育費用的增加以及就業競爭的激烈,使得年輕人感到生育的經濟負擔過重。女性在職場的競爭和職業發展的考慮亦導致女性推遲生育趨勢。而生育成本的上升亦使得一些家庭望而生畏。

「不婚不育保平安」成為目前中國不少年輕人奉行的生活口號。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高達2.4億,9200萬成年人處於獨居狀態。與此同時,結婚率與人口增長率持續走低。《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2版》披露,2021年結婚登記人數下降到763.6萬對,預示了極低生育率。

人口負增長危害幾何?

人口負增長、老齡化加劇將對中國經濟帶來多重衝擊。

一、抑制消費能力

人口是形成消費需求的基礎。人口持續增長,可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大市場,為勞動分工演進創造條件,從而提高生產力。相反,人口數量大幅持續下降不僅會限制消費需求的擴大,亦更容易使投資者信心不足,對經濟發展產生悲觀預期,進而減少投資。

人口負增長疊加老齡化,會導致勞動收入越低,加上養老保險不充分,保障水準不高,因此老年人消費能力不足,消費意願不強,消費傾向趨低。少子化和老齡化將對住宅建設等投資產生最為直接的衝擊,進而波及市政公共設施、必需消費品的生產投資等其他領域,抑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影響經濟增長。

二、減少勞動力

人口負增長將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不利於資本積累。在總人口開始負增長之後,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負增長趨勢將會進一步加速,這將從根本上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導致中國生產性人口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據統計,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2011年前後達到峰值,之後持續減少,到2022年末已經降至8.76億人。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供給減少,將引發企業用工成本攀升,制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提高。

總人口負增長加快了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趨勢,人口紅利消失意味着,中國靠資本勞動力投入驅動的經濟增長已走到盡頭。

三、加重社會負擔

在人口負增長背景下,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全社會養老負擔日益加重,不僅危及社會保障體系可持續性,還將對儲蓄和投資產生擠出效應,不利於增加儲蓄,積累資本,甚至可能使經濟增長陷入長期停滯狀態。

根據《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3》的預測,2032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將超過20%,2046年將超過30%。2050年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需要撫養54個老人,到2100年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需要撫養162個老人。撫養比的上升,特別是老年撫養比的上升,會給養老金和醫療支出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而這又必然會導致更高的稅收或更高的退休年齡。

數據顯示,當前已有不少省份的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入不敷出。東北三省由於生育率長期過低、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金虧空嚴重。如中國不能扭轉生育率持續下降趨勢,東北的今天或將是中國的明天。中國在未來20年內將成為老齡化和養老負擔最高的國家之一,這將嚴重拖累國家財政和經濟活力。

四、削弱創新能力

人力資源減少將對創新能力產生直接負面影響。在人口負增長階段,年輕人數量相對減少,老年人數量相對增加,將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活力和能力減弱。

人口負增長且不斷老齡化的社會,將妨礙技術創新和擴散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減慢技術進步的速度,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以及新產業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最終給經濟增速帶來挑戰。

此外,人口多市場大,可投入的研發人員也就更多。人口越多,不僅總的創新力越強,而且人均的創新力也會越強,將形成規模效應。人口規模與創新力呈正相關關係,少子化削弱人口規模,而創新力的受損,將產生連鎖反應,導致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受損。

如何應對「未富先負」?

中國的「未富先負」現象對社會經濟將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消費市場以及養老保障體系等方面。當前中國人口變動的主要風險,已從人口數量過大和增長過快,轉向持續負增長、極低生育率與快速老齡化。中國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情況複雜值得高度警惕。

中國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人口素質提升等趨勢性特徵。面對人口總量和結構的重大變化,建議系統設計公共政策,促進公私領域性別平等的同步發展,緩解女性的工作和家庭衝突。此外,加大生育支持的政策力度,切實減輕生育成本,讓普通家庭生得起,養得起。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金和醫療資源等社會福利將面臨更大壓力。政府應該制定長遠規劃,確保社會福利體系可持續發展,以應對老年人口增加。

伴隨人口負增長時代到來,還會有更多地市人口出現負增長。因此城市在規劃房地產投資、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須有充分前瞻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在人口進入負增長通道後,依靠未來需求增長消除供給過剩的機會變少,這要求我們在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上要更加謹慎、更加精準。簡言之,要把人口作為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做好人口發展規劃,並把人口發展規劃落實到各項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決策之中。

人口質量與創新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對此需要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技術創新、要素效率提升來實現,而非依靠要素投入增加來實現,這意味着要從過去的「汗水經濟」轉向「智慧經濟」,人口發展策略也必須從利用「人口紅利」向開發「人才紅利」轉變。

「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口拐點已經到來,必須搶抓「十四五」這個戰略窗口期和政策儲備期,積極出招,多箭齊發,方能擺脫危勢,贏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