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掃墓踏青熱浪湧動政經 / 神州動態

清明時節掃墓踏青熱浪湧動

發布日期:2024-04-30 顧顏真

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北京時間2024年4月4日15點02分03秒,人們將迎來清明節氣。人文專家多將清明節與除夕、七月半、重陽節並稱為四大祭祖大節。

清明節悲壯的傳說

其實,清明節起因在寒食節,寒食節是古人為了紀念春秋三傑之一的介之推,當時晉文公重耳逃亡異地,重饑寒交迫,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重耳登上國君之位後,介之推隱匿晉國綿山,拒絕出仕為官,無奈之下,重耳接受了他人的建議,想通過放火燒山的方式逼介之推他出來,但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卻被大火燒死在一株大柳樹旁。

這讓重耳感到十分難過,並決定將介之推的死期定為寒食節,並曉諭全國在這天禁火、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據傳第二年,介之推臨死時抱着的柳樹竟然綠芽復生,綠樹復活了。重耳將這株柳樹賜名為清明柳,這也是清明節名字的來源之一。

古人對於清明節,一是辭舊迎新,二是萬物復蘇。百姓認為先祖的靈魂亦會在這個特殊的季節蘇醒過來,重新回到世間與後人溝通,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都會帶着祭品去到先人的墳塋前灑掃墳墓,並在其上插上新折的柳條,以求能夠借助柳樹的神力與先人進行溝通。這也是清明節人們多喜踏青、折柳、掃墓的原因吧。

歷經數千年,寒食節在人們心目中漸行漸遠,而清明節成了中國的重要節日之一。在古人的清明節活動清單中,踏青絕對是裡面的重頭戲,清明節踏青,古時稱探春、尋春。這是一項少見的男女共同參加的活動,在這天即使是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也要在家人的攙扶下到院子裡走一走,為的就是接觸春天的氣息,並讓它們帶走身上的晦氣。

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清明時節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這也說明當時清明已經成為了一個舉國歡慶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的出遊,更多是為了讓自己和春天形成更多的交互,從而為自己的未來增添更多的活力。

古人清明詩詞豐富多彩

古人對清明情有獨鍾,唐宋詩詞多有對清明節的精當描述。其中以唐人杜牧的《清明》居於榜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表達出詩人在「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特定場景中所產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與思想情緒。詩旨在表現生者「行人」對已故之親友們的沉痛傷悼之懷與深切懷念之情。

劉長卿的《清明後登城眺望》亦屬上乘之作: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此詩意境優雅:美麗的景色清明前後是最精彩的,尤其是白雲環繞着群山,大江流天地之間,刻畫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仙境一般的世界。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寓意深刻: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此詩描寫了掃墓情形,詩人的思鄉之情,掃墓的淒涼悲慘情景,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宋人李元膺【洞仙歌】中的幾句更發人深省: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艷疏香最嬌軟。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這首詞提醒人們,珍惜小艷疏香,莫貪圖百紫千紅。珍惜大好春光,盡情享受生活。

今年清明節非同一般 百年不遇

清明節的到來標誌着溫暖的春光重回大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2024年清明節不一般:第一是典型的「早清明」,第二2024龍年是無立春之年,第三2024龍年也是閏年,這三者相結合可謂百年不遇。

古人雲:「清明三月節。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說的就是清明屬於農曆三月份的節氣,而今年清明節是在農曆二月二十六,很明顯是「早清明」。今年清明節來得早主要是因為今年立春來得早,立春的時間在春節前面,因此2024年就沒有立春了,年過完後沒多長時間就要到清明了。而之所以今年立春的時間早,主要是因為2023兔年是閏二月,即有兩個農曆二月份,這就會導致往後的節氣提前。

清明節習俗非常多,主要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最核心的習俗就是掃墓祭祖(上墳)。上墳不僅是為了緬懷祖先,而且也是加強家族成員之間的聯繫;同時上墳也是一種追孝的方式,上墳可以教育後人不忘本。

但上墳的講究很多,民間有三不上墳之說。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女婿莫上墳,上墳辱先人。」這句話源自古老的家族觀念和傳統習俗,反映出古代社會對家族血脈和親屬關係的嚴格定義。

第二是病人不上墳。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病人的身體處於虛弱狀態,陽氣不足,抵抗力較弱。而上墳之地往往被視為陰氣較重,邪氣較易侵擾的場所。

第三是孕婦不能上墳。在古代社會,孕婦作為新生命的攜帶者,被視為家族血脈的延續者,她們的身體狀況格外受到重視。而上墳的地方被認為是與陰間相通的場所,充滿了神秘和不可知的氣息。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孕婦不應該接觸這些「陰氣」重的地方,以免對胎兒和自己造成不良影響。

掃墓大軍、文旅消費雙雙湧來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大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同時,清明時分,正值桃紅柳綠,百花爭艷之時,天氣溫潤,一掃冬日陰霾,萬物復蘇,是一年最好的季節。自然風光與人文風俗融為一體,亦是「天、地、人」的和諧合一。

故每逢清明此時,國人放假,舉家出行,高速免費,高鐵加開,親人掃墓,孩童踏青,神州南北一片歡騰。最忙碌的,當屬交通部門和文旅部門了。

每年清明節前後,上海「掃墓大軍」湧入蘇州,已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據統計,去年清明前後,外地來蘇州祭掃人數超過五百萬,其中以上海人為主。清明節期間,僅太湖度假區範圍內幾家大型酒店的入住率已滿負荷。

文旅消費隨着「掃墓大軍」湧入太湖周邊,人滿為患不是虛說。交通擁堵,飯店漲價,餐飲宰客,投訴時時有之。安全隱患大增,人群擁擠極易發生踩踏事故,火災一旦發生,後果不堪想像。

因此,江蘇省早早發布南京、無錫、常州、蘇州等地踏青掃墓出行攻略,提醒車友們注意繞開蘇州、無錫等地與上海連接的高速公路,避開出行小高峰。墓地周邊,公園廟宇,烈士陵園周邊車輛阻塞,各地出招限行、單行、繞行,臨時加建停車場,盡量保證出行者的基本要求。

面對清明掃墓出行潮,前往蘇、錫、常祭掃的人群數以百萬計,滬寧高鐵出現了「一票難求」。為此,鐵路部門加開列車已成慣例。

南方富庶之地掃墓大軍數以百萬計

有報告稱:北方人喜踏青,南方人重祭掃,其中廣東、福建、江浙諸省的清明掃墓熱度名列全國前列。何也?因為這些地區均屬全國繁榮富庶之地。珠三角,長三角,閩三角地區有勤勞樸實的百姓,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用吃苦耐勞的毅力,得益於四十五年前的改革開放,他們走出家門,走出國門,勇闖天下,勇闖世界。他們有錢了,富裕了,此時,倍加思念逝去的親人,那一代人,甚至更上上一輩人,生於戰亂,死於貧窮。加之經政治經濟反復折騰,民不聊生,缺吃少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廣東人往香港跑,福建人往南洋跑。那個時代家家如此,吃不飽肚子,穿不上褲子,哪裡有心思掃墓,哪裡有心思踏青呢。時過境遷,看看現在的廣東、福建,與老一輩相比,不啻天壤。自己吃穿不愁了,家裡蓋起新樓了。有能力了,為先祖蓋起了寬闊的祠堂,為先人修造了豪華的墓地。業內人士認為,這幾年,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大提升,一些老觀念、老習俗也要相應改觀。

各地深化殯葬移風易俗的改革均在緩慢地推行。結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運用典型帶動、政策獎補、鄉規民約等手段,引導群眾厚養禮葬,提倡火葬、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

民政部門積極宣導市民選擇鮮花祭掃、網絡祭奠、踏青遙祭等文明低碳的現代方式祭掃,開展骨灰撒海、樹葬、草坪葬、花葬等生態安葬活動,樹立移風易俗、生態節地、文明節儉的殯葬新風尚。警方還提醒市民文明祭掃,勿帶火種上山,嚴禁燃放鞭炮。

清明時節年年有,掃墓大軍紛至沓來。比之解放前,比之五六十年代,比之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之後,百姓的日子過得如何?清明掃墓就是一面鏡子。

又是一年清明時。驚蟄過後,大地回暖,萬物復蘇 。一年春好處,多從清明始。三天的小長假,給忙碌的勞動者以喘息的機會,逐步富裕起來的人們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看看春景,吸吸暖風,踏踏春草,去去晦氣,一舉多得也。尤其是富庶之地廣東、福建、江浙地區,數以百萬計的掃墓大軍滾滾而來,成為春運後的另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