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黨:「海、陸、空」傳承中華文化人物 / 華裔精英

黃樹黨:「海、陸、空」傳承中華文化

發布日期:2024-02-16 陳悅

過八旬的黃樹黨,致力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傳承、推廣已逾半世紀。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形容他,參加的文化活動「橫跨海、陸、空領域,堪稱全馬第一人」。

四十年如一日傳承龍舟文化

黃樹黨祖籍廣東大埔,在馬來西亞歷史名城馬六甲出生、成長。在經商有成後,他自上世紀70年代就投入社會工作,擔任當地國民團結班的工作,協助推動馬來西亞各民族團結親善的工作。此後,他曾八度出任馬六甲市議員,曾任馬六甲國民聯誼社首任社長,還曾擔任馬六甲客家公會、馬六甲青年聯誼會等社團組織的領導職務。

黃樹黨說,自己的社會工作經歷是從馬來西亞各民族團結親善領域起步的,這也令他很重視華人文化的傳承、推廣及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半世紀以來,黃樹黨橫跨「海、陸、空」的文化工作經歷為馬來西亞各界讚譽有加,2023年,為了表彰黃樹黨在文化工作上的貢獻,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專門授予其「文化貢獻獎」。

「海」,是黃樹黨四十年如一日投身龍舟運動在馬來西亞的傳承、推廣。華人早年移居馬來西亞,也把端午文化和賽龍舟帶到了馬來西亞。作為華人在馬來西亞最早定居的地區之一,馬六甲慶端午、賽龍舟的傳統源遠流長。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龍舟僅限於華人參與。黃樹黨認為,龍舟文化應該向馬來西亞其他民族推廣,讓友族感受到龍舟文化的魅力,為龍舟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發展奠定更堅實基礎。為此,他於1983年創辦馬六甲龍舟促進會,並執掌該會40年,直到去年才因年事已高卸去該職。

黃樹黨說,馬六甲是著名的濱海城市,這裡各族民眾都有劃舟賽艇的傳統,為龍舟運動的推廣奠定基礎。他在創辦龍舟促進會的同時,創辦了端午龍舟賽並持續舉辦至今。他說,通過舉辦端午龍舟比賽,一方面可以吸引當地各族裔民眾參加,讓他們充分體現龍舟運動「同舟共濟」的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在比賽同時,展示包粽子、拋粽子等聯動活動,也讓各族民眾瞭解到龍舟運動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靈魂。

黃樹黨回憶說,首屆端午龍舟賽在六月舉辦,只有兩個月的籌備時間,準備工作可以說是相當緊促。但幸而活動得到馬來西亞華人社團、華文媒體的大力支持,首場比賽就吸引了逾5000名觀眾來觀賽,盛況空前。「當時比賽場地附近的馬路上,塞車塞了五公里長。」隨着龍舟賽名氣日增,黃樹黨又將其拓展到國際賽事,每年吸引十餘個國家選手組隊參賽。

不僅如此,龍舟促進會的活動和端午龍舟賽的舉辦,吸引越來越多馬來西亞各族民眾參與其中。黃樹黨說,如今,每年的龍舟賽上,很多龍舟上馬來裔、印度裔選手數量甚至多過華人選手。「龍舟文化和龍舟運動在馬六甲是真正走出了『華人圈了』。」

近年來,隨着馬六甲積極發展旅遊業,端午龍舟賽吸引中國和世界各國遊客,其作用愈加受到馬來西亞官方重視。在2023年的龍舟賽上,馬六甲州負責旅遊文化事務行政議員就表示,希望此次活動成為即將到來的2024馬六甲旅遊年的「重要招牌」,讓各國遊客充分體驗到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魅力。

2023年,黃樹黨將龍舟促進會會長職務交卸。但他說,自己不會放棄對龍舟運動的關注,會繼續關注龍舟運動走進校園,培養年輕接班人。他還期待龍舟文化能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並在未來如此前的「送王船」那樣,和中國聯合「申遺」。「如果能夠實現,相信這對龍舟運動、龍舟文化在馬來西亞的推廣和傳承,將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在馬來西亞首創年景布置活動

除了深耕「海」上的龍舟文化,黃樹黨在「陸」「空」文化領域創下多個馬來西亞的第一。

在「陸」上,馬來西亞農曆新年年景布置就是黃樹黨的創舉。

黃樹黨回憶說,大約40年前,馬六甲乃至整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基本就是圍爐、放鞭炮以及祭拜祖先等私人活動,相對比較「冷清」。當時他組建國民聯誼社,以保存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為己任,「心中像一團火一樣充滿熱情」,於是希望籌畫更多新年活動,為馬來西亞華人的農曆新年文化增添色彩。

黃樹黨先是想到自己在電影中看到的燈會、廟會活動,於1987年率先在馬六甲荷蘭街籌辦「中秋賞燈會」。他回憶說,活動當晚,整條街人山人海,多個華人社團攜手支持,許多書法家,水墨畫家也到場呈現傳統文化的棋琴書畫表演,堪稱文化盛宴,時任貿工部副部長郭偉傑也專程到來主持頒獎儀式。

「中秋賞燈會」讓黃樹黨大受激勵,開始籌設年景布置盛會。在他設想中,年景布置首要在於陳設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景觀,比如花燈、春聯等,讓參與者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但僅有陳設布置是不行,要動靜結合。」黃樹黨說,他堅持在年景布置中引入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揮春(寫春聯)比賽、傳燈活動(提燈遊街)、各種歌舞演出等。

在最初籌辦過程中,因為年景布置設置在道路上,當地行政部門頗具疑慮,並不支持該活動,還派人和黃樹黨磋商,建議他取消活動。但是黃樹黨堅持下來,終於在1989年新春順利舉辦首次年景布置盛會,結果大獲成功,「活動當天前來觀看的民眾可謂比肩接踵,將場地擠得滿滿當當,而且各個活動項目都獲得民眾積極參與」。黃樹黨回憶,這一充滿新意的活動,不但在馬六甲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也帶動了馬六甲州的旅遊業,令馬六甲官方刮目相看,從此給予活動大力支持。

首次年景布置盛會的成功,讓這一活動迅速在馬來西亞各地的華人新村、社區傳播開來。時至今日,這已成為馬來西亞眾多華人新村和社區的保留節目。筆者在2023年曾參加馬六甲州馬接翁武新村的年景布置活動。新村負責人告訴筆者,近年來,隨着年輕人前往都市謀生,新村人口漸漸老年化,年景布置活動除了繼續承擔弘揚華人傳統文化的功能,也成為吸引年輕人返鄉過年,乃至留在新村發展文創事業的重要平臺。黃樹黨當年參與播下的「種子」,如今可謂生根發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功用。

推廣風箏活動促進多民族文化融合

不管是推動「海」上的龍舟、「陸」上的年景布置,黃樹黨都很注重在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推動馬來西亞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這一點,在「空」中的風箏文化推廣上尤為突出。

黃樹黨回憶說,20多年前,馬來西亞各地的馬來裔民眾,十分熱衷於風箏運動,馬六甲同樣也掀起了風箏熱。馬六甲的風箏製作大師陳江水等人,便建議黃樹黨領頭在馬六甲組織風箏協會,促進該地的風箏運動。

這一建議勾起了黃樹黨小時候放風箏的美好回憶。他說,風箏運動不但是馬來裔民眾喜歡的運動,在華人中也很有群眾基礎,能成立這樣的協會,有助於馬來西亞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便義無反顧的承擔下這個責任。

馬六甲「風箏之友」會由是應運而生,至今已有23年歷史,也是馬來西亞各州風箏團體中,唯一由華人領導的風箏團體。

「風箏之友」會成立至今,已舉辦上百次交流活動,不但促進當地各民族民眾參與,也注重國際交流,「尤其與中國、新加坡的相關團體建立了非常好的關係。」

黃樹黨至今還記得,「風箏之友」會於2014年在馬來西亞首度舉辦夜光風箏交流會,多彩多姿的風箏在夜空中飛翔,如繁星,似繁花,絢麗的場景讓馬來西亞的風箏迷至今難忘。馬來西亞《中國報》曾如此評價黃樹黨,他舉辦的風箏活動,將風箏文化在馬來西亞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中國報》還曾在一篇評論中稱讚黃樹黨是「文化活動的能手」,不但成為多項文化活動的開山鼻祖,也能持續將自己創辦的文化活動發揚光大,乃至走向國際。黃樹黨也笑稱,可能自己「天生就是搞活動的料」,他認為,主要是自己的熱情能夠感染同事,帶動大家一起投身到活動中。

回顧投身社會工作的歷程,黃樹黨以「充實」二字來形容。如今,雖然年事已高,卸下了許多事務性工作,黃樹黨依然熱心於鄉團、社團的工作。他說,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一些工作,算是「白來一趟」。「在這個年齡往回看,我總算可以說自己交上了合格的成績單,沒有白來。」

馬來西亞華人黃樹黨幾十年如一日傳承中華文化,將龍舟、春節年景、風箏等文化活動在馬來西亞發揚光大,並與當地文化融合,推動馬來西亞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如今,他已成為當地各民族團結親善的代表人物。2023年,為了表彰黃樹黨在文化工作上的貢獻,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專門授予其「文化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