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上)人物 / 華裔精英

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上)

發布日期:2024-02-16 莫利亞 香港鏡報月刊紐約分社社長

──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上)

前,筆者曾介紹王心仁先生在僑居紐約以後捕捉商機,艱苦創業,審時度勢,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經歷,以及他身居海外,情繫桑梓的赤子之心,在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驚動世界之時,他緊隨其後,回國探親,在夜幕掩護下秘密探望祖母和坐在出租車裡走馬看花重遊故地的經過;還有他刻苦學習書法,以啃硬骨頭的精神,千百遍臨摹王氏先輩創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並廣贈送、弘揚中華文化的事跡。

王心仁告別餐飲業之後,又以敏銳的目光,不動聲色地投身當時一派欣欣向榮的房地產業,他又一次悄然取得了成功。幾乎與此同時,筆者一位熟人也看準了「幾十年來紐約房價只漲不跌」的商機,廣攬精於此道的中外人士,在曼哈頓中城租下辦公室,隆重開張,還延攬經驗豐富的編輯,出版了印刷精美到收藏級別的產品目錄,廣為宣傳,但不知道什麽原因,沒有生存下來。難道經營之神特別眷顧寧波幫?還是寧波商人確有經營秘訣?筆者不諳此道,不敢妄議。

除了經商,王心仁作為紐約僑團的領軍人物之一,對僑界貢獻良多,擇要介紹於下。

世界各地凡是有華人聚居的城市,都有許許多多同鄉會組織,也有稱聯誼會、宗親會或公所等其它名稱的,名稱不同,性能大致相同。這些帶着濃濃鄉土色彩團體的形成有其歷史必然。早年由各種原因隻身離鄉背井漂泊海外的華人,大多數是文盲,與國內親人聯絡也得靠人代筆書信,語言不通難於與當地主流社會溝通,只得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維生,有的居無定所,要有個收信轉信的地點。於是鄉音成了異國他鄉團結同胞,抱團取暖,共謀立足,生存發展,爭取合法權益,幫助同胞群策群力解決困難的同鄉會便應運而生。下面這個不久前發生在紐約的真實故事,或可一窺同鄉會作用的全豹。

2023年5月的一天,美東三江慈善公所收到中國浙江溫州瑞安寄來的一面錦旗,上面寫着「情繫桑梓同鄉尋親五十載終圓夢 遠渡重洋公所關懷半世紀顯大愛」,落款是:溫州瑞安陶山盧姓晚輩,時間是二○二三年五月十六日;與錦旗同時寄來的還有1500美元匯款。

三江慈善公所主席包榮剛召集公所的元老和相關會員到會所,一起向媒體追溯這遠道而來的錦旗和匯款的來龍去脈。

匯款與寄錦旗的經手人叫盧立志,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盧立志的曾祖父叫盧銀生,1900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瑞安,那個年代中國有讀書識字的機會的人少之又少,特別是廣袤農村百姓多為文盲,盧銀生也不例外。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氣候溫潤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商業比較發達,盧銀生成年以後開始學做生意,販賣浙江特產茶葉,他經常往返老家和台灣之間販運土特產謀生,尤以以茶葉生意為主。台灣氣候條件雖然非常適宜茶樹生長,但製茶歷史悠久的浙江生產的茶葉質量明顯高出許多,頗受台灣商家和同胞青睞。1949年當他再次要返回浙江進貨時,大陸已經解放,政權更迭,只能流落香港,後來為尋找生機,又似斷了線風箏漂泊到美國紐約,從此與家鄉的妻子林氏和年幼的兒子盧星光及繈褓中的女兒天各一方。妻子林氏含辛茹苦撫養兒女成人、成家,她日夜盼望郎君歸來,想把一個子孫齊全完整的家交給他,半個世紀的熬煎,卻得到夫君客死他鄉的噩耗,1997年林氏在彌留之際,要求家人「給我一碗糖水,我這一生太苦了」,喝完糖水,她永遠閉上了雙眼。

回頭再說盧銀生,他赤手空拳抵達人稱賺美金容易的紐約,新來乍到,舉目無親,幾十年煉就的唯一立身之本——做生意,也因為囊中羞澀和沒有門路,無法施展拳腳。來到號稱世界上最大的中國城一試運氣,希望能找個工作糊口生存,但這裡的「國語」卻是粵語,對他來說,粵語和英語沒有什麼不同,既聽不懂也不會說,用溫州話交流,真如雞同鴨講,還被譏為是不會說「唐話」的「唐人」,找工作處處碰壁的盧銀生感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講到這裡筆者插兩個真實故事:其一,筆者初到紐約,落腳處的廚房裡常有一種小動物出沒,三五成群,不分晝夜,不知何物,問一位女同事,方知這是蟑螂。美國超市的龍蝦、螃蟹、水果個頭比其他地方大出不少。唯獨這蟑螂卻只有亞洲蟑螂的四分之一都不到,顏色也不那麼霸道,但同樣惡心。問消滅之法,她說中國城有家商店賣殺蟑螂的藥。休息天,搭地鐵直奔華埠,在現在黃大仙廟附近找到了這家店,只見臨街櫥窗里醒目地畫着一隻碩大的亞洲蟑螂,打了個鮮紅的叉叉,旁邊畫着一片藥片,喜出望外,可是一看商品名稱,是由字中間一豎不到底,另一個甲字中間一豎不觸頂,傻了,這兩個字怎麼唸?居然找到了不能白跑,進店內指着那醒目的廣告,用普通話說要買殺蟑螂的藥,不料那原本站着笑臉相迎的老闆突然臉一沉,頭一歪,一屁股坐在一個木桶上,嘴裡嘟囔一句「唐人不識講唐話」,不理我了。我不知所措站在那裡,一位說廣東話的婦女進店,老闆站起來笑臉相迎,做他的生意去了,把我尷尬地晾在一邊。遭此冷遇,知道是買不成了,心裡很不是滋味。第二天上班,那位女士關心是否買到,我如實以告,她哈哈大笑,說那兩個字念作「嘎扎」,就是蟑螂,英文名更好聽叫「喀克露琪」。我們的對話引來另一位男同事哈哈大笑,原來他前幾天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各地移民美國的人日漸增多,普通話才漸漸流行起來;其二,筆者在法拉盛街頭看到一位美國人在推銷他錄製的CD,他用英語、普通話、廣東話錄製語言教材,頗具語言天賦的他,英語、普通話、粵語都說得字正腔圓,圍觀者反應熱烈。據說他從小在唐人街與華人孩子一起長大,上學,從小學到高中又一直與華裔學生在同一個教室,校外,又與華人孩子一起玩耍打鬧,所以這位美國孩子,講得一口地道的廣東話。改革開放以後,他聽說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很好找找,賺錢容易。一個高中沒有畢業的美國黑人青年在中國找到教英語的工作,成了收入不菲的外教。憑着他對中國文化的愛好,以及能熟練講「中國話」,毅然踏上去中國的路,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地轉了一圈,又很快回到了紐約,有人問他為什麼回來了,他失望地說,現在中國人不講中國話了。原來他一直以為粵語是惟一的中國話,這次中國之行把他弄得暈頭轉向,決心向中國留學生求教。語言天賦極佳的他,不但很快掌握了普通話發音和語句結構,還學到了一些方言。偶然冒出一句,讓人一下反應不過來。

如此這般,盧銀生在紐約找不到工就不足為奇了。後來經那位老鄉指點,盧銀生來到「三江公所」。

三江公所成於1929年,由江蘇(含上海)、浙江和江西三地在紐約的僑民聯合組成的團體,1942年更名為三江慈善公所。

公所的領導和會員熱情歡迎盧銀生的到來,接納他為正式會員,並逐步幫助他脫離困境,介紹工作,找住處,辦理在美國合法居住的各種手續,直至1956年入籍美國。盧銀生也把公所當成自己的家,據熟悉他的人回憶,盧銀生頭腦靈活,積極參加公所的活動,按時繳納會費,也肯出錢出力。或許是獨自一人漂泊異鄉,無法與故鄉的妻子和一雙子女團聚,常在賭桌上排遣自己的苦悶,尋求刺激與解脫。雖有小賭怡情之說,但現實更應驗十賭九輸的鐵律。盧銀生常常輸得身無分文。1973年因病逝世。

盧銀生病危時曾留言遺體聽由醫院處置,公所認為不妥,因他孤身一人在紐約,決定由公所負責善後:舉行告別儀式,守靈七天,置辦棺木墓地墓碑,最後入土為安。此後,遠在瑞安老家盧銀生的兒子盧星光收到公所由馮育民執筆的一封信,寫道:

「你父親銀生君,不幸於10月16日晚6時仙逝在紐約皇家醫院裡,定於10月22日中午出殯,但你父親在世時毫無積蓄,臨終囑託由皇家(醫院)安排後事,但我們同鄉不答應。最後由各同鄉出錢安排後事,現將清單寄上……各同鄉出錢1275元,用去1000元,還有275元。我現買作支票寄至香港中國民生銀行交給你收。望收到款後轉交給你媽媽支用。切記。附上你父親的靈堂照片」

互照應,守望相助,共同努力,終於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唐人街。而今科技發展上了快車道,這裡的華裔居民也不斷開枝散葉,大部分已站穩腳跟,有識之士開始考慮華埠如何繼續發展?華裔下一代如何發展?大家共同想到必須重視教育,加速人才培養,讓下一代有各領域發展的機會,讓他們融入主流社會,但同時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問題是在美國上大學,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成本很高,不是一般收入的家庭負擔得起的。當然可以申請貸款,這對學生本人和家庭何嘗不是長期的精神負擔!最近總統有意要免除學子們尚未償還的貸款,但不知道能不能過國會這一關?即使過了,以後怎麼辦?再等下一次豁免?那就像買彩票賭中獎一樣不知等到猴年馬月。支持並鼓勵下一代得到完整的教育,是每個移民家庭夢寐以求的大事,鑒於上大學成本高昂,要從經濟上解除華裔家庭及莘莘學子的後顧之憂。於是各僑團紛紛成立教育基金會。

此後由於時代和疫情原因事情被擱置了。疫情過後,心存感恩的盧家人開始尋找盧銀生的墓。在社會人士孟小姐、三江公所元老傅先清和夫人的努力下,幾經周折,終於在新澤西的華盛頓墓園找到了盧銀生的墓,並於 2023年5月15日按事先約定,與身在中國浙江瑞安的盧立志連線開通視頻,由盧銀生的長孫盧品水率盧銀生的孫輩、曾孫輩、玄孫輩共一百餘人開始宣讀祭文,在莊嚴肅穆的哀樂聲中完成了隔洋祭拜先祖儀式。雖然這個祭奠儀式遲到了整整五十年,終於完成了盧氏後人的一大心願。禮成之後,盧家後人為表達對三江公所及旅居海外鄉親們的謝意,寄出了錦旗並1500美元捐款。三江公所現任主席包榮剛召集公所元老、理事和相關人員一起向媒體介紹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宣布將捐款撥入公所的教育基金會。

王心仁先後兩度當選為三江慈善公所主席。此前,他覺察到電腦的普及、數字科技的發展把社會推入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技能正在快速更新,如果我們的下一代不及時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必將跟不上時代發展,所謂融入主流也成一句空話。於是1995年他第一次當選主席後,即與所見略同的李菁菁、胡運熹三人執掌教育基金會。這個倡議很快提上議事日程並獲得通過,基金會的設立受到會員的一致擁護。經費從哪裡來?大家有錢出錢,捐!公所的主席、理事長、理事、元老積極推動,當應行久先生捐出第一筆可觀款項讓大家信心大增,在此後二十五年中共籌集到四十多萬美元。給三江子弟發放獎學金、報告基金財務已成為每年春節三江公所千人團拜活動的一項重要議程。應行久仙世後,其子應立人接棒,他專程從佛羅里達州飛到紐約出席團拜時宣布,公所當年募得多少教學基金,他就給基金捐出同樣數目的款項,應氏父子先後給基金捐了十七萬美元,會員王小毛生活勤儉簡樸,為人低調,彌留之際宣布給教學基金捐一萬美元。重視培養好下一代已在三江公所會員中蔚然成風。由於會員捐款踴躍和管理小組理財得當,以及每年有新的捐款收入,無疑是三江子弟之福。

前幾届享受獎學金的三江子弟茁壯成長,早已融入社會,他(她)們有的是金融界的高管,有的是科研骨幹,也有醫生、律師、教師、建築師,在不同領域施展拳腳;也有選擇從政,當選為新澤西州的市議員。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

三江慈善公所不僅對會員謀福利,在祖籍國和所在國發生自然災害時也無私馳援。

公所成立的頭三十年一直沒有自己的固定會所,隨着會員增加,會務也日漸擴展,租賃的地方已不夠施展拳腳,另覓寬敞的地點,租金是不小的開支,甚至是不能承受的預算。會員們自己捐款遠遠不夠,六位有車的會員自願組織起來,到外州去募款,爭取外州兄弟僑團的支持。在籌得夠付首期款後,買下了一棟三層樓的房產,二樓作為公所辦公和活動場所,三樓和一樓商舖出租,用租金收人支付房貸和日常開支,以樓養樓,各行其是,相安無事。

一天,突然大批警察搜查三樓,原來三樓租客違反租約的約束,涉違法商業行為。對此,公所領導雖一無所知,但不能不警覺,因為後續必然追究房主給違法活動提供場所的責任,要撇清與租客違法活動無關,是一樁破費口舌的事,至少,一筆律師費不能倖免了。可是,事件發展超出了預料,第二天,搜查人員除了警察,還有穿FBI制服的人,也就是說,聯邦調查局也加入了搜查工作,放話要查封並沒收整個樓業。為什麼事件突然升級?原來三樓租客在詢問時謊稱自己是三江公所負責人。這還了得!樓業的主人直接從事違法活動,是涉黑頭目,一頂黑社會的大帽子向三江慈善公所壓來,後果不堪設想。公所緊急成立保樓小組,推舉王心仁為組長。生活中被人冤枉易如反掌,但要證明被冤枉,就不那麼容易了。王心仁他們一方面找齊資料,證明三江公所負責人另有其人。

另一方面聘請多位知名律師出庭辯護。經過艱苦努力,三江慈善公所終於贏得了這場無妄官司,保住了樓業。吃一塹長一智,從此要求新的租客必須遵守政府法律,否則一切後果自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