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中)人物 / 華裔精英

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中)

發布日期:2024-04-08 莫利亞(香港鏡報月刊紐約分社社長)

美國,到了退休年齡不是一定要辦裡退休手續,辦或不辦由本人根據實際條件決定,所以會出現百歲高齡仍在工作的現象。如果選擇退休,則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王心仁在臨近退休年齡時被推選為三江公所主席,他選擇了退休,這樣既可以有時間研習自己喜歡的書法藝術,也可以有更多時間投入僑團的工作。

王心仁曾兩度當選三江慈善公所主席,並連任一屆,前後當了六年一把手。期間除了前文提到的共同創建獎學金制度,為會員後代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解除後顧之憂,為他們盡快融入主流社會創造條件。這一創舉在紐約僑界首開先河,在施行近三十年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他僑團也創造條件紛紛仿效。他本人在應行久先生去世以後,加大力度贊助應行久生前在國內創建的外語學校。在祖籍國遭受的嚴重自然災害時,組織公所會員捐款捐物。

他看到祖籍國在改革開放後的變化,社會祥和,經濟建設取得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改善提高,科學技術、國防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這一切與他第一次回國時的情況已不可同日而語。他體會到,祖國好,華僑才能有底氣;祖國強,華僑的腰才能挺直。為了讓會員親身感受祖籍國的變化,百聞不如一見,多年來他多次組織會員回祖國和家鄉觀光旅遊。他組織近百人回國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活動。

一九九九年是三江公所成立七十週年,時任主席的王心仁與公所領導層和元老們一起組織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回顧和總結七十年來的不平凡歷程,展望規劃未來工作目標,組織編輯紀念會刊,製作紀念品,當年8月29日慶祝活動進入高潮,白天有京劇演出,晚上舉行盛大宴會,會員和來賓一千一百多人共同舉杯歡慶,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官員、紐約州、市和香港駐紐約經貿代表處均有代表出席。三江公所主席王心仁在致辭中回顧公所伴隨華人社區發展、壯大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他也表示,公所在進入千禧年之際,將擴大對會員服務及增設福利;也將為社區作出貢獻。他要求公所會員並呼籲社區加強團結,支持華裔代表競選公職,為華人在美國提高社會地位打拼。總領館領導在致辭中祝賀三江公所成立七十週年,並希望該公所繼續服務鄉親,為中美兩國人民交流出力。

如今15年過去,再讀當年華文媒體的報道,仍然感到一股熱烈喜慶的氣氛迎面撲來。

七十年前,三江公所成立之初只打出自己的名號。歷史進入二十世紀末,特別是美中兩國建交之後,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大幅增加,不論他們以何種途經來到紐約,首先在唐人街找落腳點,與先輩移民一樣成立以同鄉為主體的社團,相互照應,抱團取暖,閩籍移民以他們吃苦耐勞和敢於拼搏的精神很快站穩了腳跟。和先輩成立僑團時不一樣的是,他們在會所掛出兩面旗幟,一面美國國旗星條旗,一面祖籍國國旗五星紅旗。每逢中國國慶或中國國家領導人到訪,以及中國傳統節日,唐人街紅燈高挂,紅旗飄揚。一些原來不掛旗幟的傳統僑團也掛或改掛五星紅旗。王心仁審時度勢,於1999年底提議三江慈善公所也應該掛祖籍國國旗。

僑團有僑團的議事規則,雖然王心仁提出建議時他在公所的主席任上,但這樣的大事是不能一個人說了算的。既然主席提出來了,必然引起議論紛紛。且不說讚同的一方,持懷疑態度的一方有人提出公所成立時沒有掛國旗的規定;有人說70年過去了,相安無事,公所大多數老人已入籍美國,拿的是美國護照,只要心中有祖國就可以了,不必多此一舉;也有人直言這是搞政治。有不同意見,在僑團是常見的事,有時可以當場爭得面紅耳赤。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把看法統一在:聯合國公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美國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不論你持有哪國護照,你要去中國探親訪友、觀光旅遊、做生意往返、乃至有人想落葉歸根,等等等等,事先都得要取得中國駐外使領館的簽證;你是華裔,你的祖籍國就是中國。經過討論,不但統一了認知,還增加了自豪感。決定在2003年5月4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公所裡人頭攢動,幾無插足之地,中國駐紐約總領事張宏喜大使親自蒞臨授旗,難掩興奮之情的王心仁和現任主席胡運熹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在掌聲和鞭炮聲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把儀式推向高潮。二十一年後的今天,擔任升旗儀式的主持人(司儀)的吳愷先生回憶當年情景仍然記憶猶新,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在浙江鎮海,有一所應行久外語實驗學校,辦學經費由應行久、應立人父子名下海潤教育基金會資助。王心仁是這所學校的催生者,應行久先生謝世後,經費繼續從基金會的利潤中開支,王心仁每年都到學校看看,聽取辦學情況報告。2005年開始,王心仁每年捐贈一萬元,用於獎勵在教學工作中有突出成績的教師和職工,獎勵優秀學生和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2017年以後增加到每年三萬元,可用於校園環境的改善。

王心仁退休以後,潛心研習書法同時,把幾十年拼搏的歷程中積累的經驗記錄下來,着重思考社區建設和振興中國城計劃。為了能靜下心來完成寫作計劃,他給自己訂了四條規定:一,不接受會所實職(和)榮譽銜;二,不參加各社團內部會議;三,不捲入小團體是非爭端;四,不經手社區間錢財賬目。

不得不佩服王心仁的自律和毅力,經過一年的準備,收集資料,兩年悶頭寫作,居然完成了一部40萬字的著作《中國點點 美國滴滴》,印一萬冊免費贈送。此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將另文介紹。這裡簡單介紹王心仁對重振中國城的思考和規劃。

首先,實事求是地說,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城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繁榮興盛,現在正走向衰落,總人口減少了9%,讓人觸目心驚的是亞裔人口減少了14%。究其原因,一是樓宇和設備老化,已跟不上現代生活的需要。二是人口的自然減員。三是新一代年輕人雖然在這裡出生成長,在這裡接受從小學到高中的中英雙語教學,但在上大學以後便漸漸離開華埠,到大學畢業就業之後便遠走高飛,有的帶上父母一起離開了華埠,頂多在逢年過節時,闔家回來重溫「家的味道」。雪上加霜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中國城一大支柱的餐飲業帶來了致命一擊,食客數量有了嚴格上限,食客與食客之間必須保存6英呎距離,號稱全美最大中餐館的金豐酒樓,以往高朋滿座,週末茶市更是一席難求。這裏經常舉辦千人以上宴會的大廳裡,現在只能接待二三十個客人,企業無法維持!在業者、顧客和廚師、服務人員的歎息聲中熄燈落閘,關門大吉。中國城何時能再現開百餘桌的餐廳!

為趕上現代生活的步伐,有心人嘗試更新室內生活設施,規格提升了,租金必然提高,不料又迎來了「貴族化」的指責,事實也是如此,修繕一新的住所,迎來的是高收入階層人士,反倒把原來中低收入的華裔租客擠出了中國城。

據有「唐人街之父」美譽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休教授黎全恩指出,唐人街衰落的現象不是美加獨有,而是全世界存在的普遍現象。這位教授大聲疾呼「拯救唐人街」,並明確指出,「拯救唐人街」的核心是保存和發揚唐人街的固有文化傳統。此話不錯,一切特色的民族優秀傳統離不開文化二字。但真正實施起來並不容易。筆者上世紀80年代初移居美國,落腳點離曼哈頓華埠很遠,可這中國城是必須膜拜的碼頭,轉悠一圈,發現這裡有香火鼎盛的漢傳佛教寺廟,而且陳列着珍貴的佛教文物,年輕僧侶正在虔誠地拜讀大藏經;商店裡出售中國傳統商品和日常用品,甚至驚奇發現這裡還能買到中國大陸幾乎絕跡的「過時」商品,旗袍成衣布匹綢緞任君挑選。書店面積不大,卻能買到最新版本的《辭海》,也能買到紫微斗數,命相風水之類的書籍,櫃枱上擺放着頭天出版的港澳報紙、雜誌,雞鴨魚肉生鮮食品的種類也有強烈的中國傳統特色,總之,處處都有深深的中國文化印記。看得出,這裡的商品有獨特的進貨渠道。不久新春佳節來臨,大年初五是最熱鬧的一天,雖然商店還沒有開門,老闆們卻守在門前,給一對一對拜年的舞獅隊發紅包,祈求今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華埠主要街道勿街兩旁人山人海,以華人亞裔為主,也有各種膚色的成人和兒童,他們有備而來,從背包中取出各色鞭炮點燃引子,霎時間鞭炮聲大作,震耳欲聾。外圍看熱鬧的各民族看客雖然姿態各有不同,但臉上的驚喜表情都誇張到了極致。鞭炮轟鳴聲稍歇,耳朵還在嗡嗡作響,整個街道已鋪滿鞭炮紙屑,像鋪上了厚厚的紅地毯。筆者把照片寄給國內一位學者,他回信說沒有想到海外保存中國文化傳統如此之好!

「拯救唐人街」不易,一是現在凡是有華人地方,都有中國超市。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超市已遍地開花,反觀中國城,因為人口流失,反而在減少。就商品來源而言,現在物流暢通,特別自網購興起,給消費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商品又無所不包,手指輕鬆一點,商品送貨上門;30年前書店擠滿讀者的現象不復存在,書架上新書越來越少,紅極一時的磁帶,CD、DVD等音像產品幾已絕跡。當年門庭若市,現在門可羅雀。過年重頭戲放鞭炮,因為安全限制,當年滿大街叫賣Fireworks(煙花)已經禁絕,政府安全部門雖然對華人網開一面,春節可以燃放鞭炮,但限制在指定廣場,搭起架子,由指定的單位點燃藥引燃放,群眾只能在指定的地點遠距離觀看,這哪有自由自在燃放刺激!所以百姓只好在夜幕降臨後打游擊,私自燃放。也不知道他們是哪裡買來的煙花炮竹?所以,如何「拯救」成了一門新的學問,有待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脫胎出一個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唐人街。

這方面,王心仁先生有他的主張,可謂捷足先登。首先他主張把有傳統的勿街改為步行街,兩側商店餐飲業都要保持和突出中國傳統特色,讓每一個到訪這裡的人都感受到劉姥姥暢遊唐人街的感覺。其次,據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實地考證,當年中山先生幾次到紐約宣傳革命理念,籌措革命經費時居住的地點是勿街1號樓上。也就是王心仁曾經經營的湖南園酒家樓上。這樣的機緣巧合,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可以借紐約市府有意在唐人街興建一地標性大樓的東風,在勿街1號原址新建一座128層的摩天大樓,取名中山中心。他對大樓的外觀及樓層的功能作了詳細規劃,並且畫了圖紙,製作了模型,撰寫了長達85頁的規劃書。付梓徵求意見。根據他的計算,大樓一旦建成,每年地產稅收益即達3千萬美元,還有數十億美元的營業稅入賬。足以打造成「團結美國,致富人民,扭虧為盈,營造美滿家庭」的建築,必將為唐人街帶來滾滾財源。

我們翹首以待一個新的唐人街早日出現。(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