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下)人物 / 華裔精英

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訪紐約僑領王心仁先生(下)

發布日期:2024-04-30 莫利亞 香港鏡報月刊紐約分社社長

西元2009年,一本名《中國點點美國滴滴》的中文書在紐約面世,這本近40萬字的作一經面世,立即成了「搶手貨」。本書作者是一位僑領——寧波同鄉會主席王心仁。只要讀者排一會隊,遞上名片或在便條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王心仁便立即簽名贈書一冊。書的扉頁上印着「此書免費贈送,作者親筆簽名」,並按中國印信文化傳統,蓋有一方醒目的朱文篆書印章「王心仁印」,以示鄭重。

《中國點點,美國滴滴》正文共398頁,這40萬個「點滴」,告訴大家什麼呢?

全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唐人街, 我們的中國城」;第二部分是「美國滴滴」;最後是「中國點點」。三個部分的篇幅分別是第一部分,收入文章34篇,佔全書的130頁;第二部分,收入文章44篇,佔150頁;第三部分,收入文章42篇,佔117頁。

全書最吸引人的是第一部分:「唐人街,我們的中國城」。這部分雖然相比之下篇幅最少,可作者傾注了大量心血。王心仁對紐約唐人街核心地區的十幾條街道和外圍的二十幾條街道的英文和中文習慣叫法記得爛熟,而且對核心地區街道的長短及四至、乃至這些街道的過去及現在的面貌、兩側商店的經營特色更是如數家珍。或者有人查閱紐約地圖,曼哈頓大部分街道橫平豎直,十分規整,而且多以數字標示,南北向的叫AVENUE,只有區區12條,東西向的叫STREET,有何難記?但是到曼哈頓島最早開發的地區看一看就不一樣了,這裡街道長短不一,寬窄不一,間隔不一,走向不一,不但行人容易迷路,駕車的司機一不留神,拐進了單行道逆向行駛,這裡街道狹窄掉頭困難,遇到迎面來車輛,便進退兩難。作者說,百餘年來,紐約唐人街有過繁榮興旺的歷史,甚至他初到紐約的時候,遠比現在熱鬧,臨近半夜時分勿街(Mott st.)行人還很多,食肆還在營業,辛苦一天的打工仔在此補充能量。怎麼現在冷清了?作者以讓人信服的理由,分析前因後果。因此,這一部分可以當作紐約中國城簡史來讀。作者在敘述往事時對華人先輩在充滿歧視,語言不通,習俗迴異的環境下抱團取暖,守望相助,艱苦創業,守住一片天地,站穩腳跟,繁衍後代的艱難歷程充滿敬意,對唐人街的愛躍然紙上。

從文化層面來說,紐約唐人街的華人文化似乎在逐漸消失,大大小小的書店從門庭若市到現在已門可羅雀;十幾家放映粵語片和國語(普通話)片的電影院,現在已經歸零;多家中文報紙、電台、電視台已經倒閉,對此番景象,王心仁認為這是歷史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就像電腦的發明和普及,讓風行百餘年的各式打字機以及價格不菲、問世不久的中文植字機一夜之間統統成了垃圾一樣,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必然,憑藉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強大生命力和韌性,仍將繼續發揚傳播。中美建交、中國改革開放,新移民增加,新僑團的湧現,與祖籍國的聯繫更廣更多了。粵語(廣東話)曾經是唐人街唯一通用語言,現在更具代表性的普通話,各地方言普遍通行。新移民大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長,他們不必像早期移民那樣在歧視屈辱的環境中求生,能更快融入主流社會。王心仁不為唐人街衰落而悲觀,而是擴展視野,從長計議,縝密規劃,發出拯救唐人街的呼聲。

此前已經介紹過,王心仁初到紐約,與大多數前輩一樣,是靠投資少,技術含量低,回報快的餐飲業站穩腳跟的,《中國點點,美國滴滴》一書自然要講到中國餐飲文化在美國傳播的經過,從「雜碎」到以粵菜為主的菜品,再到博採中國各大菜系(包括港澳台地區)之長的發展歷史。開卷第一篇《從雜碎到餐具大王COOk’S的消失》即是一篇中餐在美國發展的簡史。他本人成功經營「湖南園」酒家積纍的經騐,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可謂是教科書式的經營指南。有志於投身餐飲行業者不論規模大小,只要照此辦理沒有失敗的道理。所以作者信心十足地把這篇文章題目命名為《經營餐館經驗之言,如你得益,請傳真向老王說「嗨」!》

行文至此,筆者插一點自己的所見所聞。四十年前初到紐約時,唐人街還有一家規模很小的餐館,門口訂着一塊簡陋的木牌,上面寫着雜碎館三字,如此低調的招牌讓我聯想起上海早先一家特色餐館莫有財廚房。而這雜碎二字,以為這是專以一般稱為「下水」的動物內臟為材料烹飪菜餚的店家。路過的次數多了,覺得不對,一是美國人不吃動物內臟,後來知道了雜碎的真面目,原來是洋蔥絲、白菜絲和豆芽等炒在一起。隨着中國各地移民增加,唐人街相繼出現南北不同風味的餐館,那個名不正言不順的「雜碎」便銷聲匿跡了。心靈手巧的廚師們能入鄉隨俗,善於變通,因地制宜烹調出接近原味甚至超出原產地的菜餚,不但老饕們漸漸適應,也毫不客氣地挑逗着老外的味蕾,出現一批中餐鐵粉。傳統上西餐食客就餐時要有點紳士風度,說話低聲細語,保持餐廳安靜氛圍;唐人街中餐廳上千人中午茶市卻是另一番景象,食客們以茶代酒,一邊品嚐各式點心,一邊若無旁人地寒暄家常,高談闊論,整個餐廳人聲鼎沸,嗜好這一口的老外也習以為常地置身其中,盡情享用。

對廚師來說,能否入鄉隨俗,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殊為重要,如果一味墨守成規,一味追求老傳統老手藝,慢條斯理,必將碰個鼻青臉腫,這絕非筆者危言聳聽。眾所周知蜚聲中外的畫家張大千也是位地道的美食家,他與廚師共同研製的菜品頗受老饕們追捧,最後收入《大風堂菜譜》,廚師也憑他的精湛廚藝聞名遐邇。張大千離開中國以後,廚師留在國內照樣炙手可熱。後來那位廚師憑他的廚藝闖蕩世界,來到紐約受僱一家餐館當主廚。美國人信奉「時間就是金錢」,食客的一大要求是出菜要快,廚房都用事先調製好的醬料調味,這位師傅偏要用他的老方法,拒絕使用現成調製好的醬料以保持原汁原味。結果食客沒有耐心等,老闆原本想藉複製大風堂菜餚賺個盆滿缽滿,現在埋怨出菜太慢,留不住客人,急得跳腳,最後一拍兩散。那位廚師怎麼想不通他會失業,怎麼也想不通受到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熱捧的大風堂菜餚會遭如此冷遇。幾杯烈酒下肚,沒有澆滅胸中怒火,卻養肥了膽子,格老子非要把大風堂菜餚在紐約翻紅!他傾其所有,買下一個餐館,親自披掛上陣。可惜他跟隨大千先生多年,沒有學到張大千之所以在畫壇馳騁不衰的訣竅在於不斷吸取新技法,不斷變革自己的畫風。從朱唇一點弱不禁風的工筆仕女,到後期潑墨潑彩大寫意的過程。廚師繼續固守傳統手藝和一絲不苟的製作流程,其結果可想而知,又一次以失敗告終。這次輸得更慘,再多的杯中之物也澆不滅心中許多惆悵,身無分文的他鬱鬱寡歡中住進了醫院,最後還是老鄉解囊料理後事。可惜了一代名廚!(詳情請參見龔選舞相關回憶文章

隨着不少廚藝高手移民美國和餐館經營者有目的地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延攬人才,中餐質量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老外中餐愛好者。一個夏天午後,筆者剛從唐人街孔子大廈的溢利照相館取出印好的照片,路上行人稀少,邊走邊便挑選可用的照片,太專注,只聽到Hello一聲,差點撞上迎面而來的人,抬頭一看竟是哥德華市長,他興致不錯,面帶笑容擦肩而過。這位終身未娶的市長就是中餐愛好者,時不時到唐人街打牙祭,常被就餐的市民要求合影。

曼哈頓林肯藝術中心附近可是寸土寸金之地,離中心不遠處有一家中等規模中餐館,老闆頭腦靈活,善於經營,在川菜沒有闖入紐約之前,他第一個把「辣」味融入菜品,這無疑又一次挑逗了老外的味蕾,吃慣清淡鮮嫩廣東菜的老外像又一次發現了新大陸,出現了其他餐廳見不到的現象:顧客越來越多,餐桌卻越來越小,這裡是筆者見過的座位最擠餐桌小的餐廳,小到除了食客一人一雙筷子或一付刀叉、一個餐碟外,桌子上只有容得下放一碟菜的地盤,這裡到經理像指戰員,服務員像訓練有素的特種兵,客人吃完一盤菜,服務員立即清理餐桌,後面的服務員像接力賽一樣放上一盤新菜。經理一隻手拿望遠鏡,一隻手拿手提電話,不停觀察每桌吃的進度,隨時通知廚房下一個上什麼菜,不讓客人等,一切外鬆內緊,有條不紊進行着,整個過程絲絲入扣,保證客人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當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和國務卿基辛格訪中國,是轟動世界的大事,隨行的新聞報道團隊十分龐大,記者把訪問行程中的一舉一動用直播方式同步向全世界報道,在周恩來總理舉行盛大國宴款待尼克遜一行的當晚,這個餐廳的老闆就弄到了國宴的菜單,立即通知廚房複製上市,並廣而告之,每天只開兩桌,每桌限10人,因COPY這桌菜費時費力,只供應一個星期,被搶訂一空。最後一天是招待訪問團的隨行記者。記者們這次以完全輕鬆的心情細細品嚐中國的國宴菜,讚口不絕,這廣告效應就可想而知了。10年後,為紀念尼克遜、基辛格敲開中國大門十週年,林肯藝術中心隆重上演歌劇尼克遜訪問中國,尼克遜和夫人、基辛格,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江青的形象都在劇中出現,大廳裡出售的紀念品更讓人瞠目,劇中人物所穿衣服裙子、解放軍軍裝的複製品任君選購,書籍除《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塑膠封面的「小紅書」)外還有訪問後出版的書籍、畫冊琳瑯滿目,乃至公報簽字用的筆和文具以及毛澤東書房裡一些陳設的仿製品,均有出售(毛澤東抽的香煙及火柴作為非賣品展出)。讓人目不暇接,與林肯藝術中心遙遙相望那家中餐館當然不能閒着,又一次推出恩來的國宴菜。第一天宴請當年隨團的現在還健在的新聞工作者,這些當年用不同眼光近距離觀察中國的記着們,如今有些已經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當他們看到陳列在大廳裡當年新聞工作者與總統合影的照片,以及毛澤東會見尼克遜、周恩來接機的照片時,感慨萬千,當他們再次頻頻舉杯品嚐中國烈酒和周恩來款待他們的國宴菜餚時,有的竟興奮得老淚縱橫。筆者提出要拍一張「國宴」菜品的照片,老闆同意,經理提出只能拍上桌的第一道菜,也就是涼菜,而且必須在上第一道熱菜前離開,不能與客人見面。從記者角度看美中不足,從店家角度考慮完全合理。拍好照片正要離開,客人恰好進門,正當慢了半拍沒有及時離開感到尷尬時,聽到有人問你怎麽在這裏?抬頭一看,是位女士,認識。是早年澳門一富豪之女,父親去世後移居紐約,現雖已年邁,仍靠一技之長自食其力,日子過得很滋潤。我告訴她剛辦完點事,要走。她以命令的口吻說,別走,這桌菜是我訂的,今天有兩位客人臨時有事不能來,我正犯愁浪費佳餚,你留下和我們一起吃飯!這不可以拍到全部菜式了?恭敬不如從命,把剛取出的衣服又放回衣帽間,衣帽間小姐見狀也笑了。入席。後面的過程不必贅述。

已經離題遠了,言歸正傳。

王心仁在《中國點點,美國滴滴》一書的第一部分着墨最多的除了餐飲文化便是房地產業,也是作者告別餐飲業後深耕的第二個職業。「吃」和「住」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幾年下來,他又做得風生水起,其中學問不少。讀這本書,讓你真切體會到此言不虛。也許不是大學問,但可以少走冤枉路。

在商業社會中,企業、商家的變化是時常發生的,說「瞬息萬變」可能誇張了,但是說「你唱罷了我登場」還是比較靠譜的。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沉重打擊之下,一些商家轟然倒下了。這在唐人街歷史上沒有先例,儘管不捨,但不必悲觀,總得面對現實尋求發展良策。王心仁就是憑着他對唐人街和僑居美國同胞的關愛,不斷思考和謀劃唐人街的振興與發展。書中對當時及現在的介紹,恰好可供後之來者參考借鑒。

作者關心華人社區的發展,對唐人街的新老僑團作了介紹,對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僑團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僑團組織增強僑胞的凝聚力,在遵守僑居國法律的前提下,領導同胞融入主流社會,謀求發展;為有困難的同袍排憂解難:關心和支持家鄉建設;加強與僑居國人民的相互瞭解,交流合作等等,這對各僑團的領軍人物來說是必須挑起的責無旁貸的擔子。作者在書中有有關僑團組織的組建的原則的介紹,並在《中美長官讚揚僑領,吾亦敬佩,請僑領解答些問題》一文中,提出105個問題探討僑團領袖應該具備的素質修養。

作者在《美國滴滴》部分以44篇文章介紹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談到華人在美國不堪回首的歷史。對新移民來說更是瞭解美國,如何在美國生活的指南,值得細讀。而在《中國點點》部分的42篇文章涉及近代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褒有貶,一些援引外媒的評論見仁見智,也是作者一番苦心。

縱觀全書,是筆者僅見的一本僑居美國的華人、僑領用業餘時間以漫談方式撰寫的着作,又免費贈送讀者,難能可貴,值得點讚。此書傳到國內受到重視,經編輯後出版了簡體字本,據說印數是美國初版的一倍。寧波市僑辦在由主任親筆簽署的信件中稱讚王心仁「在從事自身事業發展的同時,仍不忘將自己旅美四十多年對華埠發展、美國社會和中國發展的親身經歷,所聞、所見、所思,用通俗而感性的文字表達出來,向中國同胞介紹美國的見聞,向美國僑胞介紹中國的發展,這既是您人生歷程的寫照,更充滿着對祖(籍)國的思念和同胞的深情厚意,真不愧是對新中國成立60週年奉獻的一顆赤子之心。」稱王心仁是「寧波幫的優秀代表」要將此書在「寧波幫」博物館永久保存。

《中國點點,美國滴滴》是作者的處女作,承印的厰家興許對出版書籍不夠專業,書中難免出現一些不規範的不盡人意之處,限於篇幅,本文不再續貂,尚祈讀者包容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