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中央社發布的訊息,2024台灣地區大選的結果,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是以558萬票當選為第16屆「總統」、「副總統」。至於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趙少康則以467萬票居次;而民眾黨的柯文哲和吳欣盈是以369萬票墊底。
賴清德過去並不被台灣民調專家看好,為何這一次卻能在強敵環伺下勝出?基本上,作者可以列舉台灣三位學者的觀察及分析來說明:首先是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告訴BBC中文稱,主因是在三強鼎力(台灣也稱「三腳督」)的情況下,柯文哲在最後全力抵抗國民黨操作棄保的情況下,遂讓一路民調領先的賴清德得利。其次,任教美國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東亞政治學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則告訴BBC說,賴清德以僅過40%的得票率勝選,令他成為一個不能「下命令或者行使多數派權力」的總統。「坦白地說,這對賴清德的總統任期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開始。」最後是作者的評估,認為因為這次選舉的一個特別之處:是賴清德在台灣自有「總統直選」以來,他是第一位經由「副總統」的職位,再次經過選舉成為「總統」;他同時也是以黨主席的身分,率領民進黨首度連續執政超過8年,在選上「總統」之後,準備邁入第3個4年的任期。可能有些選民認為:他當過副總統,應該在兩岸與行政經驗上勝過他的對手。
不過,賴蕭配在台南大勝,得票率超過5成(50.95%),是民進黨得票率最高的縣市,得票數最高的縣市則是新北市的94萬8818票。以新北市長身分挑戰總統大位的侯友宜失守本命區,在新北僅獲得86萬多票,得票率35%,遠低於他2022年連任市長時超過62%得票率、115萬票的成績。這應是賴勝候敗的一個關鍵點。
台灣即將步入「後蔡英文時代」,賴清德的挑戰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相較於前三屆選舉,民進黨的總得票數和得票率呈現下滑趨勢。
雖然賴蕭二人在全台多數縣市得票數都高於對手,但該黨也痛失「立法院」第一大黨地位,原有的「立法院」正副院長大位都可能拱手讓出。
未來,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會有怎樣的磨合或衝突,執政黨如何與在野黨協商等等,都將成為賴清德五月執政後的極大挑戰。
這個原因是說明:民進黨雖然贏得了「總統」以及「副總統」的席次,但在國會部分,並沒有如此順暢,因為本次「立委」席次,民進黨只贏得51席,反而是國民黨在地方上選舉連同不分區總共拿下52席,使得它因而重回國會最大黨地位;至於柯文哲領軍的民眾黨,雖然沒有拿下過任何區域「立委」席次,但因政黨票得票率翻倍成長至22%,反而取得了8席不分區立委,逐形成它在「立法院」有穩固的關鍵少數、以及第三勢力的地位。同時間,像「時代力量」等其他小黨,在這次選舉之後幾乎全軍覆沒,皆因得票率皆未超過3%。而且,當新的政治格局形成後,未來,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會有怎樣的磨合或衝突,執政黨如何與在野黨協商等等,都將成為賴清德五月執政後的極大挑戰。
不過,民進黨也打破了台灣政壇「只要執政黨中央掌權八年後便會政黨輪替」的慣例。這的確也算是另一種也助成台灣開始邁向健全的政黨政治的時代建立。當然這也可說是,台灣的政黨政治開始建立了它社會邁向「安定」的局面。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對此有過表示,這場選舉展現出台灣選民的智慧,不願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過這是否可定論台灣政壇在今後就憑此邁向一個政治穩定的模範模式,恐怕這也需要經過一段考驗的過程,絕不是一次實踐就能達到。
不過,台灣政治可能邁向另一個發展模式去發展,也不是現階段就能定論。在現實環境而言,兩岸目前的互信基礎仍然非常薄弱,蔡英文在過去八年任內,並沒有改善已存在的困局,以作者的經驗而言:讓北京能感受到台北有意來改善彼此的關係,絕非在賴清德就任之後的一些善意表達,而應該是在兩岸關係改善上,朝着更有具體善意的兩岸政策上推動,這些並不需要作者在言辭上建議,而是賴清德在就任之後,是否能在兩岸關係推動上,先摒棄他早先在「台獨模式」上所堅持的看法,再來則是他能建立兩岸之間有善意互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