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報人物人物 / 鏡報人物

「祈福人」慈善精神薪火相傳

發布日期:2012-12-22 文/童鈴

訪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及副董事長孟麗紅

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及副董事長孟麗紅說:「做慈善是不分行業的,做地產也好,做教育也好,每一個公民與企業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做慈善還要親力親為,把金錢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用得其所。讓這份愛心傳播出去,感召身邊的人,弘揚社會的正能量。」

隨着南沙、前海、橫琴三個國家級新區將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帶動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南沙將扮演着一個重中之重的角色。近年,作為前沿陣地的廣東省正以開放姿態吸引不少外資企業前來投資。與南沙鄰近的番禺祈福集團董事長彭磷基及副董事長、彭太孟麗紅不僅要將祈福新邨致力打造成港人宜居的生活圈,還要將地產、教育、醫療等早已開花結果的三大產業縱深發展,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踐行集團對慈善事業的奉獻。

中西合璧的「地球村」

「建基中國、立足國際」。祈福集團現已發展成一家以房地產綜合開發為主導產業,集教育、醫療、酒店、旅遊及餐飲服務、物流、零售等於一體的跨國企業,同時以超卓的業績奠定了在房地產界的領導地位。早年祈福集團在台灣、加拿大、香港等地均曾發展大型房地產項目,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拓展廣州市場。其中,在國內開發的祈福新邨座落於番禺區鍾村鎮,青山綠樹環抱,被譽為「中國第一村」。

1991年至今,祈福新邨已累計投資600億元人民幣,佔地5平方公里,建成並售出住宅超過4萬套,現擁有10多萬常住居民,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高尚住宅區。同時,祈福集團憑藉數十年的國際房地產開發經驗,在廣東花都、南海、肇慶,江西蘆山都有發展項目,打造輝煌人居夢想的別墅、洋房宜居國際社區,以高品位、大氣魄、高效率的模式,全力發展住宅房地產業務。

「要事業成功便要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來做」,這是彭磷基一直堅持的信念。他認為,在香港發展房地產事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上世紀90年代,適逢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到內地作大力度的房地產投資。中國房地產急速的發展勢頭,吸引香港買家北上置業,事實證明當年彭磷基把集團的地產王國擴展到廣州、番禺等地是走對了路子,祈福新邨引入國際化「一站式」居住模式「樓盤未賣,配套先行」,滿足省港兩地宜居需求的精英衛星城銷售模式是相當成功的。

 彭磷基稱,他與太太經過多方調查,看中了當時還是番禺市轄的鍾村地塊。該地塊毗鄰廣州城央,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捷,可兩小時直達香港生活圈。於是集團便在此處開始開發中高檔住宅項目,一個規模可容納20萬人居住的花園小區,聞名中外的祈福新邨就是這樣拔地而起。它是香港人在「廣州工作生活學習的後花園」,它將港式的社區生活直接引入了內地,使之發展成為中西合璧的「地球村」。彭磷基稱:「我們希望祈福新邨是一個代表性項目,不僅可結合我們多年來豐富的經驗,亦可作為國家參考的藍本。我們要做到的是打造成一個衛星城,集娛樂、休憩於一身。」此話不假,到祈福新邨遊覽時,可見那裡有寧靜的湖泊,100多個美麗的主題花園,會所、商業街、交通中心等超過100多項配套,超過70%的綠化率。到處綠樹如蔭,居民們相處融洽,載歌載舞,儼如一個小型的嘉年華。 

如何把這樣一個龐大的「地球村」打理好,是最初彭磷基伉儷在建立祈福新邨考慮的首要大事。作為祈福「邨長」,他們堅持要為祈福邨民的健康生活着想,要專心致志做好祈福新邨的配套。他們作大力度投資和綠化美化環境,以生物鏈概念去經營,打造美好的生態環境。祈福新邨也是全國唯一屋邨擁有自己污水處理廠來保持邨內和附近地區清潔。「只要用心去做,相信我們的產品一定會越來越受歡迎。」彭磷基說。事實上,祈福品牌的號召力在省港兩地日益強大,每次有新產品上市都引發排隊購買潮,其中業主再購及業主親友購買率一直都達75%以上,祈福品牌的魅力可見一斑。 

培育跟國際接軌的人才

「少年強才能國家強,我的樂趣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培育跟國際接軌的人才。」孟麗紅說,「我生於香港,亦曾與丈夫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深信未來中國要成為國際強國,必須具備有國際視野。」正因為這種信念和堅持,在今天這個逾10多萬的常住人口,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地區,居民國籍繁雜的祈福新邨內,由孟麗紅創辦的國際CITA認證的祈福英語實驗學校,學生國籍就有數十個,她讓當地的學校走向國際化。她說,學校成立之初時還在摸索階段,如今祈福英語實驗學校更被打造成為美名遠揚的「國際學校」。

孟麗紅稱,祈福集團不僅要擔任開發商的角色,同時也要承擔教育者的角色。現在集團已在邨內興建了9間學校,全部都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另外還有6間學校正在興建中。她表示,她與丈夫立志讓孩子們能接受到最優秀的國際化教育,培養他們成為第一班能與國際接軌的複合型人才。祈福英語實驗學校堅持三個特點:1.以雙語教學,讓中國文化紮根學生們心中,培養他們的愛國心;2.以開放式教育,讓學生們能靈活學習,學以致用;3.爭取外教,實行小班教學,讓學生們從小習慣與外國人接觸溝通,不只接受西方的語言,而且熟習西方的文化,讓他們在讀完高中後能順利到海外升學,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人材,薪火相傳。

孟麗紅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在祈福新邨開始運作並有了盈利的時候,她選擇了回饋社會,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為此,祈福集團先後為宋慶齡基金會(五個項目)贊助數千萬元,其中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已踏入第十屆,鼓勵中國孩子研發科技;先後投入5000萬元,贊助中國扶貧基金會(「新長城助學金」等幾個項目)至今超過十年,先後資助了全國6個省份50多所在學的2400名大學生完成4年的學習,還為畢業生提供就業職位,培育不同界別的專才,延續教育的理想;在廣西百色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捐建的百色祈福高中,已成為當地最好的中學;截至目前,畢業生有17000多人,考上重點大學的有700多人,出過許多的廣西省高考「狀元」,更有不少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另外,還捐建了廣東工業大學,以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希望小學,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與精力。 

孟麗紅強調:「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改變一個家庭。因而祈福集團將大部份的慈善款項用在教育方面,希望為國家培養一批棟樑人才。因為我們看到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在少年身上。」

 做地產者同樣可保持一份善心

 孟麗紅稱,辦教育者不是興建了一所學校就算,而是要將學校建得好,老師教得好,捐獻者須凡事親力親為。廣西百色這個曾經是獨處一隅「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地方。孟麗紅當年選擇在這裡籌建學校,由看場地、選址及學校的規劃、設計、建設、設施配置均由她一一親自把關。她指出,辦教育事業者必須持之以恆,每年她都會去百色與學生作面對面交流。為發揮學生特長,還專門設立了「孟麗紅學術交流中心」,開辦「廣州班」、「孟麗紅班」,每年持續投入支援困難學生學費幫助其繼續完成學業。目前,祈福集團捐資興建的百色祈福高中及孟麗紅學術交流中心,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具規模的高中之一,至今已培養了1.5萬多名學子成為大學生。在改寫孩子命運的同時,更逐步改變了當地的落後面貌,解決孩子們面臨輟學的問題。

 孟麗紅表示:「做慈善就要用心去做,無論大小;慈善不能被利用,做慈善一定不能有功利之心。不管是興辦教育還是辦醫院,都是我們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我們做了那麼多的慈善項目,其實沒有一個跟我們投資的商業項目相關。比如說在廣西百色,我們就根本沒有任何商業項目。我們只有一個信念──我們要讓人知道,除了教育、醫療慈善,做地產者其實也同樣可保持一顆善心在做事。」

 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

 彭磷基表示,人生兩大財富,除了學問知識,還有健康。自己最喜歡醫學這一範疇。他稱,居民多,病痛自然會多,特別是遇到心臟病突發病時,病人往往來不及送至附近的醫院,危及生命。為此,祈福集團成立了一家中國首家榮獲JCI認證及國家三甲醫院。他說,集團旨在建立一間合乎經濟原則,但醫療水平卻能達到國際標準的醫院。另外,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是祈福集團一直關心的。中醫是我國的國粹,為弘揚中醫藥文化,集團贊助台灣學生到大陸學習中醫,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海峽兩岸在學術、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和溝通作出了一定貢獻。彭磷基稱,辦醫療也好,辦教育也好,我們都不是用來賺錢的,目的只是希望回饋社會。

 把慈善作為一種文化加以弘揚

 多年來,彭磷基伉儷本着「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的理念,親力親為深入貧苦地區服務,幾十年如一日熱心慈善,捐資已逾3億元,受惠機構和個人遍及全國各地。在他們看來,企業作為集體還要善於發揮帶頭作用,鼓勵並引導員工共同參與,把慈善作為公司的一種文化理念加以弘揚。在公司內部,祈福集團設有員工救濟基金,給困難員工額外幫助;定期為員工免費體檢,為各種重大疾病或意外提供保險及補助,乙肝患者可獲得免費治療,全方位關懷員工健康;公司更設立有員工再培訓計劃,為員工提供崗位技能培訓;連員工子女也設立有專門的教育基金,切實解決員工後顧之憂。正因如此,祈福集團的公司凝聚力強大,員工忠誠度高,穩定性強,擁有大批入職時間超過15年,甚至20年的中高層員工。

 祈福集團早就自發成立祈福義工隊,組織愛心捐書、大型義賣、敬老護理等活動,還自發組織員工、業主、學生等給地震、海嘯、貧困災區等捐款獻物,鼓勵員工把物資捐往所需地區,是國內最早成立義工隊的企業之一。

 為鼓勵家庭貧寒的學子,傳播社會正能量,傳揚承載代代中國人教育夢想的中國夢,祈福集團贊助的「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資助項目」為我國的教育扶貧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彭磷基伉儷的感動下,許多受助的學生們畢業參加工作後,更自發成立了「湧泉基金」,一起盡己所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贊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上學,孟麗紅經常會收到學生們寄來的書信,不少學生一直到大學畢業後仍會寫信給她,讓她分享他們的成長與收穫;孟麗紅經常會在回信中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有大學生把自己賺到的第一筆工資專程寄過來給孟麗紅,說要感謝她多年的資助。孟麗紅非常感動,幫這位大學生把錢捐給了「湧泉基金」並回信,鼓勵他好好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把慈善傳承出去。「眾人拾柴火焰高,慈善需要薪火相傳,希望人人都來做慈善;我希望慈善能一代接一代地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一起來參與;相信有更多受過幫助的人也加入到慈善行列,我們的隊伍一定會越來越強大,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受惠!」

 「做慈善是不分行業的,做地產也好,做教育也好,每一個公民與企業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做慈善還要親力親為,把金錢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用得其所。讓這份愛心傳播出去,感召身邊的人,弘揚社會的正能量。」彭磷基和孟麗紅異口同聲地說。「如果世人都能擁有一顆善心,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

文/童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