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智庫思路研究會4月9日發布研究報告,建議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化優勢,在特區政府指引之下,有策略有部署地推動「民間外交」發展,助力國家總體外交,報告圍繞三大領域總計提出十餘條建議。
報告名為《力拓民間外交 貢獻國家發展——香港加強開展民間外交助力國家總體外交研究報告》,全國政協委員、思路研究會會長陳亨利,香港教統會主席、思路研究會執行會長黃友嘉,全國政協委員、思路研究會副會長黃楚基,以及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共同發布報告。
報告認為,在當前變亂交織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和新挑戰。加強開展民間外交,從非官方層面加強交流、合作,進一步增進民間友誼、提升民間信任、促進民心相通,對於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全球南方」合作、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構建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有重要的作用。
報告指出,香港一直是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特區政府處理涉外事務有較高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香港企業及民間組織與海外有頻密的交往,交往方式靈活多樣,各具特色;香港與東盟國家的文化和商業交往由來已久,特別是同鄉社團在東南亞有深厚的華僑基礎。熟悉西方主流話語體系和價值觀,香港可以熟練駕馭國際化傳播習慣。結合這些優勢,報告主要從「政府牽頭構建民間外交策略佈局」,「直面海外民眾,促進民心相通」,「促進海外師生來港交流,潛移默化影響年輕人」以及「多元引導輿論」等領域,對香港推動發展民間外交提出了十餘條建議。
黃友嘉指出,充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發展的必由之路,香港在牢牢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向來是聯繫國際的橋樑,官方和民間都與海外有密切的聯繫,這是香港的獨特優勢。而中央亦多次勉勵香港繼續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大力拓展國際交往合作。與此同時,隨著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再加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已生效,以及完善選舉制度,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完整的保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行政制度已經成型,因而有必要深入探索香港對於國家外交所能發揮的作用。
黃友嘉表示,民間外交有別於一般的民間對外交往,有關民間活動必須能夠體現及維護國家利益,才能達至協助國家總體外交,有效補充官方外交是民間外交的目的。本報告建議,特區政府應該與外交部駐港公署密切聯絡,圍繞國家總體的外交戰略構建一套指引指導及支援香港民間組織,開展民間外交發展的策略規劃和部署,由政府指引、培訓,乃至民間組織出面,有序、高效開展對外交往活動。
最為重要的是,參與民間外交的組織必須熟悉國情、港情,才能準確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政府要加強對民間組織、尤其是青年人開展國情、港情培訓,一方面有助民間交往過程中更準確地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另一方面香港也能藉此機會自我提升,全方位地增進市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培養青年人成為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對社會有承擔的新一代。
陳亨利表示,發達的商業及高端服務業是香港重要優勢,香港有眾多涵蓋不同領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會及專業組織。本地商界組織及專業組織,可與在港的外國商會和外國專業組織增強聯繫,鞏固關係,將環球人才與本地企業聯繫,共同開拓全球合作。與此同時,從商業或專業角度對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等比較熱門議題進行解說,維繫外國商界對香港營商的信心。亦可與香港經貿辦、投資推廣署、香港旅發局及香港貿發局的全球辦事處網絡通力合作,在當地建立組織或聯絡機制,例如在當地設立香港商會等,匯聚當地的香港商業和專業力量。一方面便利港人在當地營商,另一方面也可為接觸當地政商界增加渠道,從而增進交往、擴展合作。
黃楚基指出,華人華僑一直被視為是中國在海外的獨特資源,僑務工作一直是國家總體外交中的重要一部分。香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同鄉會,當中廣東籍、福建籍、浙江籍居多,而海外華人華僑祖籍普遍集中於這三個省份。因此促進香港同鄉社團充分開展民間外交,對於加強聯絡海外華人華僑有重要價值。建議在國家總體僑務工作原則之下,鼓勵、支持香港的各類商會、同鄉會等民間組織「走出去」,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同鄉會、商會、高校校友會、華人華僑專業社團等民間組織密切聯繫,成為海外華人華僑與祖國之間的「超級聯繫人」,透過鄉情與海外民間建立更牢固的民間情感聯繫,建立起細密的海外華人華僑聯絡網絡,充當中國與海外進行經濟、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橋樑。
報告同時還在慈善、教育、旅遊、傳媒等領域對推動民間外交提出多項建議,王昊表示,比如應該鼓勵現有慈善組織或非政府組織,有策略地對外提供慈善支援,特區政府可每年預留特定資金,予非政府組織申請開展對外慈善,在「一帶一路」或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由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出面提供包括人道救援、醫療保健、傳染病防控、金融、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慈善性質的服務。還可以透過增加獎學金名額,吸引更多海外傑出學生,特別是東盟國家學生來港就學及開展研究工作;以及進一步展開跨國科研合作,舉辦國際會議、文化交流活動等,從而吸引世界各地年輕一代赴港交流,讓各地年輕人的親身體會香港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