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政經政經 / 港澳政經

離港消費與留港消費之辨析

發布日期:2024-06-04 成一

年復活節假期,短短的幾天,離開香港的人數高達227萬。這其中,除了少部分人到國外旅行,絕大多數港人都選擇前往內地。而內地及其他訪客入境人數僅有49.8萬。港人出境與訪客入境相差177萬人次。

香港飲食業人士慨歎,大量港人離港消費,對經濟影響頗大,尤其是餐飲業,晚間生意比平常下跌達四成以上,整體生意跌逾三成。

其實,不單是復活節,一年當中,但凡節假日,選擇前往內地的港人都佔香港人口總數不下一成。每當這個時候,所有與內地相通的關口,尤其是羅湖、落馬洲、深圳灣等,基本上都是人頭湧湧,大排長龍,幾乎成了節假日眾多海關的一道固定的「風景線」。

有人為此還信誓旦旦地斷言,所有「離港消費」的港人,都是消費能力強的,而「留港消費」的人,消費能力都比較弱。兩相對比,香港連經濟實力強的「自己人」都留不住,何談「拼經濟」。

確實,特區政府對這件事也頗為緊張,長期以來,每逢大的節假日幾乎都會呼籲港人「留港過節」。

不過,今年似乎香港社會對「離港消費」和「留港消費」問題討論得比較多,聲浪也有點大。筆者覺得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做一番梳理,探討一下個中的緣由。

離港消費並不僅僅是為了消費

節假日港人離港確實需要「消費」,但是,卻又不僅僅是為了消費。分析個中原因,大致有三種情況:

其一,探親訪友或是家庭團聚。應該說,以此目的「離港消費」的港人,佔了大多數。眾所周知,香港是個國際大都會,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大多數「港人」,其實都是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的,以廣東人居多,其次為福建人,再次為浙江上海人。近幾十年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內地與香港往來更加密切,相關赴港政策及移民條件更加寬鬆,全國各地都有不少人通過各種渠道成為「新香港人」;還有數量相當的一批內地人到香港上大學,讀本科、研究生等學位,然後留港工作;近些年,香港特區政府實施「搶人才」計劃,通過高才、優才和專才等方式,又有數十萬人定居香港。

港人與內地血濃於水的親情無時不刻都在互相牽掛、互相惦念。兩地往來,若論簡單、快捷和方便,毫無疑問,港人佔優。香港永久居民,只需帶上「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和回鄉證,隨時便可前往內地;尚未拿到「永居」的新港人,亦只需帶上「香港居民身份證」和多次往返港澳的通行證,同樣可隨時前往內地。而內地居民要來香港,則程序上麻煩不少。儘管現在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哪怕是國家批准的「自由行城市」,仍然每次都需要提前申請辦理相關證件,都要預留批准和取證的時間,不能「說走就走」。

因此,節假日探親訪友或家庭團聚,主要就由港人「方便者多勞」了。如果有些節假日正好與中國傳統習俗有關,如清明、重陽要上墳祭祖;春節、端午和中秋格外看中家庭團聚等,港人更加早做準備,「歸心似箭」了。

其二,放鬆心情,報團旅遊。經濟條件好,收入普遍比較高的香港人,大多數都對旅遊情有獨鐘。有經濟實力是一方面,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需要放鬆心情,給自己疲憊的心靈「充充電」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也有的純粹就是輕鬆寫意家庭旅遊、親子旅遊。

以往港人出遊多選擇日本、韓國、台灣及東南亞等地,近些年內地旅遊業興旺火爆,也吸引了大批港人前往內地旅遊。

有傳媒報道,這次復活節假期,港人吳女士一行十人參加韶關清遠順德4天旅行團。她大讚跟團的好處,吃、住、行、玩完全不用自己操心整個行程包括看馬戲團表演、浸溫泉、漁人碼頭、玻璃橋,人均團費連導遊費約1900元。

其三,純粹到深圳購物飲食兼遊玩。與香港一橋之隔的深圳,近年發展日新月異,飲食、遊玩、購物種類繁多,價格相宜,還有新鮮感,確實成了港人短程離港消費的首選城市。

居住觀塘的陳小姐和黃小姐是要好的閨蜜。她們對媒體表示,早些天到深圳一個遊樂場遊玩,整個行程人均花費不到700人民幣,可玩溜冰、卡丁車、碰碰車、保齡球等。她們稱,香港同類場地比較貴,故節假日已習慣到深圳消費,「飲食、遊玩、按摩,多數當天往返」。

留港消費其實也有很多好去處

大多數香港人認為,在香港只要去過了海洋公園、迪士尼、紫荊廣場、星光大道、太平山頂、天際100,再加上大澳、離島和幾個郊野公園,就沒有什麼地方好去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東坡詩所言及的情況頗有普遍意義。就如同許多北京人沒有去過長城、許多桂林人沒有去過陽朔一樣,香港人熱衷外出旅遊,其實本地許多好去處卻不一定身臨其境,感受其妙。

有論者指出,香港各種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就是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節假日,一家大小逛香港的博物館,絕對是超值的旅遊體驗。這些博物館大多數都環境清幽,空氣宜人,在遊覽中體味知識、陶冶性情是一種高品位的享受。

香港現有各色博物館60餘間,其中,有常規正路的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藝術博物館、攝影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更有一些比較偏門、妙趣橫生的特色博物館,如:杜莎夫人蠟像館、三棟屋博物館、警事博物館、懲教博物館、賽馬博物館、兩依藏博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美荷樓博物館、葛洪亮滅火輪博物館等等,當然新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更值得港人前往一觀。

若有雅趣的,逛逛香港的南蓮園池和志蓮淨苑也是極好的選擇。香港地鐵鑽石山站,從出站口的荷里活廣場出來,橫過一條街,就是「鬧中取靜」的南蓮園池。大家都知道,羅漢松是比較珍稀的樹種,以生長緩慢、造型獨特、極具審美價值著稱,平日裡很難見到。可在南蓮園池,即便是門口,幾顆氣勢提拔、姿態優雅的羅漢松就已經讓遊客驚歎不已。進得園去,那才令人眼界大開!神態各異、造型各異的羅漢松洋洋大觀,簡直就是一個秀美、奇美的羅漢松大觀園,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與南蓮園池一座空中短橋相連的,是大名鼎鼎的佛門勝地—志蓮淨苑。該苑佛像莊嚴,睡蓮盛開,大氣的山門佛堂,優雅的佛門淨地,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洗滌靈魂的塵埃。

即便是香港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的「黃大仙」,現在的科技進步也讓遊人有意外之喜。客人求籤,無需用傳統的籤筒搖籤,只需手指一點,即可電子求籤;就算仍以跪拜搖籤方式求籤,也可以根據所求籤的號數,用手機直接掃二維碼解籤。不用求人,也不用任何費用。「黃大仙」旁還有一個別院,叫「從心苑」,苑內九曲迴廊,亭閣別緻,小橋水榭,錦鯉成群,居然還是個修心養性的好場所。

香港的這些可遊之處,幾乎都是免費的,與內地旅遊景點到處都收門票相比,還可以拉低「留港消費」的平均費用。

離港消費與留港消費其實不是問題

老一輩香港人說起「離港消費」的情況,認為根本就不算個事。香港回歸前每到春節期間,那才叫「離港人潮」呢。羅湖海關人山人海,所有人都大包小包,一身臭汗,趕着回鄉過年。而香港從初一到初七,幾乎所有商店食肆都不開門,大街上空空蕩蕩。有人形容,那時香港過年那幾天,就像是一座「死城」。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特區政府安排了很多吸引人留港的活動,如煙花匯演、花車巡遊,還有賀歲杯足球賽、大年初三的賽馬,而香港與內地往來方便多了,親戚朋友見面機會也多了,港人離港回鄉的慾望相對淡了不少。

其實,特區政府如果系統地把香港的旅遊資源分類梳理,同時,可以借鑒內地「谷旅遊」的一些做法,善用傳媒、善用作家,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旅遊體驗推介活動,組織這些「筆桿子」先行先試,通過他們手中的筆,通過他們的攝錄機,放大宣傳效應,擴大個旅遊景點的知名度。還可以印製大量的香港旅遊交通圖,配上優美的景點介紹及詳盡的交通路線圖,讓遊客一目了然,讓港人也不至於「燈下黑」。

當然,從長遠和深層次的角度看,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大格局看,「離港消費」和「留港消費」其實微不足道,只能看作是一種現象、一個話題,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問題。粵港澳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血脈相連,親情鄉情互相交織。只有在國家的戰略格局之下,粵港澳攜手發展、齊頭並進、比翼齊飛才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