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政經 / 台海兩岸

不比民調比投票藍白各懷鬼胎

發布日期:2023-12-01 陳培文

藍營倡議「藍白合」,柯文哲最新的回應是:先辦辯論,再比民調,輸的退選。如果藍白合是一套武學神功,就好比金庸筆下的「葵花寶典」,開篇明言:「欲練神功,引刀自宮!」藍白要合得來,兩黨的參選人必先有一人退選。然後再來一套「吸星大法」,剩下一人要有能力盡吸退選之人的選票,大選方有勝望。

事實如此,藍白合的意義實際是共推唯一參選人,票源不至分散,才可能發揮一加一的作用,達成所謂有六成人期望「下架民進黨」的目標。但民眾黨成立不滿四年,首次參加大選,即得到兩成選票支持,當中更以年輕人佔大多數,政黨發展願景良好。柯P一旦退選,則不獨支持者四散零落,就連「立委」選舉怕也進退失據,無所適從。結果不外是大選沒參與,「立委」席位也不多,對還在草創階段的民眾黨而言,肯定是毀滅性打擊。

人比人或黨對黨

藍白要合,先要有亡黨準備,白營也不可能無條件如藍營所願。因此,柯文哲的辯論、民調、退選三部曲,雖屬預設前提,卻也合乎情理,因為本來就是黨內初選的慣用模式。既寓意藍白皆有非綠的共同本質,如出一黨;加之侯友宜只屬徵召,出選未能服眾,跟柯P來一場初選,正可挽回聲望。只是路人皆知辯論不是侯友宜強項,而國民黨百年老店,又豈有可能退出大選。柯P這三部曲,雖有豪賭意味,卻明知幾無成事機率,旨在揩藍營的油。

但藍營也不是省油的燈,在藍白初次磋商遊戲規則之時,即以辨識非綠選民為由,提出不比民調,以「民主初選」分勝負,進行實體投票,在全島設置數十間投票所,參與的選民須作名冊登記,選民投票只為選出一位非綠參選人。表面上,初選投票較初選民調更來得準確,但所耗成本大得多,白營始終是小黨,在資源上未必有能力負擔如此初選模式,重點是藍營看準白營無甚地方組織,更無甚大規模動員能力,相比大選時上萬個投票所,藍白合的初選投票站不過數十間,要柯P的年輕支持者身體力行去投票,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

藍白合當初是為了團結非綠,但整合到最後,結果還是先來一場藍白鬥!柯P以為能在辯論勝過侯友宜,佔上風便能贏民調,概念上是人比人。藍營回應更絕,侯友宜不是不敢辯論,但把分勝負的關鍵換成實體投票,概念上是政黨對政黨。政治角力當然是鬥智鬥力,你打我的痛處,我提我的強項,藍白兩黨的初次協商,正正反映出各自的尷尬處境,藍營百年大黨,推出的參選人卻欠缺號召力,而白營創黨四年,呈現出來的仍舊是個一人政黨局面。

磋商善意沒誠意

柯P舉例,零四年的連宋合,檯面上宋楚瑜沒提出過甚麼合作條件,後來不單大選輸了,選後親民黨更快速泡沫化。前車可鑑,藍白除了着眼選後的政黨發展,更要考慮整合就能贏嗎?犧牲還得看價值,藍白倘能整合,整合後還要有能力進行選票轉移。輸的人退選或當副手不過是形式,始終侯友宜要得中間選民支持,而柯文哲要有能力吸納深藍選票。

因此,如要整合,過程便要保持氣氛友好,辨論還得點到即止,一旦傷了和氣,即便贏了整合初選,也難以贏得大選。兩黨整合就算不談共同理念,也要找到共識,要命的是經整合共推的參選人如照樣選輸,犧牲了小我,大我卻沒能完成,退選的人情何以堪!因此,參與整合依然是個計算遊戲,不外兩個勝出機率的盤算,整合初選和整合後的大選,如果兩者皆機會渺茫,兩黨尤其是民眾黨,更沒理由甘冒亡黨風險,耗費心力、人力、物力於整合之上。

藍白合始終各有其政治利益計算,兩黨磋商雖有善意,但欠缺誠意,最終也難有共識。只是政治上輸人不輸陣,藍白合就是樣板戲也得演一下,算是盡力而為,滿足一下非綠選民的期望,很可能在一番商議之後,即各自尋找下台階。

藍營是百年大黨,白營是四年小黨,「非綠」從來就不是甚麼共同政治理念。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唯一相同點,不外都屬在野黨。藍白合不大可能,是民眾黨不像親民黨,由國民黨分裂出來,柯文哲也不是宋楚瑜,出身於國民黨。放眼其他民主社會,在野結盟也是常見現象,大選之爭倘難有共識,不忘退而求其次,「立法院」內結盟似乎容易得多。選大位,藍白加起來未必過半,但「立委」選舉,藍白席位加起來過半的機率要大得多。如果下架民進黨不成,藍白要思考的是,如何更有效制衡民進黨。民進黨能長期執政腐敗,不單是蔡英文贏了大選,也因為兩次執政,綠營俱能同時贏得「立委」過半席位,成了完全執政,竟至完全不理民意監督,不理民間聲音。

新世代期望新氣象

柯P曾說,過去政黨輪替,不過是藍綠換位,而執政還不一樣,繼續敗壞。民眾黨得年輕族群支持,反映新世代期望台灣政治能有新氣象,但這種期望顯然還欠積累,柯P的聰明攏絡得了年輕人,卻感動不了資深選民。

下架民進黨,藍營叫得響亮,卻從一開始便刻意忽略核心問題:誰來下架民進黨?先有不屬黨員的郭台銘,經藍營黨內徵召初選後,照樣自行參選。如今藍營又打算跟不同政黨的柯文哲進行藍白合,民主初選即便成事,整合後即便只剩藍營參選人,藍綠對決真有勝算嗎?大前提,藍營又一路刻意忽略,柯P從綠營得到的票源,可能要比來自藍營的多得多。

從前台灣選舉,多見揭弊攻訐,造謠抹黑,而少談政策理念,政治願景,負面操作遠多於正面施為。這次大選,多加一項,盤算多多!既要團結非綠,也要整合藍白,把民調的支持度左移右挪,以為找出一條勝選方程式,卻又一次忽略,選舉不是比數學,始終都是人比人的遊戲!

藍白合當初是為了團結非綠,但整合到最後,結果還是先來一場藍白鬥!柯P以為能在辯論勝過侯友宜,佔上風便能贏民調,概念上是人比人。藍營回應更絕,侯友宜不是不敢辯論,但把分勝負的關鍵換成實體投票,概念上是政黨對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