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唐人街,一間寬敞明亮的練功房裡,悠揚的旋律緩緩流淌,仿佛將人帶回千里之外的故土。幾十名學生身着印有中國書法「舞」字的練功服,腳步輕盈,揮動手中的綢扇。
這些學生中,有的是在菲律賓出生長大的華裔,骨子裡流淌着中華血脈,卻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也有地道的菲律賓孩子,懷揣着對異國藝術的好奇,渴望在舞蹈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每到週末,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這方小小舞台,換上練功服,踩着木地板,迎着鏡中映出的自己,沉浸在中國民族舞的世界裡。而站在她們身前,引領她們走進這片文化天地的,正是菲律賓佩蘭舞蹈藝術中心的創辦人——何佩蘭。
●2018年,北京舞蹈學院副校長鄧佑玲一行參訪佩蘭舞蹈藝術中心
翩然起舞,緣結中華藝韻
「如果沒有舞蹈,我的人生可能會完全不同。」每每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何佩蘭總是感慨萬分。她出生在一座被音樂和海風浸潤的美麗小島——廈門鼓浪嶼,她的母親是一名幼教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和舞蹈教育。耳濡目染之下,她自幼便對音樂和舞蹈情有獨鍾。
十歲那年,北京舞蹈學院招生團來到廈門,何佩蘭原本有機會進入這所頂尖的舞蹈學府,但因年紀尚小,家人不放心她獨自去北京求學,最終沒能成行。然而,舞蹈的種子早已在她心中生根發芽。後來,廈門藝術學校正式定點招生,她順利考入,開始接受系統的民族舞訓練,並在1982年畢業後進入廈門歌舞團,成為一名專業舞蹈演員。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文化藝術也在經歷新的變革。對於年輕的舞蹈工作者而言,那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我們的訓練很紮實,但那時的舞蹈環境更偏向娛樂化,很多人更喜歡社交性、表演性的東西,而不是專注於民族舞的傳承和創新。」何佩蘭說,她渴望一個能夠真正施展才華、探索舞蹈藝術的空間。
1987年,23歲的何佩蘭隨着丈夫遠赴菲律賓,一方面是為了家庭,另一方面,也希望在這片東南亞的土地上,尋找屬於自己的舞蹈天地。
漂洋過海,再續民族舞緣
菲律賓被譽為「千島之國」,在何佩蘭剛到時,這裡卻是一片中國民族舞的「荒漠」。
「那時的馬尼拉,連中國歌都很少聽到,更別提民族舞了。」何佩蘭回憶起剛到菲律賓的那幾年,眼中閃過一絲感慨。她原以為,在這個華人眾多的國度,中華文化應當生生不息,可現實卻讓她大失所望。街頭巷尾,菲律賓本地音樂隨處可聞,而熟悉的中國旋律卻寥寥無幾。
日子在瑣碎的家務和陌生的環境中流逝,她的舞鞋被收進行李箱,她的手帕舞、藏族踢踏舞,似乎只能停留在記憶裡。然而,命運總是眷顧那些有夢想並為之努力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馬尼拉嘉南中學正邀請北京舞蹈學院的彭阿蘭老師來短期授課,心頭久違的悸動再次湧上。「也許,我可以去看看。」她暗暗想着。
這一次旁聽,成為她在菲律賓舞蹈生涯的轉捩點。彭阿蘭在台上講解時,目光無意間掃過人群,卻在何佩蘭身上頓住了片刻。「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專業學舞蹈的。」課後,彭阿蘭對她說。於是,彭阿蘭力薦何佩蘭接手自己此行的舞蹈教學。在嘉南校友會理事長的邀請下,何佩蘭接下了這項重任。1996年,嘉南中學籌備50周年校慶時,何佩蘭擔任舞蹈老師,這正式開啟了她在菲律賓的教學之路。此後,她又受邀相繼在菲律賓僑中學院、菲律賓聖公會中學以及旅菲各校友會聯合會舞蹈組擔任舞蹈老師。
●2023年7月15日,菲律賓佩蘭舞蹈藝術中心「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開營,華社最具影響力的機構——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施東方(右)出席並接受何佩蘭贈送的「同心築夢」牌匾
教學的道路並不平坦。「當時本地華校沒有系統的民族舞教學,很多華裔孩子甚至從未見過中國民族舞。」何佩蘭回憶道。第一次站在華校簡陋的練功房裡,她望着面前一張張充滿好奇卻又陌生的面孔,心中既興奮又忐忑。孩子們對民族舞毫無概念,連最基本的舞步都不曾接觸過。她只能從最基礎的舞步教起,一遍遍示範,耐心地調整孩子們的步伐和手勢。
菲律賓的氣候也不友善,練功房狹小悶熱,窗戶開得再大也無法驅散濕熱的空氣。每堂課結束後,她和孩子們早已大汗淋漓。不僅如此,舞蹈道具的缺乏更是讓教學舉步維艱。每次從國內回菲,她的行李箱裡塞滿的不是衣物,而是專門為學生們訂購的扇子、手絹、頭飾和彩綢等。「有時為了找到一首合適的舞蹈配樂,我甚至要專門飛回中國購買錄音帶。」她笑着回憶道。
儘管困難重重,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她深知,要想真正推動中國民族舞的傳承,僅靠在華校教授課程遠遠不夠,必須有一個專屬的舞蹈「基地」,讓更多熱愛民族舞的孩子得到系統培養。
2013年,在多方呼籲和支持下,她終於邁出決定性的一步——創辦菲律賓佩蘭舞蹈藝術中心。租場地、設計課程、購置服裝道具、制定教學大綱……每一個細節她都親力親為。她不僅教授舞蹈,還親自編排課程,涵蓋中國舞、中國古典舞、中國形體訓練及芭蕾舞形體藝術課等。
這些年來,除了授課,何佩蘭還帶領學生不斷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她策劃並組織學員參加華人社團和菲律賓主流社會的重要節慶演出,每逢春節、中秋等慶祝活動,舞台上都會出現佩蘭舞蹈藝術中心學生們翩然起舞的身影。「看到孩子們在舞台上綻放光彩,我就知道,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何佩蘭說。
以舞為橋,連接中菲文化
「舞蹈不僅僅是動作的組合,更是文化的載體,瞭解其背後的故事同樣重要。」每次上課前,何佩蘭都會先在白板上鋪開一張中國地圖。她輕輕敲着雲南的位置,語氣溫和卻充滿引導性地問道:「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傣族舞,就來自這裡。雲南有美麗的孔雀,也有潺潺的溪流。傣族的舞蹈動作為什麼這麼柔美?因為它借鑒了大自然的元素。你們的每一次扭動,都要像孔雀展翅,像溪水流淌,才能真正跳出它的神韻。」
「在我的課堂上,語言和舞蹈同樣重要。」何佩蘭要求學生們用普通話交流,即便他們一開始感到生澀和陌生,但隨着每一節課的推進,進步也在悄然發生。「有個孩子剛來的時候連基本的中文都不會講,可學了一年後,不僅跳起了傣族舞,還能用普通話向別人講解傣族的文化。」她略顯自豪地回憶道。
2013年,中國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文化交流成為促進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在經貿往來日益密切的同時,文化藝術交流也日漸成為連接中菲兩國人民情感的橋樑。中國民族舞,作為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也迎來了走向更廣闊國際舞台的契機。
對於在菲律賓深耕舞蹈教育多年的何佩蘭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她深知,華裔子弟渴望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而更多的菲律賓民眾,也對中國的傳統藝術充滿好奇。彼時,傳播中華文化,恰逢其時。「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脈,而舞蹈是最直觀的文化表達。我希望讓每一位跟我學習民族舞的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與這份文化的聯結。」何佩蘭說。
2019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線下教學被迫暫停,但何佩蘭並未停下腳步。面對無法線下授課的困境,她迅速調整教學模式,開設線上課堂,錄製一支支教學視頻,耐心示範每一個動作的細節。不僅如此,她還組織學生們參加中國僑聯舉辦的「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夏令營,讓他們通過互聯網「走」進中國的大江南北,聽非遺傳承人的講述,學習中華文化的歷史故事。儘管疫情讓世界按下了「暫停鍵」,但在何佩蘭的努力下,中華文化的傳承在這裡從未停歇。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堅持在海外推廣中國民族舞?」何佩蘭微微一笑,「我告訴他們,我不僅僅是在教舞蹈,我是在為不同文化交流搭建橋樑。」她相信,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樑。「只要有人願意邁開腳步,中國民族舞的韻律,就會在菲律賓這個千島之國生生不息。」何佩蘭說。
薪火相傳,舞韻千島綿延
隨着歲月流轉,何佩蘭開始思考一個現實問題:「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誰來接棒?」
「這邊沒有合適的接班人,這是我最擔心的。」何佩蘭坦言,在菲律賓,願意長期從事中國民族舞蹈教學的年輕人並不多。許多曾經的藝術學員,大學畢業後便早早步入家庭生活,而教授民族舞不僅需要專業技能,更需要強大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每次教授舞蹈,我都會全程堅守在現場,擔心孩子們受傷。這不僅僅是教學,更是一種使命。」
但何佩蘭不希望看到中國民族舞在菲律賓的脈絡斷裂,更不願讓自己幾十年的努力成為過眼雲煙。面對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她未曾有片刻懈怠,而是更加積極地尋找未來的接班人。
「只要有人願意繼續,我就願意傾囊相授。」何佩蘭說。她開始從自己的學生中物色人才,鼓勵他們接受更專業的培訓,並探索與國內舞蹈院校的合作,推動海外民族舞教師的系統培養。她計畫設立長期的教學培訓機制,引入線上課程,甚至提供機會讓菲律賓華裔青年回國深造,再回到菲律賓繼續推廣民族舞蹈。
「當年我到北京參加國務院僑辦舉辦的華星藝術團相關活動時,許多海外同行才剛剛起步,而我已經堅持了幾十年。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何佩蘭笑着回憶。如今,隨着「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不斷推進,她深知自己的責任更重了,她表示:「我們這些老一輩的文化推廣者,不能只是堅守,更要培養新一代的傳承者。」
儘管未來的路依然充滿挑戰,但何佩蘭始終堅信,舞蹈不會因她的退休而止步,文化的傳承也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消散。她希望,哪怕有一天自己退下舞台,也能看到更多年輕繼承者,「讓民族舞的韻律在千島之國繼續跳動、延續」。
移居菲律賓近四十載,何佩蘭用自己的熱愛和執着,將中國民族舞蹈的種子撒播在這片土地上。她不僅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更通過舞蹈架起一座連接中菲兩國人民的文化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