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現場直播展示中國真實形象

發布日期:2025-06-10 萃芝

2025年3月,以誇張表情和亢奮風格聞名的美國00後頂流網紅「甲亢哥」(I Show Speed)開啟了為期兩周的中國行直播。這場未經策劃的街頭狂歡,意外成為全球社交媒體時代的現象級文化事件:6小時上海直播吸引560萬觀眾,微博熱搜累計近30次,外網視頻播放量超1800萬。從少林寺習武到深圳無人機外賣,從北京胡同里的豆汁初嚐到重慶穿樓地鐵的震撼體驗,這位原名小達倫·沃特金斯的年輕人,用無濾鏡的鏡頭將中國市井的煙火氣與科技創新的「賽博感」交織呈現,以近乎荒誕的娛樂性消解了傳統國際傳播的嚴肅性,更讓西方觀眾在笑聲中目睹了一場「濾鏡粉碎」運動——長期被西方媒體渲染的「封閉」「落後」的中國形象,在真實的生活細節中轟然崩塌。

不同於官方外宣的宏大敘事或西方媒體的意識形態濾鏡,甲亢哥的鏡頭以「去中心化」的個體視角捕捉了中國的複雜性:既有香港街頭粉絲合唱《陽光彩虹小白馬》的諧音梗狂歡,也有中醫把脈時「甲亢哥」被診斷為「沒有甲亢,胃口好」的反轉戲碼。這種未經修飾的真實性,借助5G網絡、高清直播等技術賦能,讓全球觀眾同步見證中國高鐵隧道內的流暢網速與市井巷陌的人情溫度。理解甲亢哥的中國行,才能夠理解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觸達一個國家最深層的溫度與脈搏。

一場未經修飾的狂歡:甲亢哥的中國街頭奇遇

甲亢哥本名達倫·傑生·沃特金斯(Darren Jason Watkins Jr.),2005年出生的他現在已經是全球的頂流網紅,他的直播以誇張、無劇本的直播風格聞名,他在YouTube和TikTok分別擁有3800萬和4100萬粉絲,全網粉絲超9000萬,憑藉情緒化的反應和整活能力被稱為「抽象派主播」。雖然在外網也存在一些爭議,但甲亢哥的風格吸引了一大批Z世代的粉絲,以圍觀他在直播中無厘頭的瘋狂表演。

2025年3月24日,美國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帶着標誌性的亢奮表情踏入上海,開啟了為期兩周的中國行直播。這場未經策劃的旅程迅速成為全球社交媒體的焦點:從北京故宮的紅牆黃瓦到重慶李子壩輕軌穿樓的魔幻場景,從少林寺的棍棒交鋒到深圳夜空中的無人機編隊表演,甲亢哥的鏡頭以「無劇本」的隨機性,將中國的科技硬實力與市井煙火氣編織成一幅賽博朋克與傳統文明共生的圖景。在上海的地鐵上,他因地鐵運行中直播信號流暢零卡頓而為中國的5G網絡普及程度而震驚;在北京胡同,他挑戰豆汁的酸澀,直言「比伏特加還刺激」;在重慶洪崖洞,數百架無人機組成的動態燈光秀令他抱頭高呼「中國被嚴重低估了!」這些場景的傳播力遠超預期:一段他在河南少林寺學武時疼得齜牙咧嘴的片段,被海外網友剪輯成「功夫哲學課」,播放量突破500萬;而他身着東北大花襖逛故宮的滑稽畫面,則成為中外網友共同追捧的表情包。

甲亢哥的直播看似荒誕,卻在細節中暗含文化碰撞的深意。在成都寬窄巷子,他畫上熊貓妝與銅人合影,卻被川劇變臉的噴火表演嚇出表情包,評論區湧現「這才是文化輸出的正確姿勢」。更具戲劇性的是,他在少林寺拜師學藝時,因疼痛倒地卻被師父以「這是痛,但這就是功夫」的東方哲學安慰,這一幕被外網評價為「最生動的跨文化教學」。這些看似娛樂化的互動,實則暗合了Z世代對「真實感」的渴求。甲亢哥沒有剪輯和扭曲讓海外觀眾看到的不再是符號化的「神秘東方」,而是與自己無異的煙火日常。正如他在直播中所說:「這裡的一切都超乎想像,但每個人都活得那麼自在。」

甲亢哥的中國行最令他震撼的,是預期與現實的反差。來華前,他因擔憂安全問題高薪聘請兩名保鏢,但抵達後卻發現「街道比俄亥俄老家還乾淨」,保鏢的任務從「防暴」變成了「拎包導遊」。在重慶地鐵站,他興奮地跳躍月臺縫隙,被路人用英文提醒「注意安全」;在深圳街頭,廣場舞大媽將他拉入隊伍,用美顏濾鏡將其拍得「面目全非」。這些細節被全球觀眾熱議,有外國網友留言:「原來中國人的熱情不是表演,而是骨子裡的教養」。更耐人尋味的是民間互動中的「去政治化」溫情。當他在香港街頭與粉絲合唱《陽光彩虹小白馬》時,諧音梗引發的爆笑消解了文化差異的嚴肅性;當他在北京胡同被大媽塞糖葫蘆、在成都火鍋店被老闆娘贈辣醬時,這些「微小而具體的善意」成為打破偏見的利器。

濾鏡粉碎時刻:直播鏡頭如何重構西方觀眾的中國認知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媒體與部分學者通過選擇性敘事構建了一套「中國威脅論」話語體系,將中國塑造為「封閉」「壓抑」「落後」的刻板形象。甚至有人誤以為「中國沒有肯德基」或「城市夜晚漆黑一片」。這種信息繭房不僅割裂了全球認知,更成為阻礙跨文化理解的隱形屏障。

甲亢哥的無濾鏡直播卻以近乎荒誕的真實性擊穿了這層濾鏡。「一刀未剪」的直播將中國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遍佈的數字基礎設施網絡和熱情的年輕人直觀地呈現在了全世界面前。當甲亢哥在在深圳體驗到無人機配送外賣、比亞迪U8浮水駕駛等「黑科技」時,彈幕中「中國已進入未來」的感慨此起彼伏。這些畫面不僅直觀呈現了中國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領先地位,更通過技術賦能的沉浸式體驗,讓海外觀眾同步感受到「眼見為實」的衝擊力。這種衝擊力將會持續深刻地影響海外的民眾,吸引他們親自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國的發展與變化。

更深遠的影響來自民間互動的溫情敘事。甲亢哥在重慶街頭被市民提醒「注意安全」、在成都火鍋店獲贈辣醬,這些未經設計的場景讓海外觀眾看到中國社會的另一面:既有市井的煙火氣,也有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聯結。當他在香港與粉絲合唱《陽光彩虹小白馬》、在北京胡同被大媽塞糖葫蘆時,西方觀眾發現「中國人並非被壓迫的麻木群體,而是充滿幽默感與生命力的個體」。這種日常敘事,恰與西方媒體刻意營造的「森嚴壁壘」形成鮮明對比,以至於有學者評價:「6小時的街頭直播,比16億美元的反華宣傳更有效」。從誤解「中國缺乏自由」到驚嘆「市民活得如此鬆弛」。當真實成為破圈密碼,傳統話語權的壟斷便不再牢不可破,而這或許正是跨文化傳播最深刻的啟示。

從對抗到對話:尋找中美文化認知的第三條路徑

甲亢哥現象引發的全球性共振,本質上折射出中美關係深層的結構性矛盾:當精英政治領域的地緣博弈不斷製造對抗敘事時,民間社會的對話渴望卻在暗流中湧動。近年來,從晶片禁令到南海爭端,從「脫鈎」論調到意識形態攻訐,兩國官方話語的對抗性框架不斷擠壓着普通人相互理解的彈性空間。這種「上層建築」與「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得跨文化認知陷入雙重困境——中國民眾困惑於「為何善意總被曲解」,而美國公眾則困在「中國究竟是敵是友」的認知迷霧中。甲亢哥的直播出現的恰到好處,讓被政治敘事遮蔽的生命經驗重新流動,揭示了一個更本質的真相:當權力邏輯將文明差異異化為衝突時,人性的共鳴始終在尋找破壁的可能。

甲亢哥的顛覆性意義,在於其以「去中介化」的傳播方式,消解了橫亙於中西之間的認知壁壘。當他在街頭被熱情的中國青年團團圍住一起狂歡,和自信的中國青年用英語無障礙交流,這些未被政治話語染指的日常場景,讓西方觀眾看到的不是「紅色巨人」或「戰略對手」,而是與自己共用生活邏輯的普通人。這種「生活世界」的祛魅,解構了西方媒體精心構築的符號體系:中國高鐵不再是被污名化的「債務陷阱」,而是承載着市井溫情的移動客廳;中國城市不再是「監控社會」的代名詞,而是充滿煙火氣的生命現場。當直播鏡頭穿透意識形態濾鏡,將具體的人從抽象的政治符號中解救出來,對抗性認知的根基便開始鬆動——畢竟,沒有人能對着火鍋店裡笑鬧的食客堅持「中國威脅論」。

這場傳播實驗揭示了一個被長期忽視的真理:中美之間的另類認知路徑,不在宏大的文明對話中,而在瑣碎的生活褶皺裡。它可以是少林寺武僧拍打甲亢哥後背時的手勢溫度,可以是街頭大媽遞出糖葫蘆時的眼波笑意,也可以是直播間裡跨越時區的集體哄笑。這些未被編碼為「文化輸出」的瞬間,恰恰構成了最堅韌的認知紐帶。當西方觀眾在彈幕中打出「原來中國人也愛跳《科目三》」,當中國網友為美國主播的豆汁表情包會心一笑,兩種文明便在這些「非正式接觸」中建立起比官方宣言更牢固的共識基礎。或許,真正的文化理解從來不需要精心設計的「橋樑」,它只需要拆除那堵將人異化為符號的高牆,讓具體的生活經驗自然流淌——畢竟,在清晨的豆漿熱氣與深夜的火鍋沸騰之間,本就沒有東西方之分。

近日,美國網紅「甲亢哥」中國直播走紅。在其直播畫面中,中國高鐵隧道內的流暢網絡、無人機外賣配送等技術場景展現了科技實力,街頭市民的善意提醒、火鍋店贈送辣醬、少林寺習武等日常互動呈現了真實的社會溫情。這些內容打破了西方媒體長期渲染的「封閉落後」刻板印象,讓全球觀眾直觀感受中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