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政經 / 神州動態

建设国际一流的国际商事审判体系——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融入全球治理目标

發布日期:2025-07-14 顏菁
今年,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迎来了建院三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上海国际商事法庭(SHICC)也刚刚走进了它不平凡的第一个年头。设立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是基于上海法院多年的涉外审判实践积累与提升。正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吴金水所言:“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要通过司法裁判规则输出参与国际治理。”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深度链接全球的枢纽平台,承担着建设“五个中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在上海设立一个能够与国际通行规则顺畅衔接、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务的国际商事法庭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近期,《镜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庭长何云。她全程参与了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筹建工作,对于法庭的定位、创新与未来发展,何云庭长都有前瞻性的思考和见解。
愿景:深度解读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发展与创新
2024年12月30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宣告成立。
2025年2月13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公开宣判了首起案件——一件涉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适用争议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该案的判决为推进CISG在全球司法实践中的统一适用贡献了中国样本。
何云介绍,国际商事法庭制度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国外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专门设立了国际商事法庭,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国际商事法庭,之后全国各地也陆续成立了地方国际商事法庭。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成立之初就思考如何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建设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构。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最大优势在于,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为涉外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所依托的中国特色法律制度,以充分保障中外当事人平等权益作为目标,可以全面整合、系统集成与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相关的各种资源,力求为中外当事人提供可预期、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案。”何云表示。
在采访中,何云以近期审结的两起依法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案件为例,向记者介绍了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创新举措。一起案件是申请承认与执行蒙古国仲裁裁决的案件。“中国于2023年加入《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我们审查这个案件的时候发现蒙古国也是这个公约的签署国,因此我们积极适用了这个公约的规定,简化了公文书证的证明手续,并创新性地使用了法官远程视频认证的方式,同时运用电子送达等数字化手段推进案件审理进程,大幅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最终该案仅耗时39天即审结。”
在另外一起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件中,“我们在开庭时发现,申请人未提供一份合同的附件,申请人解释称该份附件内容长达两三百页,均为英文程序代码内容,如果提供需要提交翻译件,翻译成本很高。我们当时就意识到,在涉外诉讼中,当事人往往非常关注翻译的成本。上海国际商事法庭针对这个问题有一项新的举措,如果双方当事人均同意,证据可以不提交英文翻译件,如果双方当事人对英文版本有争议,法庭来解决争议;如没有争议,法庭就可以认可证据的真实性。在这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于我们提出的这个方案均表示同意,案件的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些审判机制上的创新,根本目的都是提升国际商事审判的效率以及专业性,让中外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在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方面的能力”。
 “当前审判工作的一大难点,”何云坦言,“在于如何在准确理解和适用国际公约的同时,结合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商业实践,做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被当事人接受的公正裁决。这需要法官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
人才:构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香港作为老牌的亚太区争议解决中心,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人才储备,为沪港之间的涉外法治交流奠定了基础。
上海, 作为中国涉外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上海法院一直活跃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判经验,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审判人才,无疑为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
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在审理复杂的国际商事案件,对法官的要求极高。何云表示,我们非常重视涉外法官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了专门的遴选机制,并持续通过培训、交流、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提升审判团队的法律素养、国际规则认知、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组建了涉外公司纠纷、涉外合同纠纷、仲裁司法审查等三个专业化审判团队。未来还将加快夯实审判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外语能力、精准适用法律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涉外法官。国际商事案件在审理程序、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对法官的审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云说,成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是上海的长远目标,也是上海国际商事法庭肩负的时代使命。然而,前路并非坦途。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在于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判决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更加顺畅的国际商事审判庭体系和配套机制建设,在涉外案件办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更多首创性制度成果。同时,要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的法律人才汇聚上海,形成人才高地。”
她强调,如何在坚持中国司法主权的前提下,更灵活地适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统筹国内法与国际法的适用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沪港:携手未来,加强合作
2024年1月29日《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的正式生效,极大地便利了两地判决的互认,为沪港两地深化司法交流合作打开了新的空间。谈到司法交流,她表示:“我们期待与香港业界的深层次交流,除了判决互认执行的进一步细化落实外,可以探索法官、律师、仲裁员等专业人才之间的互访交流和联合培训项目。沪港两地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领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何云还向记者表示,上海法院与香港的司法机构、高校一直保持着联系与交流,但常态化、机制化的深度合作仍有待加强。
近期,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又审结了多起国际司法协助案件,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司法协作网络,推动国际规则衔接与互信合作,为“一带一路”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提供了高效、专业的“上海方案”。
何云坚信,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设立与有效运行,是上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一个可预期、高效率、专业化的国际商事司法体系,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核心支撑。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正努力成为让中外当事人都信得过、愿意选择的纠纷解决平台。
尾声
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启航,既是中国司法主动融入全球治理的宣言,也是上海从“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参与者”向“规则引领者”转型的关键一步。其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上海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更将为中国参与制定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提供实践样本。结合香港的成熟经验,我们应依托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与制度创新空间,打造“普通法与大陆法兼容、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新型范式——这才是“上海方案”对全球法治文明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