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菁 香港鏡報高級記者
王繹為 香港鏡報記者
在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的工業園區內,一排排現代化廠房矗立。綠樹掩映下,是高大整潔的行政樓。幾十年前,這裏卻是“村村點火,家家冒煙”的景象。如今,在湖州綠色金融政策的持續澆灌下,這片曾經飽受污染的土地上,村民創業浪潮迭起,帶動周邊就業超千人,繪出一幅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的新畫卷。這裏的實踐生動詮釋著“兩山”如何從理念走向現實——自2017年成為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來,湖州銳意探索,在山川河湖之間,架起了一座座通向共同富裕的金色橋梁。
圖說:國家級綠色制造產業園落地煤山鎮。
綠色標准築牢生態治理根基
到底什麼是綠色金融?“綠色金融就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引導金融資源更多配置到綠色產業、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中,從而驅動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湖州市綠色金融發展中心主任黃丁偉向記者闡釋。在修複生態環境的攻堅戰中,綠色金融扮演了關鍵角色。
長興縣鉛蓄電池產業曾是地方經濟支柱,企業數量一度高達175家,占據國內市場份額65%以上。然而,傳統工藝伴生的高鉛污染,讓長興戴上了“全國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的沉重帽子。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回憶當年:“酸水、廢水?挖兩個坑解決。一個坑倒石灰中和,滲到另一個坑自然排掉,鉛污泥沉澱坑底……這就是當時的‘環保’。”
轉折點始於湖州市出臺《關於金融支持長興縣鉛酸蓄電池企業專項整治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綠色金融政策與工具被創新性地運用,以市場化力量撬動產業轉型。黃丁偉詳細描述了這場金融引導的整治行動:
“一方面,銀行主動‘做減法’,大幅壓降對鉛蓄電池行業的貸款總量,堅決從污染嚴重、轉型無望的企業抽身退出,授信企業數量驟減了九成;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聯手第三方機構,為剩餘企業進行環境體檢,精准評估風險,並運用差別化保險費率這一經濟杠杆,激勵企業真金白銀投入環境治理。”
在綠色金融市場化機制引導下,長興鉛蓄電池行業從整治前“低小散”的175家,整合提升至16家規模型、清潔化企業。銷售收入卻飆升14倍,稅收增長6倍。不僅如此,產業鏈向綠延伸,吸引了儲能、氫能等77家綠色能源規上企業聚集,年產值突破312.5億元。
湖州在鉛蓄電池產業的實踐,正是其進行系統性綠色金融改革探索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改革先鋒,湖州率先構建了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綠色金融體系。
湖州市推動金融機構將企業環境風險納入信貸全流程管理,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在全國首創“保險+服務+監管+信貸”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模式,將保費的50%用於檢測企業環境風險隱患,若企業不整改或整改不達標,將受到銀行信貸的聯合懲戒。此種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倒逼企業調整生產模式,改進生產技術,在保證生態環境不受傷害的基礎上,激發企業的綠色生產潛力。
綠色轉化打通金山銀山通道
綠水青山蘊含著巨大的生態財富,如何將其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經濟財富?這需要經曆生態保護、價值核算、產業催化、市場交易等複雜鏈條,金融的賦能不可或缺。
針對生態產品價值難以度量的問題,湖州探索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VEP)核算試點。對縣域內山、水、林、田等生態資產的分布、總量進行精算,為生態效益明碼標價,進而為項目主體和農戶提供強有力的“生態增信”。
“我們率先開展綠色金融專營試點,在湖金融機構創新‘VEP+’系列金融產品,對VEP增值項目涉及的企業或農戶,提供優先准入、額度提升、利率優惠等綠色信貸傾斜。”湖州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沈暉表示,截至今年4月末,“VEP綠企貸”“VEP惠農貸”累計提供授信3.6億元。
針對生態資源“碎片化、難交易”的痛點,湖州再出新招——首創“兩山合作社”運營模式。 它將分散的山、水、林、農房等資源權益收儲、整合、提升,打包推向市場。構建“碳匯產生-收儲-交易”全鏈條金融支持體系,讓生態資源高效轉化為可抵押、可流通的綠色資產。
安吉縣正是這一創新機制的受益者。2021年12月,“中國竹鄉”安吉建成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打通了從竹林資源整合、碳匯科學計量、平臺集中收儲、市場交易變現到最終反哺竹農的全鏈條閉環,真正讓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
圖說:安吉的100萬畝竹林,是其建立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的生態基礎。
沈暉補充道:“圍繞這個鏈條,在湖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碳匯收儲貸’、‘碳匯共富貸’以及‘碳匯價格指數保險’等多樣化產品,既支持了增匯減排,又鼓了農民腰包。”安吉縣年碳匯交易量達35萬吨,惠及全縣5.1萬戶農戶和18萬名林農,生動實踐了“一片竹林富了一方百姓”。
同樣在安吉,廢棄礦坑的華麗轉身令人矚目。梅溪鎮紅廟村內,一座面積500餘畝的廢棄礦坑曾長期被殘垣斷壁、安全隱患和衛生問題困擾。2021年,安吉縣啟動“深藍計劃X”,決心根治頑疾。
依托綠色金融支持,項目采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短短18天內,廢舊礦場用房被改造為“深藍一號”咖啡館。
隨後,安吉農商銀行提供了“融資+融智”的綜合服務,累計向紅廟村經濟合作社和項目運營方深藍集團授信1200萬元,支持其拓展規模、穩健運營。開業僅兩年,“深藍一號”已成為網紅打卡地。白色遮陽傘下,人們倚靠在長椅上,一邊輕攪著杯中咖啡,一邊遠眺碧藍湖水,誰又能想到,數十年前這裏還飛揚著漫天塵土。
自從2022年開業後,“深藍一號”1年內就吸引遊客超30萬人次,並為紅廟村帶來超200萬元的集體經營性收入。依靠生態授信,廢棄礦坑真正蛻變為“共富金坑”。
圖說:礦區旁的“深藍一號”咖啡館,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綠色普惠跑出數字服務加速度
如何讓綠色金融服務更普惠、更便捷,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面對改革中普遍存在的“融資主體綠色屬性難識別、銀企信息不對稱、環境風險難監測”等難題,湖州選擇以數字化手段打開局面。
2018年5月,湖州開發上線“綠貸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並持續迭代升級,打造了集綠色低碳精准畫像、企業融資需求智能感知、銀企對接一鍵派單等功能於一體的全周期線上服務模式。“我們的目標,是讓企業融資像淘寶購物一樣簡單。”黃丁偉主任自信介紹。
數據資源是基礎。湖州市依托省市公共數據平臺,歸集了涵蓋60個部門的政務、信用、金融業務等數據共計2.72億條,形成一個集數據應用、模型分析、數據共享功能於一體的金融數據中臺。通過“綠貸通”的數據清洗、分類,湖州政府進一步提升了數據質量,從而建立了“數據庫+中臺”的大數據資源體系,為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圖說:2025年7月4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交流會在湖州舉行。
評價體系再創新。湖州市構建了全國首個融資主體ESG評價模型,並將此嵌入“綠貸通”平臺。黃丁偉主任介紹:“我們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設置51項評價指標,由此對企業劃分綠色等級標簽,每個等級的企業能獲得不同的利率和借貸額度。”據記者了解,全市已有2.2萬家企業進行ESG評價,共22家銀行機構將ESG評價結果嵌入信貸流程管理。
派單服務提效率。湖州金融機構依靠“綠貸通”提供的數據模型開發服務,生成了20多個算法模型。這意味著“綠貸通”能夠通過算法分析,主動感知企業融資需求,並自動、精准地將需求“派單”給最匹配的銀行機構。“這徹底改變了‘企業找銀行’的傳統模式,讓銀行和企業的平均對接響應時間縮短了接近一半。”湖州市金融辦工作人員表示。
“綠貸通”真正實現了綠色企業授信的“一網通辦”,有效破解了企業“融資難”和銀行“獲客難”的雙重困境。截至目前,平臺已累計助力全市4.8萬家企業與銀行高效對接,成功獲得授信5900多億元,成為驅動湖州綠色普惠金融奔騰向前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