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動態政經 / 神州動態

點綠成金 生態賦能領先 ——湖州“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系列報道之五

發布日期:2025-08-19
文/顏菁 香港鏡報高級記者
 
  萬能 香港鏡報記者
 
在太湖之濱,一幅綠色發展的壯美圖景正徐徐展開。從2005年到2025年,湖州用二十載時光,飽蘸汗水與智慧,書寫一份生態文明建設的驚艳答卷:全市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100%,入太湖水質連續17年保持Ⅲ類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超15%來自鄉村旅遊……這些數字背後,是湖州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動實踐。如今的湖州,不僅擁有優質的生態本底,更蹚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創新之路。在碧波蕩漾、枝丫輕拂之處,生態優勢正持續轉化為富民強市的發展勝勢。
 
生態修複帶來發展新要素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工業的粗放發展,湖州部分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礦山裸露、水系污染成為突出問題,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社會經濟發展受限。
 
如今,湖州不僅修複了生態環境,更創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為發展提供新要素。
 
將昔日的“生態包袱”修複利用,形成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綠色項目,這是吳興區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一項系統性工程。經過清除碎石、鋪設護坡網、噴播草漿等一系列生態修複工作後,礦山生態環境向“綠美”轉變。
 
此外,吳興區多次邀請省生態複綠專家前往礦區,親臨一線指導複綠治理工作,形成“一礦一策”治理方案。
 
在礦區臨高俯瞰,生態修複後的草甸坡地青翠動人,是一道獨特風景線。近年來,“Go Farm”農場、岩朵雲舍、辰縵·庭院民宿等文旅項目相繼落地吳興,遊客們的歡聲笑語替代了采礦機器的隆隆響聲。
 
除了礦山,水環境治理,也是湖州生態修複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從2003年,長興縣率先探索“河長制”,到目前湖州全市有“市、縣、鄉、村”四級共三千餘名河湖長。多年來,河湖長制在這裏落地、生根、向深發展。
 
目前,湖州研發運行“河長在線平臺”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全市各級河道、河長信息納入大數據管理;創新監督考核機制,將河道管護成效與河長履職掛鉤;首創“河長制生態聯勤工作機制”,實現水利、公安、各級河長多部門協同治理。
 
如此治理下,湖州入太湖斷面水質連續17年保持Ⅲ類及以上,連續十一年奪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榮譽。
 
太湖水清了,湖邊人也跟著富了。“‘楊桂珍’是我們楊溇村的本土品牌,引太湖淨水培育,蟹苗經過二十多次蛻殼後才能上市。”楊溇村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楊桂珍”工坊蟹產量達352噸,年產值突破9000萬元,帶著村集體走上螃蟹致富路。
 

圖說:“楊桂珍”螃蟹莊園不僅是養殖基地,同時成為了湖州文旅新景點。
 
縣域生態旅遊經濟領先全國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湖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縣域旅遊發展模式,並在全國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據《全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2025》顯示,全國1866個縣域中,湖州下轄安吉縣連續7年位居榜首,長興縣列第二,德清縣位列第四。
 
7年來,安吉竹海間,新玩法如春笋般一個個冒出頭來。50家露營地,讓“長三角露營天堂”IP順利“出圈”;廢棄礦坑為百餘家咖啡店提供天然場地,“村咖”成為安吉文旅新名片。
 
近日,安吉孝源街道原野西溪露營地的“窩囊版漂流”吸引國內外遊客目光。該項目剛推出2個多月,線上預售門票超5萬張,日均客流量上千。少一些感官刺激,多一些舒坦佛系,主打的“躺平隨波逐流”使其成為遊客們的心頭好。
 
長興縣則瞄准文農旅融合,以古銀杏長廊作為資源優勢,借助青年力量,促進生態旅遊創新高。
 
2024年,長興縣小浦鎮通過社會資本招引,成功落地了總投資1.2億元的小浦林場星穀項目。該項目通過對林場老舊房屋進行“微改造、精提升”,打造了秋山集茶文化主題館及兒童藝術展、“巷往公社”等主題業態。
 
記者走進小浦星穀項目內的“巷往公社”,空氣中彌漫著現磨咖啡的香氣。這個由廢棄廠房改造而來的新式咖啡館空間,已成為遊客們的必選項。小浦鎮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鐘耀笑著說:“在旅遊旺季,這裏每日要接待三四千名遊客,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
 
 
圖說:“巷往公社”中展覽著老式家電,充滿了複古氣息。
 
德清縣則引入國際生態標准,以全生態的建設發展理念,對莫幹山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進行高效利用,深化“洋家樂”品牌內涵。
 
打造“戶外天堂”、擁抱全球市場,是德清文旅的建設目標之一。凱樂石在莫幹山已連續舉辦8屆跑山賽,德清依托環境優勢為其設計生態化賽道。2025年賽事推出首日,報名即突破萬人,吸引來自世界各地50多個國家的運動達人參與。
 
針對文旅項目同質化嚴重、留客難的問題,德清打出時尚創新牌。莫幹山鎮入圍省首批入境旅遊創新發展先行試點,積極引入太陽馬戲、開心麻花、泡芙雲書店等一批新興業態,打造小鎮上的天目裏。有了這些“網紅”項目,遊客在德清的停留時間增加了近一倍。
 
“我們提出打造文旅‘首遊地’,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推出新式體驗項目,牢牢抓住年輕遊客的眼球。”德清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沈杭介紹發展新理念。
 

圖說:“兩只土撥鼠”民宿,位於德清縣莫幹山鎮,由專業團隊用時三年打造而成。
 
治理端和管理端未來持續發力
 
時間輪回不輟,下一個二十年綠色發展,湖州正邁向數字化、全民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從治理端和管理端雙向發力,描繪綠色發展藍圖。
 
在治理端上,湖州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專業帶動、全警行動、部門聯動、群眾發動,致力於建設縣級生態共治中心,推動生態問題一站式解決。
 
“我們以‘169’架構推動生態治理,即1個生態共治中心,建設6大功能區,下轄9個生態警務聯勤共治工作站。”安吉縣生態共治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框架創新,數字技術運用正成為生態治理新路徑。
 
指揮調度區承擔著監測全縣環境指標的重任,借助實戰模型對生態問題進行預警,同時負責生態問題的歸集分類、派單處置與閉環管理。如今,這裏已全面引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數據收集與處理方式。
 

圖說:安吉縣生態共治中心以數字化手段,開創治理新模式。
 
“針對大氣環境數據,我們使用搭載了‘靈嗅’模塊的無人機,實現對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水質數據方面,我們對接科技公司,研發無人船,搭載聲呐和水質檢測棒,對大面積的水域進行24小時監測;此外,我們利用電子圍欄獲取非法狩獵者的相關信息。”安吉縣公安局党委成員錢江向記者介紹所使用的技術手段。
 
而在管理端上,“生態身份證”系統成為湖州的一大法寶。該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個人生態數智賬戶,記錄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行為,並換算為“減碳量”和“綠幣”,以供居民兌換實際權益和公共服務優惠。
 
記者作為體驗用戶深入操作,發現該系統更融入“文商旅體”鏈條:日用品、消費券、金融產品等生活權益全面覆蓋;開設“線上打卡點”,引導用戶沿著綠色景點玩轉湖州;麋鹿認養活動、西山漾濕地保護捐獻、零碳集體婚禮等碳圈活動鼓勵居民共建綠色生活。
 
對居民個體來說,平臺同步形成個人專屬的“生態畫像”和城市“生態畫像”。對企業而言,“生態身份證”基於“碳效碼”評估體系,將碳效等級與金融政策等掛鉤,推動企業綠色轉型。
 
目前,湖州“生態身份證”激活人數已超百萬。據悉,湖州市將加快推動實現全市常住人口及企業“生態身份證”全覆蓋,力爭形成可全國複制推廣的湖州經驗。
 
湖州用二十年寫好一份答卷
 
“兩山”理念在湖州扎根的二十年,從來不是單線程的孤軍奮戰,而是一部全民共寫的綠色史詩。全體湖州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出了一條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綠滿金生、以綠惠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圖說:俯瞰湖州城市風景,現代元素和綠色生態環境相互交融。
 
在2025世界品牌莫幹山大會上,市委書記陳浩講述青春湖州的三個奮鬥故事:一是党員幹部們“聞風而動”的故事。《看見》欄目曝光湖州中心城區有102根廢棄線杆問題後,湖州全市迅速開展“拔刺”行動,用近6個月時間拔除廢棄線杆25179根,實現5820平方公裏內動態清零。越來越多的党員幹部把公共性作為價值追求,越來越多的党員幹部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越來越多的党員幹部從群眾滿意中獲得了職業價值感。
 
二是民營企業家“激流勇進”的故事。天能集團的張天任董事長帶領企業深耕新能源領域39年,已經成為全國行業第一。久立集團的周志江董事長,是一位“常年穿著工作服”的企業家,以對科技創新的孜孜以求,把特種不鏽鋼管做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企業家精神已經深深熔鑄於湖州這座城市的人文氣質,徐徐展開了一幅“營商環境向陽開、政企同心向未來”的生動圖景。
 
三是人民群眾“奔跑逐夢”的故事,以“一頂帳篷撐起共富夢”的“80後”村書記鮑鑫,把物聯網技術植入水產養殖的“魚博士”沈傑,以文創力量賦能鄉村振興的北大碩士黃彬彬……生動地詮釋了湖州人民奮力拼搏的全景圖。
 
二十年砥礪前行,湖州以實踐作答: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變成了相輔相成的最優解。從礦坑覆綠到河清湖晏,從竹林飄香到民宿滿山,從智慧治污到碳幣通行,湖州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堅定。如今的湖州,天是澄澈的“湖州藍”,水是透亮的“太湖碧”,山是綿延的“竹海翠”,百姓的腰包是鼓鼓的“生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