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的思考則理性得多。第一,會考慮大罷免的正當性。無差別罷免究是藍營「立委」表現太差,還是綠營選輸了不認帳?第二,會懷疑發起大罷免的罷團真的是公民團體嗎?公民團體為何不關注救災、關稅等社會議題?第三,罷免成案 31:0 的結果如何達成?司法檢調單位有中立嗎?
綠營發起的大罷免,7 月 26 日進行第一波投票,24 位藍營「立委」加 1 位白營市長,結果不似民進黨預期,被罷免 25 人無一成立,大罷免大成功變大失敗。
面對結果,賴清德的態度事不關己,只把原本要噴的口水嚥回去,輕描淡寫說這次大罷免沒有輸家,卻不忘感謝罷團的努力。只准罷藍,不准罷綠,按「立院」席次計,綠營本就穩賺不賠。結果是藍營沒輸,綠營沒贏,要罷的人沒罷掉,想翻的盤沒翻成,第一波投票跟一年多前「立委」選舉結果相若,根本是當時的民意延續,證明民意滿意所有被罷藍委在「立法院」的表現,反證罷免成案的民意原來只是所謂公民團體塑造出來的假象。
小草第一次投票藍營
結果如此,有的親綠罷團領銜人對民進黨抱怨起來,說民進黨的支持投入的太少,又或太遲,不少評論也認為民進黨動員不力,導致連吃 25 個光蛋收場。事實是投下罷免同意票的依舊是四成左右,是蔡英文連任之後,兩次九合一選舉跟年多前「立委」選舉,和賴清德當選時的得票率相若,四成得票正是目前賴政府的天花板,也反映民進黨在大罷免動員其實已卯上全力。
中間選民厭惡綠營已是不爭事實,就算把柯文哲關起來,白營的年輕選票,也不會重投綠營,大罷免本已無白可投,但要緊關頭,「小草」寧投藍不投綠,不少小草是第一次投下有利藍營的一票,的確會為「藍白合」在往後的選舉構築願景。長時間收押柯 P 不過為賴清德清除選舉障礙,卻為民進黨與中間選民之間築起鴻溝。
大成功變大失敗,大罷免怎麼說都欠正當性,是利用粗疏的罷免制度,選輸了來翻盤,純屬政治操弄,專橫硬槓,奢望四成支持度以達至完全執政。罷免成案 31:0 的結果,只准罷藍,不准罷綠,根本在侮辱台灣選民智慧,更糟糕是罷案聯署的過程,中選會以至司法檢調的雙重標準,毫不避忌政法警一家的原形畢露,選民有目共睹,只能以手中選票打臉民進黨。唯一非藍委被罷的新竹巿長高虹安,因案正被停職,所得不同意罷免票,竟較當選時還多出兩萬餘票,正反映選民對司法檢調遵從綠營旨意辦案的深惡痛絕。
罷團素質備受爭議
大罷免大失敗,除了流露政法警的勾連,另一關鍵是民團。雖然公民團體難有單一定義,但一般都屬非政府組織,所作之事多為社會所需,而政府未能顧及,又或認為執政者施政不完善,向政府提出意見、建議、政策等。公民團體本就鮮有滲和政治議題,更不會一面倒傾向執政者,台灣選民並不愚昧,自會對這些所謂民團的性質有所疑慮。偏偏這次代表大罷免民團的幾個領銜人,從背景立場到個人言行都備受爭議,領銜人的素質也在罷團反映出來,多日來的街站聯署,雖然達成大罷免成案的目的,但過程中呈現的顢頇、執迷、好鬥、排他性,卻又惹來老百姓的反感。
民進黨一直強調,大罷免由民團發起。但大罷免的念頭,早在一年前已由綠營「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眼見成案則再由賴清德加持,有所謂團結十講,居然提出「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和「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兩論述原意為大罷免的氣勢添柴火,最終卻淪為政治笑柄,更流露出賴清德獨裁專橫的一面。
所謂大罷免,性質就是一場執政者試圖透過公民團體來執行排除異己的把戲,像慈禧太后對義和團的默許,當年拳民的尚武、迷信、排外,正如民團的好鬥、執迷、排他,甚至乎喊出「扶清滅洋」一類的口號,看起來理直氣壯,卻多是同溫層間的相互麻醉。
中間選民的思考則理性得多。第一,會考慮大罷免的正當性。無差別罷免究是藍營「立委」表現太差,還是綠營選輸了不認帳?第二,會懷疑發起大罷免的罷團真的是公民團體嗎?公民團體為何不關注救災、關稅等社會議題,卻費盡全力為執政黨清除在野黨?第三,罷免成案 31:0 的結果如何達成?司法檢調單位有中立嗎?政法警有勾連嗎?選民在投票前只要用普通常識思考一下,大概已懂得如何投票。
失去理想也失去理性
從體制抗爭到爭取民主,從黨外到民進黨,從在野到執政,民進黨一路走來,備受寵溺。早期的綠營形象或多或少都帶有理想性,正如陳水扁競選時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但阿扁任內,第一家庭弊案連連,綠營的理想性瞬間消磨。到蔡英文上台,貪瀆換個模式,政府編列的預算幾乎都落入綠營人士口袋,不只公帑帳目保密,就連自身的博士論文也不便公開,綠營的執政,除了貪瀆更搞起密室政治來。
到賴清德就任一年餘,礙於朝小野大,居然發起無差別大罷免,甚麼「青鳥」、「黑熊」,說穿了就是執政黨推動街頭運動,體制上享受執政權力,卻妄圖以街頭力量窒礙在野的制衡,最糟糕的是把政法警勾連一體,走回威權時代的老路,再加上賴清德的「雜質論」和「多數不可以論」,老百姓猛然醒覺,賴政府至此,失去的不單是理想性,就連理性也談不上。
所謂大罷免,名義上是對抗極權,實際卻是賴政府流露的政治野心,諷刺地用上踐踏民主的方式去維護民主體制,又用上建立專制的手段去對抗專制。第一波大罷免大失敗,已牽起罷團內鬥,罷團抱怨政黨,以至黨內互鬥。但以賴清德專橫跋扈的政治個性,加上罷團的好鬥、執迷和排他性,再怎麼勞民傷財,8 月 23 日的第二波罷免仍然要繼續!